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囧囧无声

第172章 “吴国的国祚,也就这一二年了。”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

    ……

    刘玄不想惊扰百姓。

    而百姓得知,却颇有些人,主动的、自觉去挂红布、放鞭炮。

    还有些个脑子灵活的商户,借着这事,“为庆祝我朝喜添公主一名,本店特优惠大酬宾”。

    吴楚武林正道一片哀鸿。

    炎国这边却喜气洋洋。

    任我行并没有赶尽杀绝!

    遭遇此番大劫,玄武派、大觉禅寺、丐帮内部纷纷发生争论,最终,一部分人离派而出,而门派从积极入世,转向了关闭山门,避世不出。

    这是大门派在乱世中的一贯的生存套路。

    实力够,就入世一搏。

    实力不够了,就关山门避世。

    其实就是一群投机派。

    而无论谁坐江山,对于武林势力,也不敢赶尽杀绝,还得向他们示好、拉拢。

    因为,一旦将他们逼迫的连山门都没有了,他们必然就会走向绝路、化身孤狼!

    武林中人成为孤狼,时不时来个刺杀地方官什么的,这就防不胜防了!

    当然,对于顽固的、反抗朝廷的,就会被批为“邪魔外道”,利用投诚朝廷的武林势力,去对他们进行镇压!

    江湖事江湖了,这正是分化武林中人,利用武林中人去打武林中人的套路。

    吴楚武林正道,一片愁云笼罩。

    时局也更加的恶劣起来。

    义军风云狂飙,占据了近半壁江山,从众者百余万,战兵三十来万。

    朝廷层面,失却半壁江山,财政遭到重大打击,军费反而增加更重了,要用于镇压乱贼!

    危机关头,对势力范围的地盘,进行更进一步的征收!

    民生愈困!

    齐晋见状,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主力虎视眈眈,似有再次起兵南下之意!

    所忌惮者,不过炎国镇守在吴楚北部边疆的四千新军!

    吴楚主力囤聚北部,预防齐晋入侵,亦不敢轻易调兵,来镇压反贼。

    这个时候,吴楚两国的朝廷上,再次起了分化。

    一派主和,想要与齐(晋)和谈,缓和外部危机之后,再调兵去镇压反贼!就算蛮齐(晋)不讲信用,边疆还有炎军震慑,应当无患。

    另一派反和,我吴(楚)与蛮齐(晋)是世仇,不共戴天,怎么能去和谈?谁提出和谈,谁就是数典忘祖,人人得而诛之!把边疆安全的希望寄托在炎军身上?万一炎军反水了怎么办?

    他们又想请炎军去镇压反贼。

    炎军拒绝!

    倒过来发出言论,非议吴楚的皇族、官僚贪鄙腐朽,吃的太多了,应该吐出个七八成来,以资国用、并应减少对民间的征收,缓和内部矛盾!这才是正道啊!

    这番说辞,非但与朝廷不合心,反而有“资敌”之效,令朝廷上下都很不满!

    吃到嘴里的肉,要他们吐出来,还一吐就是七八成,这是万万不可能的!期望他们能自觉割肉喂鹰、各个都是佛祖觉悟,无异于空想。

    两派在朝堂上扯起皮来!

    吴帝焦虑国事,头疼欲裂,一病不起!

    遂命太子李仁元监国,自己“退居二线”。

    似乎李仁元就是吴国未来的铁定的皇帝了!

    这令四皇子李仁予、六皇子李仁修都大为失望、颇为不满!

    帝位之争,情势一下子更加快节奏、急迫起来!

    太子李仁元监国之后。

    吴帝精选美女,给他送去,美其名曰:[你将来就是皇帝,子嗣十分重要,关乎国本!]

    暗示叫他为了李家江山,不要忘了多多造人!

    李仁元大喜,奉旨造人,沉迷于酒色之中,厌烦于国事。

    吴帝见状,心中对他的最后一丝希望也泯灭掉了。

    ·这样的人,做个太平王爷还可以。

    ·做皇帝,是不行的!

    ·做乱世君主,更是万万不行!

    遂把目光,转移到了四子李仁予、六子李仁修身上,心中较为倾向李仁修!

