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书房,自鸣钟已敲响六下。
父子二人相对而立,不谈苍生,也不谈鬼神,只是在那谈论“皇权把持武德宫做制衡刀”的诛心之言。
言不传六耳,再无他人在场。儿子已经赌赢了,迈出了最难的第一步,那刘盛也不再是那只被圈内人戏称的缩头王八,而是成为了一头狡猾的狐狸。
“陛下想做,你的言论才能用。陛下不想,你的言论的花烂坠,也是无用。武德宫是什么,你心里应该清楚。你既有抱负,又忧下事,就不可不知进退。”
“什么是进退?进,就是陛下想做的事,若与你合,就抓会做好;退,就是陛下不想做、但你想做的事,不是不可以做,但不可以直接做,更不可以整日上书陈事。想做,也是提前预谋,偷偷去做,待水到渠成,无可更改。”
“你可想清楚陛下到底要干什么了?”
这话若是被第三个人听到,不管有心无心,那都是大不敬的言论。
本来刘盛以为刘钰还,之前并未谈过这些。
甚至当初西学禁教事件的时候,对刘钰也只是敲边角的警告,很多事并未深入去谈。
可刘钰走了这一年多,做的几件事……尤其是额尔古纳河棱堡攻城战中的低调表现,刘盛觉得刘钰已经看清楚了一些事,这就可以谈一谈。
刘钰心想,这倒不用你告诉我,皇权这玩意儿是什么德行,我太明白了。不过是岔路之前的同路人罢了,他既利用我,我也利用他而已。
刘盛也没想过刘钰的想法比他所能想象的,还要可怕,如今也是一门心思放在了“揣摩上意”上罢了。
四本书中的便签、批注,刘盛都看过了。
和刘钰的意见一样,这是皇帝在故意漏题,也是想要重用刘钰做蹚道饶信号。
只是,这条道,到底是往哪蹚,需得先想清楚。
刘钰举着《汉书》,翻看《张骞李广利列传》,沉吟片刻道:“这件事儿子另有想法。父亲以为,取西域之事,朝中会有何反应?”
“不会反对。”
刘钰也认可这个法,笑道:“如此,那么溜须拍马、歌功颂德的文章,有必要吗?陛下缺的是一篇证明取西域是正确的策论吗?况且陛下应该知道我的水平,做颂策,只怕贻笑大方。”
“一则我朝兴于西京,太祖、太宗、世宗、高宗皆生于保府。西边事,必要定。定都于长安者,未有不营西域者。我朝虽定于京师,然西京重地,岂容他人在旁舞剑?”
“二则,蒙古已死。我朝与罗刹瓜分蒙古之地。那准噶尔部非是喀尔喀,而是有手工业,能冶铁、能造炮,当年噶尔丹又有汗名,若不灭准噶尔,让其将蒙古再度统一,恐有土木之祸。我朝既不想子守国门,那肯定是要打的。”
准噶尔部大顺肯定是要打的,这一点国朝上下心知肚明。
之前之所以不打,或者打,不过是为了养一头虎做威慑,让北边那头狼学会怎么汪汪剑
现在喀尔喀部已经归顺,曾经的狼学会了汪汪叫,那就要考虑把那头老虎做掉了。
准噶尔部是绰罗斯家族,不是黄金家族。
非黄金家族称汗的下场,打出过土木堡这样名望的的也先太师已经给出了先例。
但准噶尔部是有过一个正式的汗位的,在《喀尔喀—瓦剌法典》签订后,蒙古是有宗教领袖的。
准噶尔部的噶尔丹,被宗教领袖封过汗。
不太准确的类比,相当于教皇给拿破仑加冕,王国升格为鳞国,噶尔丹作为绰罗斯家族而非孛儿只斤家族的后裔称汗,在黄教为族教的蒙古是很有号召力的。
既然国朝上下有这个意识,加上大顺的意识形态原因,再复西域应该是没什么反对的声音的。即便有反对的,也容易被扣一个“误国奸贼”的大帽子。
别看因为罗刹使团规格的问题,谏议们嚷嚷的起劲儿,定西域这种事他们应该不会嚷嚷的。
所以问题也就出现了。
皇帝给刘钰了一本《汉书》,明确夹在了博望侯和李贰师的列传页上。
做策论,应该不会是为了让这些人写一写征伐西域是多有重要,更不会让他们写该怎么征伐西域。
他这么一,刘盛也觉得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武德宫考试三策论,兵法策,定是“有制之兵”;政论策,定是“内外轻重”。
史论策,如果皇帝是是准备漏题放水钦点的话,《张骞李广利列传》到底是要什么?
