首页 > 科幻网游 > 盗墓纪事
    看着眼前这块巨大的岩石,我们总是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虽然我们历时四天多一点,终于走到了死亡之谷的尽头,可每个人却没有丝毫的喜悦之情。一部分是因为这些天精力消耗过度,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现在面前的这块巨大岩石了。

    按着密语所说:“当迷雾散开,神鹊将飞过天际,红果被神鹊食走之时,古城的大门便会打开。”

    可眼前,别说什么红果神鹊了,我们现在连个鸟毛都见不着。

    我上前身手摸了摸那块巨大的岩石,岩石虽然瞧着只是普通的岩石,但用手一摸,却是光滑无比,好像……好像像某种玉石。

    我摆了摆手示意龙百川过来:“你看,这石壁有些问题。”

    龙百川听我这么一说,便也伸手摸了摸石壁,眉头深锁,点了点头:“这石壁应该不是死的!”

    林保国看出我和龙百川两人发现了什么,忍不住在后面问了一句:“怎么了?”

    我把情况和林保国说了下,经过所有人多年倒斗的经验,这块巨大的石壁,应该是一个机关门。而在这附近的山壁上,或许会有机关控制。

    不过说是有机关,这也只是出于我们的推测。而且,就算真的有机关,附近山势很是复杂,要想找到机关消息谈何容易?

    要说这种机关消息,还是源自于中国古代着名的‘机关术’。

    无论是在生产、生活还是军事乃至一切需要之处,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运用机械力量,巧妙地控制事物,并达到神奇的效果,这是古人对世界的贡献。而这一贡献,源自于他们对自然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因此机关术才如此深奥玄妙。

    法自术起,机由心生。在各种机械装置里,机关堪称最要害的部分,它微小而隐秘,却“牵一发而动全身”,控制着整体的运动趋势。

    在中国人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这位精于内政、长于战略的武侯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不少谜团,其中之一就是他的机关之术。

    正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评说:“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起要云。”上述种种制作,的确是孔明的手笔,可以大胆地推测,孔明的机械制作术,很可能是继承了战国时期墨子和鲁班的机关之术,并加以发挥改进。

    因为战争的缘故,中国古代机关术很多用在了军事上,最为典型的是诸葛亮的八阵图,许多史籍中都有记载,最为详尽的还是《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中,陆逊误入八阵图后“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落得惨败。《水经注》中这样论定:“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说明这个阵法的确是很厉害的,因为它不仅有通常的军事要素,而且,似乎还有许多深奥的玄学,分为“生、死、惊、伤、景、开、休、杜”八种阵法,而且能“变化为周天三百六十五”这样的阵法,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而机关之术又不仅仅限于军事战争之上,中国古代陵墓的建造,也能见到机关术的影子。

    厚葬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历代王侯将相不惜耗费人力、财力,营建陵寝地宫。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墓贼侵扰,古人们在墓穴中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防卫机关,试图阻止盗墓者的进入。当盗墓贼悄然闯进地宫,他们不但要面对价值连城的宝藏,还要注意防不胜防的机关陷阱。常见的陵墓机关有:弓、弩、连环翻板、水银等。

    更有甚者,在棺椁之中,也设有机关之术。 这一做法,被以后汉唐陵墓所继承,并发展到在棺椁内安装轮机。

    所谓轮机,就是在棺椁内壁安装数个像现代滑轮一样的工具,滑轮一边置弓弩毒箭,绳索通过滑轮连接弓弩与棺椁盖板。一旦盗墓贼进入地下宫殿揭椁开棺,绳索将通过轮机引发弓弩数箭齐发,射杀染指棺椁者。当然,若盗墓者知道内情,只要小心谨慎,想法“断其机”,便万事皆休,任意盗掘,大发横财了。晚清学者俞樾在其所着的《茶香室四钞》中引用元人吾衍在《闲居录》中所写的一个故事就再现了这一情景:“陈州古墓,俗云高柴墓,为冯马儿所发。初得石刻,曰‘冯马儿破’,遂发之不疑。毒烟飞箭,皆随轮机而出,因断其机,得金铸禽鸟及玉甲片若龙鳞状,其他异物不可数记。”

    鉴于弩弓发射有它的局限性,历代的墓主们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系列连环翻板、铁索吊石等反盗墓暗器。

