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参将笑道:“大公子不愧是镇国公府的血脉,和那嘉南郡主一样,都是个狠人!国公爷正式把兵权交给了大公子之后,大公子连破几城,如今已经围了盛京。廖修文节节败退,如今气势不振,盛京又缺药少粮,估计没几天就会被破城了。”他说完,不由感慨地道,“大公子还是挺厉害的。等这盛京拿下来,估计就要封爵了吧?镇国公的爵位虽好,到底是祖宗传下来的,不如自己挣的。只是不知道朝廷会怎样嘉奖镇国公?会不会封镇国公为三公之一啊?”
齐胜没有回答。
对于姜家的胜利,很多人都觉得理所当然。只有像他这样的人才知道姜家胜得有多么的艰难,而也只有像他这样的人才知道姜家是想要镇边,不准备回京城了。
只是这样一来,姜家就得自给自足了,哪里还有余力去庇护他!
他到底该怎么办呢?
齐胜瘫坐在那里,半晌都没有吭声。直到那参将小心翼翼地问:“大人,那,抚恤金怎么办……”
从前这些事都有镇国公府帮忙,现在却需要他自己去跑。
而朝廷,是决不可能拨银子给他的。
最最要紧的是,万一鞑子再打过来,姜家没有余力帮他,他能找谁?
李长青吗?
齐胜抿了抿嘴,道:“这件事先放一放,我来想办法!”
那参将忧心忡忡地走了。
齐胜却压根就想不出任何的好办法!
一直到了小年夜,齐胜看着那挂白披孝的人家,心里实在是难受得不行,让齐夫人把家里的银子拿了一部分出来,一家送了一斗白面,算是给这些战死沙场的兵将们的遗属过年,他这才心情沉重地回了内宅。
西安甜水井的李府却是一派红火。
前两天姜宪收到了康氏的信,说大妞儿在承恩公府过得很好,不仅能吃能睡了,还能在丫鬟婆子的搀扶下走上两步路了。见到她还知道喊娘。她此生足矣。只是白愫热情地留了她在京过年,她也想和大妞儿多呆几天,就决定过完了年再回西安。请了姜宪帮忙照顾李骥。
姜宪当然愿意。
李谦从甘州回西安的时候,就叫上了李骥。
这次的仗两司打得很是痛快。不仅打赢了,而且伤亡也很少,董家及时送上了分红的银子,他们按着朝廷规定的三倍发了抚恤金。而且李谦还说了,凡是战死沙场的,遗孀愿意改嫁又要带走孩子的,抚恤金遗孤拿走;若是改嫁但没办法带走孩子的,分四分之一的抚恤金,孩子已经成年的,余下的抚恤金由几个孩子分,孩子还没成年又没有人家照顾的,可以到七姑开办的善堂,抚恤金暂由李谦派专人管着,等到孩子成年从善堂出来再去管事的人那里拿;若是不愿意改嫁,带着孩子没有人照顾的,母子都可以在七姑开办的善堂落脚,直到孩子十六岁,有能力支应门庭。
此话一出两司一片哗然!
七姑的善堂越办越好了。
前些日子据说还接到张掖一家商行的活,虽然活不多,但是善堂里那些女子的绣工得到了认可,那些孤寡妇人越干越有劲了。
全是一片称赞声。
居然没有一个人质疑李谦会吞了这些人的抚恤金。
情客来给姜宪送年节礼的时候告诉姜宪,说她那天去探望七姑的时候,善堂和从前大不相同了——从前那些女子脸上都是愁苦的,现在却大部分都喜笑颜开的,就算有一、两个人还是怏怏的,可也比从前有精神了:“……我还以为我走错了地方呢!”
姜宪笑着不住地点头,道:“你这么一说我也松了口气,之前就怕好心办坏事,大家都不满意。”又道,“那些孩子怎么样了?”