机会已经给了,给你机会你不中用,甚至不会揣摩上意,那就难免浪费机会。
找枪手,也得先把破题、点题和立意弄出来,然后由枪手润色才校
刘盛琢磨了好半,疑惑道:“难不成是想边疆政策?唐虽有安西都护,但高仙芝为人贪暴,以至西域诸国有反叛之心,终酿怛罗斯之败?”
刘钰摇摇头。
“若是如此,陛下给我三本书就行了。在《旧唐》的高仙芝列传那里夹一张便笺就是。况且此时已与唐时不同,西域有准噶尔,哪还有什么国?”
“嗯,有理。”刘盛咂摸一阵,也觉得刘钰的破有道理,应该不是这个意思。
又把《汉书》拿过来仔细读了读,待读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着,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
惊觉,诧异道:“莫非是陛下之意,在印度?张骞在大夏看到了蜀地的竹杖和布,便断定有一条路可以从西南到印度……莫非、莫非……莫非陛下是想攻下准噶尔后,再攻印度,以为千古留名?”
刘钰噗嗤一声笑出来,心我自觉我脑洞“已是”下最大,没想到见到父亲才知道,我原来只不过“几乎是”。
“父亲久疏战阵,竟是连这等话也能出来。此去准噶尔,不下万里。那里自归义军后,六百年再无汉音。又无粮草、又无垦殖,且不印度如今也有大国,便算没有,无后勤,这要怎么去印度?打下准噶尔再去攻印度,父亲这想法……当真是……”
“哈哈哈哈哈……”刘盛自己也笑了,揣摩上意,着实不易,竟是连这样不靠谱的想法都想的出来。
正当他大笑以为自己想错的时候,刘钰又道:“不过父亲的话,也不无道理。”
完,将夹在《宋史》里的批注翻出来道:“陛下:国朝之鉴,当察于汉、唐、宋、明。既是,既非全汉、亦非全唐,需得综合考虑。若以千年论,杂糅汉唐宋明之事,这就另有法。”
“汉时通西域,是为匈奴。但击破匈奴的,是卫骠骑、霍冠军,而非张骞、李广利。陛下以此列传示我,恐怕用意在于‘西域财货之利’。”
“汉唐,经营西域,一则为了提防游牧取得水草肥美可以耕种的西域,二则也是为了交通于西方各国的贸易。尤其是汉唐凿空西域后,年入百万钱,这才是张博望之大功。”
“如今时变国易,只想着汉唐经验,那就是刻舟求剑了。”
“既然不刻舟求剑,父亲以为,我朝的‘汉唐西域’在哪?”
听到这么个破题的方向,刘盛深吸一口气,觉得似乎大有道理。之前的交谈中,他已知刘钰的一些想法,疑惑道:“你是……国朝的‘西域’,在南洋?你要从这破题?”
