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币,赵玗可没敢走得太超前。
纸币的流通,暂时只限于种花军各级官府之间。
随着种花军的各种坊,也就是国营企业越来越多,各坊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复杂。
比如说枪械坊想要跟炼钢坊订购一批钢材,需要先打请示,报上级批准,然后再拿着批条去炼钢坊,等炼钢坊安排了生产之后再提货。
一套流程下来,能半个月走完,已经算是奇迹中的奇迹了,通常都需要一个半月到两个月。
于是乎,有人突发奇想,既然每次去提货都是拿个条子,那能不能造一些固定格式的条子,省去一切中间环节,直接用条子交易,能提高不少效率。
当这条提案提交到理政会上时,赵玗拍案叫好,对这个方案赞不绝口,直呼提出这个提案的人就是个天才。
只是理政会上其他理政一脸黑线,心想:不就演个戏么,何必这么卖力。
他们还以为这是赵玗自导自演的一出戏,目的就是为了推广纸币。
想要推广纸币直接说就行了,何必要搞这么一出?你在种花军中的地位又不是不知道,完全可以一言堂。
赵玗看到众人表情怪异,颇有些不自在。
当得知提案的人是谁之后,赵玗终于明白大家为什么会这样了。
因为提案的人是萧曙光。
这位人尽皆知的,赵玗的老相好。
赵玗尴尬地掩饰过去,最终还是决定大力地推广纸币。
新纸币的运行方案颇有创造性,直接将种花军各国营工坊设计成了计划加市场经济的叠加模式。
每个工坊都有自己的固定生产任务,必须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完成固定生产任务之后,会给他们一些额外的产能富余,用来自主生产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在每个工坊中,每年都会按照预算发放内部流通的纸币,让各工坊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然后组织生产。如果完成生产任务之后,还能结余下纸币,那么就可以在国营农惩牧场中买一些农副产品,当做对工坊的奖励。
这样一来,各工坊的生产积极性,一下就被激活起来。看到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之后,就连王朴都直呼奇迹。
同时,由于这些纸币只在官府之间流通,每一笔交易和每一张纸币都有据可查,金融风险几乎为零。
赵玗也打算在内部运行阶段多积累一些经验,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便将纸币投放到民间领域。
在黄河边的关卡持续了两个月,该跑的富户们已经跑完了,没有跑的富户们则是认清了形势,投靠在了种花军的门下。种花军也没有亏待他们,各个给了相应的爵位。遇到个别有才干的人,还给了官职。
黄河边的关卡失去了作用,也就到了该裁撤的时候。
种花军退了,刘知远也没有继续留在这里的必要,准备收兵。
这个时候,郭威跳了出来,说道:“主公,石相公已经不在了,难道你真的心甘情愿给他毛头小子当下属吗?”
刘知远说道:“先帝待我不薄,效忠陛下,是我当臣子的职责。”
郭威见刘知远并没有一口拒绝自己的话,说道:“主公可知,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已经不是石相公了,谁知道过几年,主公能落得个什么下场?兔死狗烹的事还少了吗?”
刘知远不说话,脸色阴沉下来。
郭威的意思太明白了,刘知远有心报答石敬瑭的知遇之恩,却又有自己的小心思。
兔死狗烹,殊不知郭威恰恰说反了。
五代时期可没什么兔死狗烹的事情发生,全都是兔子咬人,狗叛主的事。
皇帝么,兵强马壮者当之,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共识。
而先进天下,最兵强马壮的人,不就是他刘知远吗?当不当皇帝,只在一念之间。
郭威见状,朝身后招了招手,柴荣领着几个武将抬着几个木箱子过来,摆在刘知远的面前。
郭威跪地高呼:“臣恭请主公登基称帝!”
