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荷兰人纵可引以为援,但却不能够指望荷兰人。最终还是要靠治国理政以自强啊。”
德川吉宗虽然很赞许儿子敢想,也因此认为二儿子不是个懦弱无能的守成之主。但对大顺和荷兰之间开战这种想法,并不认为有可能发生。
曾经他也是那种标准的日本贵族思维方式,自己谋划的事情,哪怕天地都会顺着自己的谋划让路。
但现实狠狠打了他一巴掌,不只是这一次中日开战,而是他自己内心也清楚,自己主导的享保改革,实际上失败了。
从锐意改革,变成了修修补补,最终于事无补。
只是在内心,他觉得不是自己改革的思路有问题,实在是“命数奇也”,运气不好而已。
“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为父主持改革,奈何天道无常。原本稻米太贵,虽说谷贵贱金,奈何贵到离谱民不聊生,为父主持垦田。”
“垦田刚有成效,结果百年一遇的风调雨顺,连续三年暖夏,亩产百年所最高,于是米贱至无人问津,武士以米为俸,米价低贱,穷苦不堪,借了商人许多的钱。”
“为父好容易把米价重新稳定住,充实了财政,取消了上米制,重新让各藩参觐交代,府库里的钱也稍多了点。”
“结果立刻又迎来了连续两年的冷夏,关西地方,颗粒无收,数百万人饥不得食,米价腾跃飞腾,一揆遍地。”
“幸有甘薯,又铸币改革,总算没有闹出太大的混乱。可天灾之后,又有,唐人又来攻打……”
“如今唐人压迫,若想将来自主,需还得从内部变革开始。只是,变革之事,何其难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若天不予,如之奈何?”
“天若不予,如之奈何?如之奈何?”
德川宗武心里并不认可德川吉宗的自我评价。
几句天若不予,说明德川吉宗认为自己是运气不好,赶上天灾,导致改革改到现在,改的一塌糊涂。
但德川宗武和自己的亲信小姓幕僚们讨论过,壮着胆子来说,有人认为改革的思路本身就不对。
甚至德川宗武认为,他父亲的很多改革,完全就是一拍脑袋就上。
有些,则是用当藩主治理一郡的想法去治理整个日本、用在当将军之前做和歌山藩主改革的经验来指导整个日本,这根本就是不可能成功的。
有些事,在一个村里是善政,拿到全国推广,那就根本行不通。
有些政策,可能在一个几十万石的藩下实行,百姓拍手叫快,但拿到全国去推广,那就会导致一场灾难。
比如德川宗武心里认为改革最失败的一件事,也或者说是整个折腾可以称之为“改革”而不是“修补”的一件事,连两年都没持续上。
德川吉宗做藩主的时候,亲眼目睹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解体的过程。
百姓没钱——问商人借贷——用土地抵押——还不上钱——商人将土地兼并——继续放贷——越并越多。
于是德川吉宗刚一就任将军,就立刻出台了政策禁止土地抵押买卖。
法令下达之后,所有土地抵押为不合法。
法令下达之前,已经抵押的土地,按照每年百分之十五的抵押价,分七年赎回。
结果法令一下,不到两年,日本大乱。
已经穷的要质押土地的老百姓,怎么可能还的起每年百分之十五的地价?