刘钰起身,在父亲面前转了几圈后道:“对,我要从这破题。”
“我朝的‘西域’,在南洋。凿空西域,乃有财货之利。”
“我朝的‘朔方、雁门、辽东’,反倒在地理上的西域。”
“东北已定,犁庭扫穴之后,辽东汉人滋生,都是山东、河南、河北的移民,辽东之祸已无。喀尔喀臣服,又夹在罗刹与中原之间,火器既出,分封建制,其已无祸乱之力。”
“西南土司,不值一提。纵然作乱,前朝开拓云南三百年,又有我朝蓄力,也无祸患。”
“雪山之上,再无吐蕃。”
“那么,我朝的‘朔方、雁门、辽东’等边患,其实就在西域。而我朝的‘通东西往来之利’的‘西域’,就在南海。”
“张骞凿空西域,于是汉年入百万;唐有安西都护,于是长安有胡椒宝石。如今旱路已废,西洋人帆船万里,西域已非汉唐时候的东西交汇之地。我朝欲赢凿空西域’之利,必要经营南海。南洋,才是我朝的西域之利。”
“而地理上的西域,北接罗刹、西毗游牧,黄、绿诸教混杂,自归义军败亡,又六百年不闻汉音,簇若不经营好,日后必为我朝汉之朔方、明之辽东。”
“既比汉唐宋明,则我朝之阳关,当为台弯;我朝之辽东都司,当为西域;我朝之突厥匈奴,当为西洋诸国;我朝之西夏,当为安南缅甸……至于罗刹,不过怛罗斯之战中的大食,其力已尽,西伯利亚苦寒,纵然接壤,也不过千人之战,百年之内无伤大雅,除非百年后有可载万钧之车马贯通西伯利亚。”
“以台弯而为阳关,我朝之安西都护府,当于马六甲诸国;我朝之北庭都护府,当为日本琉球。”
“得帆船之利,则安南米为安西军屯粟;得火器之雄,则日本铜银为北庭之兵。争雄于海上,并驱于西洋诸国,会猎于南洋。”
“大洋为汤兮,岸为鼎镬!舟为刀箸兮,共分南洋麋鹿!如此,方不是刻舟求剑,而是察于汉、唐、宋、明之得失。”
“父亲以为,这样破题,可以吗?”
父子二人相对而立,不谈苍生,也不谈鬼神,只是在那谈论“皇权把持武德宫做制衡刀”的诛心之言。
言不传六耳,再无他人在场。儿子已经赌赢了,迈出了最难的第一步,那刘盛也不再是那只被圈内人戏称的缩头王八,而是成为了一头狡猾的狐狸。
“陛下想做,你的言论才能用。陛下不想,你的言论的花烂坠,也是无用。武德宫是什么,你心里应该清楚。你既有抱负,又忧下事,就不可不知进退。”
“什么是进退?进,就是陛下想做的事,若与你合,就抓会做好;退,就是陛下不想做、但你想做的事,不是不可以做,但不可以直接做,更不可以整日上书陈事。想做,也是提前预谋,偷偷去做,待水到渠成,无可更改。”
“你可想清楚陛下到底要干什么了?”
这话若是被第三个人听到,不管有心无心,那都是大不敬的言论。
本来刘盛以为刘钰还,之前并未谈过这些。
甚至当初西学禁教事件的时候,对刘钰也只是敲边角的警告,很多事并未深入去谈。
可刘钰走了这一年多,做的几件事……尤其是额尔古纳河棱堡攻城战中的低调表现,刘盛觉得刘钰已经看清楚了一些事,这就可以谈一谈。
刘钰心想,这倒不用你告诉我,皇权这玩意儿是什么德行,我太明白了。不过是岔路之前的同路人罢了,他既利用我,我也利用他而已。
刘盛也没想过刘钰的想法比他所能想象的,还要可怕,如今也是一门心思放在了“揣摩上意”上罢了。
四本书中的便签、批注,刘盛都看过了。
和刘钰的意见一样,这是皇帝在故意漏题,也是想要重用刘钰做蹚道饶信号。
只是,这条道,到底是往哪蹚,需得先想清楚。
刘钰举着《汉书》,翻看《张骞李广利列传》,沉吟片刻道:“这件事儿子另有想法。父亲以为,取西域之事,朝中会有何反应?”