    而连环翻板,即是在墓道中挖掘深约3米以上的陷坑,长短与宽度视墓道具体情形而定,坑下分布长约10厘米左右的刀锥利器。坑上层平覆数块木板,木板中间有轴,下缀一相同重量的小型物体,板上有掩盖物。若盗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随之下陷,人必掉入坑内的刀锥之上,锋利的尖刀利刃将穿透盗墓者的胸膛及五脏六腑,活着爬出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与连环翻板功能类似的,是铁索吊石。主要是在墓道顶和墙壁隐蔽处固定若干金属滑轮,利用滑轮将巨石吊起,悬于顶端。墓道地下铺木质跷板,索链由石板而下,通过滑轮以隐蔽的方式连接跷板,中间有挂钩和脱钩相接,遇外力压迫可自动脱落。跷板呈条状,长宽根据墓道具体情况而定。吊起之石可在墓道顶部悬挂三层,各层互不相依,索链通过石上孔洞收缩进出。

    若有盗墓者进得门来,踏中跷板条,外力作用迫使绷紧的索链某处挂钩脱落,如同打井的轱辘突然放松,悬空的巨石疾速落下,将躲闪不及的盗墓者拍成肉饼。因跷板呈细窄的长条状,只有被踏后才能导致悬石落地,而相邻的其他跷板则安然无恙,仍静静地伏在原处等待下一伙盗墓者的进入。一旦盗贼的脚步踏上,与之相连的悬石相继落下,再次对胆大妄为者给予致命一击。如此反复,直至三层悬石尽坠于地,杀伤数人为止。

    不过有句话说的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虽然墓中机关术很是让盗墓贼忌惮,千百年来也有很多倒斗的手艺人死于其中,不过这古墓中的机关之术,也并不是没有破解的方法。

    民国年间,山东青州一带农民在垦田时,于云门山发现一大冢,墓道之中就发现了带轴的翻板,板下有坑,坑中密布利刃。当时坑中积水甚多,待把水抽干,发现有两个人骨架一仰一趴倒毙于利刃之中,身边有铁锹、锤子、绳索等工具,显然是盗墓者所携。但此墓还是遭到盗掘,墓室内器物所剩无几。清理人员发现,在连环翻板之下有两架木梯相接,木梯已经腐朽,但仍能看出形状,这无疑是后来的盗墓者想出的破解之法。只要将木梯放入墓道,盗墓者沿梯而入,则如履平地,一切翻板与陷坑、利刃都枉费心机了。由此看来,盗墓者与反盗墓者的智慧较量,着实令人惊叹。

    实际上,相比于飞刀弓箭、翻板吊石等刚猛的暗器,沙子无疑是反盗墓被动防御中最出其不意的有效手段。

    河南上蔡有座古墓,建造于春秋时代。古墓上被挖开了大大小小17个洞,这说明盗墓者不知光顾过多少次。从洞里的器皿、古钱币等遗留物考证,盗墓者来自于不同的朝代,最早的盗墓者来自战国时代,最近的来自民国时期。他们都对这座墓穴觊觎已久,想盗取里面的金银财宝。但却都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因为,里面的藏品大都保存完好。

    其实,并不是这座古墓的防盗措施有多么厉害。在建造方法上这座春秋时期的古墓与其他古墓没什么两样,不同的是,其他墓穴砌筑完后都是用土回填,而这座墓穴则是用沙回填的。17米深的墓穴,上面回填了11米厚的细沙,表层再填土封盖。细沙里放置了一千多块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尖利石块。这就是它防盗的秘密。

    在盗墓者眼里,再坚硬的古墓都不在话下,唯独这座古墓,面对散软的黄沙,就束手无策。这座古墓的防盗构思实在巧妙。一般的思维都是想尽办法用岩石、夯土等坚硬的材料把墓穴建造得坚固。而这座墓穴却一反常规,弃用只有坚硬才坚固的理念,利用细沙的流动性,采用软防御的办法,而且极其成功。

    虽然实际中的机关术显然不如传说中那样神奇且令人惊叹,但以两千多年前的生产力,能够设计并制造出如此复杂的机械,也是相当的不容易。

    闲话不多扯,再说说我们面前这道巨大的石壁暗门,如果我们不找到控制这石壁的机掣,恐怕想要进入古城是根本不可能的。

    不过,既然这是山谷的尽头,入口就在这附近的话,想必这石壁的机关消息控制,应该是和村民口中所说的那条密语有所联系。

    .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