而一些百姓合作起来,拿着新出的法令,去找商人直接要地,不给钱,闹一揆,认为自己之前还利息已经还够了。
商人见到这个法令之后,也见到了百姓合伙要地的场面,索性宁可当地百姓饿死,也绝不借贷给农民半个子。
各藩都穷,贡赋使劲儿往上加,百姓更加没钱,无法度日,只能借钱。
商人不敢借,也不敢拿质押的土地,导致百姓索性扔了土地跑到城市求活,城市又没有那么多活可做,治安骤降。
土地扔了,农村凋敝,米价暴涨,各藩之前因为财政困难,都问商人借了不少钱。
趁着米价暴涨的机会,各藩正好还钱,否则米价低了更还不起,于是继续加贡赋以求在米价高峰期多收点贡米,折价还给商人。
贡赋越高,百姓越种不起地,又没处借贷,于是更多的人扔了土地往外跑……
原本想要保障小农经济的,结果适得其反,米价腾跃、土地荒芜。
幕府和藩主武士们,只收贡,却并不救济百姓,日本不要说青苗法,连个常平仓都没有。
既没有青苗法、也没有官方借贷机构,更没有官方控制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所有生活物品,做到法家管仲那一套完全的官方控制经济,就敢取消民间放贷行为。
这已经不是一拍脑袋就上了,这是纯粹没脑子。
结果可想而知。
两年之后,这个唯一可以算作“改革”而不是“修补”的政策,就宣告作废。
至于应该如何改革,德川宗武也和自己的亲信幕僚私下里商量过,拿着海对面的历史以史为鉴,研究了半天,认为可以学的就是“高举《周礼》却行申商法术”的那位。
不求富民,但求富幕府。
不过既然此时德川吉宗认为他的改革是上天不给他机会,德川宗武这时候也不好说什么,想着避开这个话题。
现在他连继承人都不是,这时候若是直言提出自己的改革思路,一旦要是意见不合,自己做继承人的机会就彻底没有了。
然而他想逃避,德川吉宗却不放过他,直接问道“吾儿对将来施政,有何见解?”
德川宗武心想见解是有的,但此时不便说。非要等你传位于我、去世之后,方可真正有自己的见解。
既此时不敢有真正的自己的见解,德川宗武只道“人力有穷尽,施政能否有利,还是要看上天是否赐予。”
“儿子不能够考虑那么深远,只能说一说财政的问题。无论如何,幕府的财政是必须要扭转的,否则连买火器、操练旗本的钱财都很难拿出。”
“儿以为,应该实行官营专营制度。如俵物、铜锭等,皆应授予大商人专营,从而获得金银之利。”
“唐人的货物进入商埠,也应该尽量组织商人募集股本,授予他们专营的权限,幕府收取一些利益。将唐人的货物大量售卖至各藩,收取关税、获得利益。”
“这样至少可以获取一些金银收入。”
“有了金银,才能够购买火器,操练旗本。”
德川宗武避开了改革这和话题,德川吉宗也听出来德川宗武是在逃避,但他也知道改革千难万难,实在不是随口就能说出来的。
若是大规模实行专卖专营、扶植御用商人、扶植与唐人贸易的中间商,并没有触及到真正需要改革的地方。
改革改革,要么往前走,要么往后退。
往前走就是土地兼并、百姓跑到城市,日本一没有殖民地、而没有大量的出口产业、三没有济贫院。往前走一步,必定往后退两步。
往后退就是土地变种井田制,不准买卖、压制商人、取消商业活动,幕府专营,实行春秋之前的官营匠人制度,武士下放封地,全日本严令节俭,完全封建化,将好容易出现的日本统一市场再打碎。
往前走、往后走,都走不通。
不过德川吉宗此时并没有这样的眼界,他始终觉得应该是有一条既可以保幕府、又能保小农、又能保武士、且走得通的路的,只是自己没找到而已。
德川宗武既避而不谈,只说财政方面,吉宗也没有继续逼迫他说下去,而是告诫了一下买办和扶植商人的一些危害。
“这个办法,只可用一时,而不可用长久。就像是上米制一样,取消参觐交代,叫各藩按照百分之一的石高缴纳稻米替代。财政缺乏的时候可以用,一旦好转,就应该立刻取消。”