情客皱眉,道:“四肢健全的孩子还好,都努力地帮着做事,很勤快,没有一个偷懒的。只是有几个身体有伤残的不好办。就算是到了十六岁,出了善堂,估计他们也不好过。特别是男孩子。”
女孩子还可以跟着学个绣花做做女红,总归不会饿死。
男孩子没有一技之长又干不了什么重活,出了善堂就只有一条路。
姜宪想了想,道:“你去跟七姑商量商量,看能不能请个精通术数的来告诉这些孩子学学算术,如果要是有人因此特别出众,以后去给人当个账房也不错。”
可当帐房不仅仅要算术不错,还要字写得好,有几分文采,能帮着东家写个契约、写个书信,甚至是到衙门里帮着办个过户、拿个路引什么的……可身有伤残,首先在相貌上就差了别人一大截,别人就不愿意用。要不然吏部选官为何也要看面相呢?
但既然姜宪这样说了,就算是不行,情客也要想办法去办。
不过,她也有她的主意。
她问姜宪:“您看我们要不要和那些商户人家的太太说一声。若是有谁家想收徒弟也很好啊!”
手艺人家的手艺都是传男不传女的。这些有伤残的孩子想当人徒弟是不行的,却可以做些低等手艺,养活自己。
姜宪觉得这也是条不错的路子,当天和情客讨论了很久,还叫了周夫人过来说这件事。只是接到了李谦要回家的书信之后,她就有点心不在焉了,送走了周夫人,就在家里准备着李谦和李骥回来过年的事。
李谦和姜宪又有些日子没见了,看见家里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他感觉身体的疲倦都顿时不冀而飞了。
把缰绳丢给随身的小厮,他对随着他回来的李骥道:“你嫂嫂肯定给你准备了你最喜欢吃的莲藕汤。不信我们打个赌!”
李骥哈哈地笑,道:“我才不和你打赌呢!我肯定输!”说着,他眼底闪过一丝怀念,声音也低了下去:“我快一年没有回西安了,也不知道慎哥儿怎样了?也不知道她们娘俩儿在京城好不好?”
李谦就拍了拍李骥的肩膀,道:“你放心好了,弟妹和大侄女都会理解你的一片苦心的。弟妹不是给你去信,说大侄女越来越好了吗?等再过年的时候,就应该可以把大侄女接回来了。”
“我倒不是一定要大妞儿回来。”李骥感慨地道,“京城肯定比甘州好,若是清蕙乡君不嫌弃大妞儿麻烦,我倒是希望大妞儿能多跟清蕙乡君几年的。”
“日子会越过越好的!”李谦想到自己今年发给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抚恤金,笑道,“你要对我们有信心,别再长吁短叹了。你嫂嫂听了,又要担心你们了!”
※
亲们,今天的更新。
齐胜没有回答。
对于姜家的胜利,很多人都觉得理所当然。只有像他这样的人才知道姜家胜得有多么的艰难,而也只有像他这样的人才知道姜家是想要镇边,不准备回京城了。
只是这样一来,姜家就得自给自足了,哪里还有余力去庇护他!
他到底该怎么办呢?
齐胜瘫坐在那里,半晌都没有吭声。直到那参将小心翼翼地问:“大人,那,抚恤金怎么办……”
从前这些事都有镇国公府帮忙,现在却需要他自己去跑。
而朝廷,是决不可能拨银子给他的。
最最要紧的是,万一鞑子再打过来,姜家没有余力帮他,他能找谁?
李长青吗?
齐胜抿了抿嘴,道:“这件事先放一放,我来想办法!”
那参将忧心忡忡地走了。
齐胜却压根就想不出任何的好办法!
一直到了小年夜,齐胜看着那挂白披孝的人家,心里实在是难受得不行,让齐夫人把家里的银子拿了一部分出来,一家送了一斗白面,算是给这些战死沙场的兵将们的遗属过年,他这才心情沉重地回了内宅。
西安甜水井的李府却是一派红火。
前两天姜宪收到了康氏的信,说大妞儿在承恩公府过得很好,不仅能吃能睡了,还能在丫鬟婆子的搀扶下走上两步路了。见到她还知道喊娘。她此生足矣。只是白愫热情地留了她在京过年,她也想和大妞儿多呆几天,就决定过完了年再回西安。请了姜宪帮忙照顾李骥。
姜宪当然愿意。
李谦从甘州回西安的时候,就叫上了李骥。
这次的仗两司打得很是痛快。不仅打赢了,而且伤亡也很少,董家及时送上了分红的银子,他们按着朝廷规定的三倍发了抚恤金。而且李谦还说了,凡是战死沙场的,遗孀愿意改嫁又要带走孩子的,抚恤金遗孤拿走;若是改嫁但没办法带走孩子的,分四分之一的抚恤金,孩子已经成年的,余下的抚恤金由几个孩子分,孩子还没成年又没有人家照顾的,可以到七姑开办的善堂,抚恤金暂由李谦派专人管着,等到孩子成年从善堂出来再去管事的人那里拿;若是不愿意改嫁,带着孩子没有人照顾的,母子都可以在七姑开办的善堂落脚,直到孩子十六岁,有能力支应门庭。
此话一出两司一片哗然!