    天下局势,尽入刘玄眼中。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刘玄下密令,令派在吴楚的高手,发挥影响力,将楚国境内的义军,调往吴国去,合力攻打吴国。

    “吴国的国祚,也就这一二年了。”

    。。。

    有鉴于此,刘玄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天下局势。

    会议一致认为,吴楚朝廷困境,首先责任是皇族贪鄙、官僚腐朽,以此反证刘玄整治宗亲勋贵的正义性、正确性,以及官僚待遇(低)的正义性、正确性(官僚肚子里暗骂麻麻批)。

    其次,是吴楚朝廷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信任我炎国呀!本来,有我炎军去援助震慑齐晋,他们的军事压力减少了,就应该裁军、减少征收,缓和矛盾的,可是他们没有这样做!

    最后,面对这样的局势,我炎国也要早做准备:深入整顿军务、再练新军一万、财政缺口,暂且由抄没的宗亲勋贵的金银支出。责令内阁、户部做出新的财税改革方案。

    同时,讨论通过了曹琳提出的全国范围内试推行新政的方案:《论重粮并兴工商疏》。

    该奏疏,由曹琳草拟,又经与皇帝商榷修正之后,这才做出。

    本就是皇帝与曹党的共识。

    奏疏的主要精神:

    第一是粮食生产,在高产粮代替谷物的过程中,总体要稳定,只能稳定中增长,不能减少;

    第二改革要在朝廷的宏观调控下有序进行。

    土地改变性质,从种植谷物转变到种植棉花、桑树、番薯等,要经过朝廷准许!

    具体办法是,朝廷发行[特许经营证],田主购买[特许经营权证]。

    特许经营权证,一亩一证。

    每证特许权的年限,最低三年,最高三十年。共四阶:三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不同的特准种类、每证、每阶,作价不一。

    作价是经过一番演算的。

    譬如,种植棉花一亩的特许经营权证,作价:三年期限的,0.5;十年期限的,1.5两;二十年期限的,3两;三十年期限的4.5两。

    这价格,相对于种棉亩产的价值(约4.8两,见第110章)是极低极低的,0.5两佃户家咬咬牙都能拿出来。

    原先就种棉花,而没有特许权证的,需要补办!

    这一数据,约有40万亩;占比总耕地面积约0.73%;总产量约812万多斤;人均0.7斤多点;供给财政收入约6.4万两(原130标准下)。

    按照最低三年期限,也能增收20万两,年均6.66万两,相当于针对他们税率x2了。

    初步全面推行,制定的计划,依旧谨慎、保守,有个约6%的增长率就可以了。

    先做做看,看看反应再说!

    新增种植棉花面积2.5万亩,朝廷根据各路人口耕地等因素,调控一番,把额度分配下去,地方再在郡县进行分配。平均一县只有约176亩。

    怎么分配?

    一分为二。

    一半上户,一半下户。

    想买的,报名、抓阄,一切看天命,获得参与购买权!

    之后,谁先买呢?

    仍旧一切看天命!

    抓阄选先后!

    每户上限十亩。

    谁先谁先得!

    名额极其有限!

    上户数量少,但是拥有一半的份额!

    下户数量大,却也只有一半的份额!

    这当然对上户更有利;但也照顾到了下户。

    这点亩数,对一般地主、小民自耕农来说,是有吸引力的。

    但是对于大官僚地主来说,动不动数万亩、数千亩耕地,这点儿的亩数,还不够他们一家吃的呢!

    由此,也可见全面推行的谨慎。

    不仅刘玄对此谨慎无比。

    曹琳被新政绑架了,虽只其中有暴利,但也胆颤心惊,生怕出问题。因为一旦出问题,暴雷,责任就在他身上了,就是他背锅了!

    一旦背锅问责问罪,权力失却,有再多的土地、钱银,又有什么用?

    权力,才是根本!

    圣眷,才是根本呀!

    所以,对于皇帝谨慎的态度,他不是反对,而是感受到了体恤,大松了口气。

    通过谨慎的推行,就算出问题,问题微小,足以应对。

    并且,在这过程中,也能摸索出一套模式出来。

    将来再扩大规模,也有了经验,可以“抄作业”,做到心中有数。

    最重要的是,这也不是一拍脑袋,大规模种植就可以的!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棉花生产只是一个环节。

    生产出来之后,还得进行加工,这涉及到了加工能力!

    一下子爆产,而加工端无力进行加工,就会产生[生产过剩]危机。

    即便生产端能力足够。

    生产出来之后呢?

    需要仓库堆放!

    需要运输!

    需要销售!

    仓储、运输、销售端能力没有与时俱进的跟上,也会爆出大雷来!