他是能感觉到“买办专营经济”对日本带来的危害的。
这就像是一杯毒酒。
没办法,现在不喝,就要被渴死。
喝了,好在这杯毒酒是慢性的,只要撑过这段即将被渴死的时间,日后再慢慢治疗就是。
德川宗武也知道这里面的危机,连声道“父亲说的对。”
“这种办法可以用一时,只要为政者清醒,知道不可长久就可以。暂时先用着,先扶植那些买办商人,待将来财政好转,就可以放弃他们。”
德川宗武自信的很,就像是每一个觉得戒烟戒酒甚至诫毒实在很简单的人一样。
现在先用着,将来想要不用就可以不用。
为了表示自己还有思路,德川宗武又道“除此之外,另也应该开源。因地制宜,可以自给自足的,尽量自足,以降低唐人货物的影响。”
“譬如糖与丝,便要分开来看。”
“丝者,本国少产,又占土地,无论如何是争不过唐人的。”
“而糖,本国百姓嗜糖,本国不产甘蔗。但论气候,未必不能种植。若能寻访种植之法,在各处试种,自行榨糖,则唐人进入的糖就会少。”
“先通过买办专营积攒财富,再将这些财富分成数份。”
“一部分用来练兵。”
“一部分用来开辟新田、垦殖山野沼泽。”
“一部分用来种植甘蔗、扩大海产俵物、专营造纸、挖掘硫磺等等。”
“如此,二三十年后,至少可以卖给唐人一些货物,尽可能减少一些金银外流。”
“而这,没有钱是做不到的。所以,明知道开关贸易是一杯毒酒,暂时也要喝下去。”
德川吉宗点点头,这是个比较现实的考虑。
日本的情况和大顺真的是截然不同,大顺开关,白银飞速往国内飞;而日本哪怕闭关的情况,白银仍旧往外流。
想要搞进出口平衡,那是绝对不现实的。现实一点考虑,也就是将买办贸易的收入当做本金积累,投入一些产业,而不是挥霍浪费掉就好。
想着又问道“唐人强盛,不可战胜。难道你认为依靠练兵就可以击败唐人吗?”
“父亲,练兵不是为了击败唐人,而是为了让唐人不能再来攻打,攫取更多的条件。练兵之后,只待天下有变,则先削诸藩,然后方可强盛复仇。”
吉宗苦叹道“天下有变?只恐天下有变,唐人海军独走,赴日本而自立称王。”
德川宗武摇头道“父亲理解的天下,是自本国虾夷至中华阳关;自朝鲜而及安南。”
“如今的天下,难道只有唐人和日本,以及朝鲜琉球安南等藩属吗?”
“我说的天下有变,是等到南蛮人和唐人起了冲突,唐人无暇东顾的时候。”
。
德川吉宗虽然很赞许儿子敢想,也因此认为二儿子不是个懦弱无能的守成之主。但对大顺和荷兰之间开战这种想法,并不认为有可能发生。
曾经他也是那种标准的日本贵族思维方式,自己谋划的事情,哪怕天地都会顺着自己的谋划让路。
但现实狠狠打了他一巴掌,不只是这一次中日开战,而是他自己内心也清楚,自己主导的享保改革,实际上失败了。
从锐意改革,变成了修修补补,最终于事无补。
只是在内心,他觉得不是自己改革的思路有问题,实在是“命数奇也”,运气不好而已。
“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为父主持改革,奈何天道无常。原本稻米太贵,虽说谷贵贱金,奈何贵到离谱民不聊生,为父主持垦田。”
“垦田刚有成效,结果百年一遇的风调雨顺,连续三年暖夏,亩产百年所最高,于是米贱至无人问津,武士以米为俸,米价低贱,穷苦不堪,借了商人许多的钱。”
“为父好容易把米价重新稳定住,充实了财政,取消了上米制,重新让各藩参觐交代,府库里的钱也稍多了点。”
“结果立刻又迎来了连续两年的冷夏,关西地方,颗粒无收,数百万人饥不得食,米价腾跃飞腾,一揆遍地。”
“幸有甘薯,又铸币改革,总算没有闹出太大的混乱。可天灾之后,又有,唐人又来攻打……”
“如今唐人压迫,若想将来自主,需还得从内部变革开始。只是,变革之事,何其难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若天不予,如之奈何?”
“天若不予,如之奈何?如之奈何?”