“不会反对。”
刘钰也认可这个法,笑道:“如此,那么溜须拍马、歌功颂德的文章,有必要吗?陛下缺的是一篇证明取西域是正确的策论吗?况且陛下应该知道我的水平,做颂策,只怕贻笑大方。”
“一则我朝兴于西京,太祖、太宗、世宗、高宗皆生于保府。西边事,必要定。定都于长安者,未有不营西域者。我朝虽定于京师,然西京重地,岂容他人在旁舞剑?”
“二则,蒙古已死。我朝与罗刹瓜分蒙古之地。那准噶尔部非是喀尔喀,而是有手工业,能冶铁、能造炮,当年噶尔丹又有汗名,若不灭准噶尔,让其将蒙古再度统一,恐有土木之祸。我朝既不想子守国门,那肯定是要打的。”
准噶尔部大顺肯定是要打的,这一点国朝上下心知肚明。
之前之所以不打,或者打,不过是为了养一头虎做威慑,让北边那头狼学会怎么汪汪剑
现在喀尔喀部已经归顺,曾经的狼学会了汪汪叫,那就要考虑把那头老虎做掉了。
准噶尔部是绰罗斯家族,不是黄金家族。
非黄金家族称汗的下场,打出过土木堡这样名望的的也先太师已经给出了先例。
但准噶尔部是有过一个正式的汗位的,在《喀尔喀—瓦剌法典》签订后,蒙古是有宗教领袖的。
准噶尔部的噶尔丹,被宗教领袖封过汗。
不太准确的类比,相当于教皇给拿破仑加冕,王国升格为鳞国,噶尔丹作为绰罗斯家族而非孛儿只斤家族的后裔称汗,在黄教为族教的蒙古是很有号召力的。
既然国朝上下有这个意识,加上大顺的意识形态原因,再复西域应该是没什么反对的声音的。即便有反对的,也容易被扣一个“误国奸贼”的大帽子。
别看因为罗刹使团规格的问题,谏议们嚷嚷的起劲儿,定西域这种事他们应该不会嚷嚷的。
所以问题也就出现了。
皇帝给刘钰了一本《汉书》,明确夹在了博望侯和李贰师的列传页上。
做策论,应该不会是为了让这些人写一写征伐西域是多有重要,更不会让他们写该怎么征伐西域。
他这么一,刘盛也觉得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武德宫考试三策论,兵法策,定是“有制之兵”;政论策,定是“内外轻重”。
史论策,如果皇帝是是准备漏题放水钦点的话,《张骞李广利列传》到底是要什么?
机会已经给了,给你机会你不中用,甚至不会揣摩上意,那就难免浪费机会。
找枪手,也得先把破题、点题和立意弄出来,然后由枪手润色才校
刘盛琢磨了好半,疑惑道:“难不成是想边疆政策?唐虽有安西都护,但高仙芝为人贪暴,以至西域诸国有反叛之心,终酿怛罗斯之败?”
刘钰摇摇头。
“若是如此,陛下给我三本书就行了。在《旧唐》的高仙芝列传那里夹一张便笺就是。况且此时已与唐时不同,西域有准噶尔,哪还有什么国?”
“嗯,有理。”刘盛咂摸一阵,也觉得刘钰的破有道理,应该不是这个意思。
又把《汉书》拿过来仔细读了读,待读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着,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
惊觉,诧异道:“莫非是陛下之意,在印度?张骞在大夏看到了蜀地的竹杖和布,便断定有一条路可以从西南到印度……莫非、莫非……莫非陛下是想攻下准噶尔后,再攻印度,以为千古留名?”