    整个产业链,是互相联系的,互相依存的!

    不能拍脑子,必需谨慎!

    自由市场经济的一个问题,就在于这里。

    今年大蒜价格高,于是利令智昏,一拥而上,烧钱投资,投入生产,结果产量暴增,相对生产过剩了。

    不但导致价格暴跌、还因为产业链的下游无力消化这么多产量,只能烂地里了。

    投资的钱,全亏了。

    市场经济中的浪费,由此可见。

    哪怕棉花增产了6%,这也会对市场产生影响,需要生产端也提高相应的加工能力,抹平这个影响!

    为了保证棉农利益,朝廷还采取了包销制度!

    在棉农与加工端之间,还需商人做纽带,将棉花从棉农手里购买过来,再运输卖给加工端。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问题。

    如上的分配种植棉花田亩的模式中,好处是相对的公允,不让上户吃独食。

    但是也有坏处。

    棉户相对的更加分散。

    商人到多个的分散的地方去购买、集中,这个过程成本会变大!

    所以,需要朝廷参与到其中去。

    朝廷拥有遍及全国的组织构架。在这套构架中,历朝历代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冗官冗员。

    炎国也不例外。

    既然冗官冗员,那么,与其以裁撤的办法做节流改革,不如给他们找工作,将他们利用起来,去创造价值。

    让他们去做这样的一件事:把棉农手里的棉花,集中到衙门,再由衙门去与商人、加工端链接。

    中间的成本,由财政支出,反正他们的薪俸也是要发的。

    原材料增产6%,加工端能力自然也要增加,这点儿的幅度,还是容易承受的。

    实际上,棉农生产出棉花,有的自己就消化掉了,所谓“男主外女主内、男耕女织”,“女织”就要消化部分,这属于家庭自产自足经济。

    这种经济模式,会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而崩溃掉。

    因为,工商业发展势必需要雇佣更多的劳动力。

    当家庭自产的成本,远远的大于受雇佣所得的时候,家庭自产在经济上就不合算。利益推动之下,劳动力就会走向受雇佣的方向。

    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已然出现苗头了!

    当今最高级的花楼织机的效率,是一般家庭织机的六十余倍。

    那织机长两丈,宽半丈,高愈两丈半,两人操作,一天可织布六七十匹。机器成本高,一般家庭只能望洋兴叹。成熟织工,日入百文钱,能和教书先生比肩了。

    在这样的生产效率之下,织厂有足够的收益,来支付高薪,让织工尽职尽责,不消极怠工、甚至破坏机器。

    对劳动力也足够的诱惑,想去打工。

    但是,岗位不足!

    想去卖力,人家也不要!

    为什么岗位不足?

    因为原材料不够。

    原材料就那么多,多买机器、增加岗位来干什么?空置么?闲的蛋疼?

    为什么原材料不足呢?

    因为耕地要中粮食!

    民以食为天。

    粮食相对来说,比种棉花、桑树什么的更重要!

    也就是说,粮食生产力的不足,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而一旦推行高产粮,粮食生产力上去了,整个工商业链条,就能更进一步的运动起来。

    将会产生更多的岗位!更多的劳动雇佣!

    劳动雇佣制,将逐步的成为生产关系的主流。

    整个经济基础,都会发生演变,由量变而质变。

    。。。

    御前会议讨论的非只棉花的种植,还有桑树、畜牧肉食等方面,及相关上下游。

    讨论的很深入。越深入,越涉及方方面面,越都认识到影响广泛而深远!

    慎重是万分必要的!

    ·会议还决定设立帝国钱庄,美其名曰:为方便交易,促进经济,利益民生,尝试发行大炎宝钞。

    试点:穟海路。

    那里有天然良港。对外贸易发达。

    外商进口,不得以金银直接购买,需得先行去帝国钱庄,兑成宝钞,再以宝钞购买。

    持有宝钞,可按面值,到帝国钱庄再兑成金银。

    不过,钱庄要收取手续费、保管费,嘿嘿嘿,这是古代钱庄的常规操作,不足为奇。

    民间有钱庄。钱庄不发钞。但发一种叫汇票的东西。你在a地将钱存入钱庄,钱庄给你一张叫“钱票”的东西,钱票记你的名,不可转移。你凭钱票,到b地去,在该钱庄分号,就能去取钱。不过,钱庄要收一定的费用。

    ……

    ——————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