德川宗武心里并不认可德川吉宗的自我评价。
几句天若不予,说明德川吉宗认为自己是运气不好,赶上天灾,导致改革改到现在,改的一塌糊涂。
但德川宗武和自己的亲信小姓幕僚们讨论过,壮着胆子来说,有人认为改革的思路本身就不对。
甚至德川宗武认为,他父亲的很多改革,完全就是一拍脑袋就上。
有些,则是用当藩主治理一郡的想法去治理整个日本、用在当将军之前做和歌山藩主改革的经验来指导整个日本,这根本就是不可能成功的。
有些事,在一个村里是善政,拿到全国推广,那就根本行不通。
有些政策,可能在一个几十万石的藩下实行,百姓拍手叫快,但拿到全国去推广,那就会导致一场灾难。
比如德川宗武心里认为改革最失败的一件事,也或者说是整个折腾可以称之为“改革”而不是“修补”的一件事,连两年都没持续上。
德川吉宗做藩主的时候,亲眼目睹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解体的过程。
百姓没钱——问商人借贷——用土地抵押——还不上钱——商人将土地兼并——继续放贷——越并越多。
于是德川吉宗刚一就任将军,就立刻出台了政策禁止土地抵押买卖。
法令下达之后,所有土地抵押为不合法。
法令下达之前,已经抵押的土地,按照每年百分之十五的抵押价,分七年赎回。
结果法令一下,不到两年,日本大乱。
已经穷的要质押土地的老百姓,怎么可能还的起每年百分之十五的地价?
而一些百姓合作起来,拿着新出的法令,去找商人直接要地,不给钱,闹一揆,认为自己之前还利息已经还够了。
商人见到这个法令之后,也见到了百姓合伙要地的场面,索性宁可当地百姓饿死,也绝不借贷给农民半个子。
各藩都穷,贡赋使劲儿往上加,百姓更加没钱,无法度日,只能借钱。
商人不敢借,也不敢拿质押的土地,导致百姓索性扔了土地跑到城市求活,城市又没有那么多活可做,治安骤降。
土地扔了,农村凋敝,米价暴涨,各藩之前因为财政困难,都问商人借了不少钱。
趁着米价暴涨的机会,各藩正好还钱,否则米价低了更还不起,于是继续加贡赋以求在米价高峰期多收点贡米,折价还给商人。
贡赋越高,百姓越种不起地,又没处借贷,于是更多的人扔了土地往外跑……
原本想要保障小农经济的,结果适得其反,米价腾跃、土地荒芜。
幕府和藩主武士们,只收贡,却并不救济百姓,日本不要说青苗法,连个常平仓都没有。
既没有青苗法、也没有官方借贷机构,更没有官方控制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所有生活物品,做到法家管仲那一套完全的官方控制经济,就敢取消民间放贷行为。
这已经不是一拍脑袋就上了,这是纯粹没脑子。
结果可想而知。
两年之后,这个唯一可以算作“改革”而不是“修补”的政策,就宣告作废。
至于应该如何改革,德川宗武也和自己的亲信幕僚私下里商量过,拿着海对面的历史以史为鉴,研究了半天,认为可以学的就是“高举《周礼》却行申商法术”的那位。
不求富民,但求富幕府。
不过既然此时德川吉宗认为他的改革是上天不给他机会,德川宗武这时候也不好说什么,想着避开这个话题。
现在他连继承人都不是,这时候若是直言提出自己的改革思路,一旦要是意见不合,自己做继承人的机会就彻底没有了。
然而他想逃避,德川吉宗却不放过他,直接问道“吾儿对将来施政,有何见解?”