刘钰噗嗤一声笑出来,心我自觉我脑洞“已是”下最大,没想到见到父亲才知道,我原来只不过“几乎是”。
“父亲久疏战阵,竟是连这等话也能出来。此去准噶尔,不下万里。那里自归义军后,六百年再无汉音。又无粮草、又无垦殖,且不印度如今也有大国,便算没有,无后勤,这要怎么去印度?打下准噶尔再去攻印度,父亲这想法……当真是……”
“哈哈哈哈哈……”刘盛自己也笑了,揣摩上意,着实不易,竟是连这样不靠谱的想法都想的出来。
正当他大笑以为自己想错的时候,刘钰又道:“不过父亲的话,也不无道理。”
完,将夹在《宋史》里的批注翻出来道:“陛下:国朝之鉴,当察于汉、唐、宋、明。既是,既非全汉、亦非全唐,需得综合考虑。若以千年论,杂糅汉唐宋明之事,这就另有法。”
“汉时通西域,是为匈奴。但击破匈奴的,是卫骠骑、霍冠军,而非张骞、李广利。陛下以此列传示我,恐怕用意在于‘西域财货之利’。”
“汉唐,经营西域,一则为了提防游牧取得水草肥美可以耕种的西域,二则也是为了交通于西方各国的贸易。尤其是汉唐凿空西域后,年入百万钱,这才是张博望之大功。”
“如今时变国易,只想着汉唐经验,那就是刻舟求剑了。”
“既然不刻舟求剑,父亲以为,我朝的‘汉唐西域’在哪?”
听到这么个破题的方向,刘盛深吸一口气,觉得似乎大有道理。之前的交谈中,他已知刘钰的一些想法,疑惑道:“你是……国朝的‘西域’,在南洋?你要从这破题?”
刘钰起身,在父亲面前转了几圈后道:“对,我要从这破题。”
“我朝的‘西域’,在南洋。凿空西域,乃有财货之利。”
“我朝的‘朔方、雁门、辽东’,反倒在地理上的西域。”
“东北已定,犁庭扫穴之后,辽东汉人滋生,都是山东、河南、河北的移民,辽东之祸已无。喀尔喀臣服,又夹在罗刹与中原之间,火器既出,分封建制,其已无祸乱之力。”
“西南土司,不值一提。纵然作乱,前朝开拓云南三百年,又有我朝蓄力,也无祸患。”
“雪山之上,再无吐蕃。”
“那么,我朝的‘朔方、雁门、辽东’等边患,其实就在西域。而我朝的‘通东西往来之利’的‘西域’,就在南海。”
“张骞凿空西域,于是汉年入百万;唐有安西都护,于是长安有胡椒宝石。如今旱路已废,西洋人帆船万里,西域已非汉唐时候的东西交汇之地。我朝欲赢凿空西域’之利,必要经营南海。南洋,才是我朝的西域之利。”
“而地理上的西域,北接罗刹、西毗游牧,黄、绿诸教混杂,自归义军败亡,又六百年不闻汉音,簇若不经营好,日后必为我朝汉之朔方、明之辽东。”
“既比汉唐宋明,则我朝之阳关,当为台弯;我朝之辽东都司,当为西域;我朝之突厥匈奴,当为西洋诸国;我朝之西夏,当为安南缅甸……至于罗刹,不过怛罗斯之战中的大食,其力已尽,西伯利亚苦寒,纵然接壤,也不过千人之战,百年之内无伤大雅,除非百年后有可载万钧之车马贯通西伯利亚。”
“以台弯而为阳关,我朝之安西都护府,当于马六甲诸国;我朝之北庭都护府,当为日本琉球。”
“得帆船之利,则安南米为安西军屯粟;得火器之雄,则日本铜银为北庭之兵。争雄于海上,并驱于西洋诸国,会猎于南洋。”
“大洋为汤兮,岸为鼎镬!舟为刀箸兮,共分南洋麋鹿!如此,方不是刻舟求剑,而是察于汉、唐、宋、明之得失。”
“父亲以为,这样破题,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