七姑的善堂越办越好了。
前些日子据说还接到张掖一家商行的活,虽然活不多,但是善堂里那些女子的绣工得到了认可,那些孤寡妇人越干越有劲了。
全是一片称赞声。
居然没有一个人质疑李谦会吞了这些人的抚恤金。
情客来给姜宪送年节礼的时候告诉姜宪,说她那天去探望七姑的时候,善堂和从前大不相同了——从前那些女子脸上都是愁苦的,现在却大部分都喜笑颜开的,就算有一、两个人还是怏怏的,可也比从前有精神了:“……我还以为我走错了地方呢!”
姜宪笑着不住地点头,道:“你这么一说我也松了口气,之前就怕好心办坏事,大家都不满意。”又道,“那些孩子怎么样了?”
情客皱眉,道:“四肢健全的孩子还好,都努力地帮着做事,很勤快,没有一个偷懒的。只是有几个身体有伤残的不好办。就算是到了十六岁,出了善堂,估计他们也不好过。特别是男孩子。”
女孩子还可以跟着学个绣花做做女红,总归不会饿死。
男孩子没有一技之长又干不了什么重活,出了善堂就只有一条路。
姜宪想了想,道:“你去跟七姑商量商量,看能不能请个精通术数的来告诉这些孩子学学算术,如果要是有人因此特别出众,以后去给人当个账房也不错。”
可当帐房不仅仅要算术不错,还要字写得好,有几分文采,能帮着东家写个契约、写个书信,甚至是到衙门里帮着办个过户、拿个路引什么的……可身有伤残,首先在相貌上就差了别人一大截,别人就不愿意用。要不然吏部选官为何也要看面相呢?
但既然姜宪这样说了,就算是不行,情客也要想办法去办。
不过,她也有她的主意。
她问姜宪:“您看我们要不要和那些商户人家的太太说一声。若是有谁家想收徒弟也很好啊!”
手艺人家的手艺都是传男不传女的。这些有伤残的孩子想当人徒弟是不行的,却可以做些低等手艺,养活自己。
姜宪觉得这也是条不错的路子,当天和情客讨论了很久,还叫了周夫人过来说这件事。只是接到了李谦要回家的书信之后,她就有点心不在焉了,送走了周夫人,就在家里准备着李谦和李骥回来过年的事。
李谦和姜宪又有些日子没见了,看见家里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他感觉身体的疲倦都顿时不冀而飞了。
把缰绳丢给随身的小厮,他对随着他回来的李骥道:“你嫂嫂肯定给你准备了你最喜欢吃的莲藕汤。不信我们打个赌!”
李骥哈哈地笑,道:“我才不和你打赌呢!我肯定输!”说着,他眼底闪过一丝怀念,声音也低了下去:“我快一年没有回西安了,也不知道慎哥儿怎样了?也不知道她们娘俩儿在京城好不好?”
李谦就拍了拍李骥的肩膀,道:“你放心好了,弟妹和大侄女都会理解你的一片苦心的。弟妹不是给你去信,说大侄女越来越好了吗?等再过年的时候,就应该可以把大侄女接回来了。”
“我倒不是一定要大妞儿回来。”李骥感慨地道,“京城肯定比甘州好,若是清蕙乡君不嫌弃大妞儿麻烦,我倒是希望大妞儿能多跟清蕙乡君几年的。”
“日子会越过越好的!”李谦想到自己今年发给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抚恤金,笑道,“你要对我们有信心,别再长吁短叹了。你嫂嫂听了,又要担心你们了!”
※
亲们,今天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