德川宗武心想见解是有的,但此时不便说。非要等你传位于我、去世之后,方可真正有自己的见解。
既此时不敢有真正的自己的见解,德川宗武只道“人力有穷尽,施政能否有利,还是要看上天是否赐予。”
“儿子不能够考虑那么深远,只能说一说财政的问题。无论如何,幕府的财政是必须要扭转的,否则连买火器、操练旗本的钱财都很难拿出。”
“儿以为,应该实行官营专营制度。如俵物、铜锭等,皆应授予大商人专营,从而获得金银之利。”
“唐人的货物进入商埠,也应该尽量组织商人募集股本,授予他们专营的权限,幕府收取一些利益。将唐人的货物大量售卖至各藩,收取关税、获得利益。”
“这样至少可以获取一些金银收入。”
“有了金银,才能够购买火器,操练旗本。”
德川宗武避开了改革这和话题,德川吉宗也听出来德川宗武是在逃避,但他也知道改革千难万难,实在不是随口就能说出来的。
若是大规模实行专卖专营、扶植御用商人、扶植与唐人贸易的中间商,并没有触及到真正需要改革的地方。
改革改革,要么往前走,要么往后退。
往前走就是土地兼并、百姓跑到城市,日本一没有殖民地、而没有大量的出口产业、三没有济贫院。往前走一步,必定往后退两步。
往后退就是土地变种井田制,不准买卖、压制商人、取消商业活动,幕府专营,实行春秋之前的官营匠人制度,武士下放封地,全日本严令节俭,完全封建化,将好容易出现的日本统一市场再打碎。
往前走、往后走,都走不通。
不过德川吉宗此时并没有这样的眼界,他始终觉得应该是有一条既可以保幕府、又能保小农、又能保武士、且走得通的路的,只是自己没找到而已。
德川宗武既避而不谈,只说财政方面,吉宗也没有继续逼迫他说下去,而是告诫了一下买办和扶植商人的一些危害。
“这个办法,只可用一时,而不可用长久。就像是上米制一样,取消参觐交代,叫各藩按照百分之一的石高缴纳稻米替代。财政缺乏的时候可以用,一旦好转,就应该立刻取消。”
他是能感觉到“买办专营经济”对日本带来的危害的。
这就像是一杯毒酒。
没办法,现在不喝,就要被渴死。
喝了,好在这杯毒酒是慢性的,只要撑过这段即将被渴死的时间,日后再慢慢治疗就是。
德川宗武也知道这里面的危机,连声道“父亲说的对。”
“这种办法可以用一时,只要为政者清醒,知道不可长久就可以。暂时先用着,先扶植那些买办商人,待将来财政好转,就可以放弃他们。”
德川宗武自信的很,就像是每一个觉得戒烟戒酒甚至诫毒实在很简单的人一样。
现在先用着,将来想要不用就可以不用。
为了表示自己还有思路,德川宗武又道“除此之外,另也应该开源。因地制宜,可以自给自足的,尽量自足,以降低唐人货物的影响。”
“譬如糖与丝,便要分开来看。”
“丝者,本国少产,又占土地,无论如何是争不过唐人的。”
“而糖,本国百姓嗜糖,本国不产甘蔗。但论气候,未必不能种植。若能寻访种植之法,在各处试种,自行榨糖,则唐人进入的糖就会少。”
“先通过买办专营积攒财富,再将这些财富分成数份。”
“一部分用来练兵。”
“一部分用来开辟新田、垦殖山野沼泽。”
“一部分用来种植甘蔗、扩大海产俵物、专营造纸、挖掘硫磺等等。”
“如此,二三十年后,至少可以卖给唐人一些货物,尽可能减少一些金银外流。”
“而这,没有钱是做不到的。所以,明知道开关贸易是一杯毒酒,暂时也要喝下去。”
德川吉宗点点头,这是个比较现实的考虑。
日本的情况和大顺真的是截然不同,大顺开关,白银飞速往国内飞;而日本哪怕闭关的情况,白银仍旧往外流。
想要搞进出口平衡,那是绝对不现实的。现实一点考虑,也就是将买办贸易的收入当做本金积累,投入一些产业,而不是挥霍浪费掉就好。
想着又问道“唐人强盛,不可战胜。难道你认为依靠练兵就可以击败唐人吗?”
“父亲,练兵不是为了击败唐人,而是为了让唐人不能再来攻打,攫取更多的条件。练兵之后,只待天下有变,则先削诸藩,然后方可强盛复仇。”
吉宗苦叹道“天下有变?只恐天下有变,唐人海军独走,赴日本而自立称王。”
德川宗武摇头道“父亲理解的天下,是自本国虾夷至中华阳关;自朝鲜而及安南。”
“如今的天下,难道只有唐人和日本,以及朝鲜琉球安南等藩属吗?”
“我说的天下有变,是等到南蛮人和唐人起了冲突,唐人无暇东顾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