说罢,在木箱子里取出一件黄袍,披在了刘知远的身上。
刘知远刚要推辞,眼疾手快的郭威和几个武将已经系好了丝绦,一身冠带穿着整齐。
就这么半推半让,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戏码。
(郭威原本就是黄袍加身的第一人,此时不过是提前上演。)
话说原本的历史中,石敬瑭死后他的义子石重贵继位。石重贵上台之后,立马跟契丹人撕破了脸皮开战。打了几年仗,打得有来有回,石重贵倒也算得上是一个好汉。怎奈石重贵到底是个庸人,最后还是败在了自己腐朽的生活上,最终被契丹人攻破了都城灭国。
契丹人待了几年,在中原水土不服,仓皇北逃,中原一下子就空了。于是当时在河东的刘知远一路南下,竟然就这么游山玩水地当了皇帝,气得耶律德光差点吐血,说:还从来没见过当皇帝当得这么轻松的人。
一身伤病的刘知远没活多久,称帝只一年后就病死,活了五十多岁,留下幼子。宛如现在的石重睿一般。
而郭威在这时,则演了一出好戏。
先是假报消息,说北面契丹人要南侵,然后借机领兵外出。晃晃悠悠走到澶州的时候,来了一出黄袍加身,“迫不得已”当了皇帝。当然,郭威背叛刘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刘氏趁郭威外出期间,把郭威全家老小杀了个干干净净,这也直接导致郭威死后,只能把皇位传给自己的样子柴荣。
郭威开创的后周,实际上是北宋的先驱。北宋的一切,都直接继承于后周国,包括赵匡胤。
黄袍加身的戏码演出的时候,赵匡胤作为群众演员,亲身参与其中。
于是乎十年之后,赵匡胤在陈桥将自己老上司的这处戏重新演了一遍,当了皇帝。
……
却说刘知远当了皇帝,倒也知道休养生息,一时间国内生产恢复,逐渐又有了繁荣的迹象。
但是,从北面传来的消息,却让整个洛阳的人,全都心神不宁。
纸币的流通,暂时只限于种花军各级官府之间。
随着种花军的各种坊,也就是国营企业越来越多,各坊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复杂。
比如说枪械坊想要跟炼钢坊订购一批钢材,需要先打请示,报上级批准,然后再拿着批条去炼钢坊,等炼钢坊安排了生产之后再提货。
一套流程下来,能半个月走完,已经算是奇迹中的奇迹了,通常都需要一个半月到两个月。
于是乎,有人突发奇想,既然每次去提货都是拿个条子,那能不能造一些固定格式的条子,省去一切中间环节,直接用条子交易,能提高不少效率。
当这条提案提交到理政会上时,赵玗拍案叫好,对这个方案赞不绝口,直呼提出这个提案的人就是个天才。
只是理政会上其他理政一脸黑线,心想:不就演个戏么,何必这么卖力。
他们还以为这是赵玗自导自演的一出戏,目的就是为了推广纸币。
想要推广纸币直接说就行了,何必要搞这么一出?你在种花军中的地位又不是不知道,完全可以一言堂。
赵玗看到众人表情怪异,颇有些不自在。
当得知提案的人是谁之后,赵玗终于明白大家为什么会这样了。
因为提案的人是萧曙光。
这位人尽皆知的,赵玗的老相好。
赵玗尴尬地掩饰过去,最终还是决定大力地推广纸币。
新纸币的运行方案颇有创造性,直接将种花军各国营工坊设计成了计划加市场经济的叠加模式。
每个工坊都有自己的固定生产任务,必须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完成固定生产任务之后,会给他们一些额外的产能富余,用来自主生产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在每个工坊中,每年都会按照预算发放内部流通的纸币,让各工坊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然后组织生产。如果完成生产任务之后,还能结余下纸币,那么就可以在国营农惩牧场中买一些农副产品,当做对工坊的奖励。
这样一来,各工坊的生产积极性,一下就被激活起来。看到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之后,就连王朴都直呼奇迹。
同时,由于这些纸币只在官府之间流通,每一笔交易和每一张纸币都有据可查,金融风险几乎为零。
赵玗也打算在内部运行阶段多积累一些经验,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便将纸币投放到民间领域。
在黄河边的关卡持续了两个月,该跑的富户们已经跑完了,没有跑的富户们则是认清了形势,投靠在了种花军的门下。种花军也没有亏待他们,各个给了相应的爵位。遇到个别有才干的人,还给了官职。
黄河边的关卡失去了作用,也就到了该裁撤的时候。
种花军退了,刘知远也没有继续留在这里的必要,准备收兵。
这个时候,郭威跳了出来,说道:“主公,石相公已经不在了,难道你真的心甘情愿给他毛头小子当下属吗?”
刘知远说道:“先帝待我不薄,效忠陛下,是我当臣子的职责。”
郭威见刘知远并没有一口拒绝自己的话,说道:“主公可知,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已经不是石相公了,谁知道过几年,主公能落得个什么下场?兔死狗烹的事还少了吗?”
刘知远不说话,脸色阴沉下来。
郭威的意思太明白了,刘知远有心报答石敬瑭的知遇之恩,却又有自己的小心思。
兔死狗烹,殊不知郭威恰恰说反了。
五代时期可没什么兔死狗烹的事情发生,全都是兔子咬人,狗叛主的事。
皇帝么,兵强马壮者当之,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共识。
而先进天下,最兵强马壮的人,不就是他刘知远吗?当不当皇帝,只在一念之间。
郭威见状,朝身后招了招手,柴荣领着几个武将抬着几个木箱子过来,摆在刘知远的面前。
郭威跪地高呼:“臣恭请主公登基称帝!”
说罢,在木箱子里取出一件黄袍,披在了刘知远的身上。
刘知远刚要推辞,眼疾手快的郭威和几个武将已经系好了丝绦,一身冠带穿着整齐。
就这么半推半让,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戏码。
(郭威原本就是黄袍加身的第一人,此时不过是提前上演。)
话说原本的历史中,石敬瑭死后他的义子石重贵继位。石重贵上台之后,立马跟契丹人撕破了脸皮开战。打了几年仗,打得有来有回,石重贵倒也算得上是一个好汉。怎奈石重贵到底是个庸人,最后还是败在了自己腐朽的生活上,最终被契丹人攻破了都城灭国。
契丹人待了几年,在中原水土不服,仓皇北逃,中原一下子就空了。于是当时在河东的刘知远一路南下,竟然就这么游山玩水地当了皇帝,气得耶律德光差点吐血,说:还从来没见过当皇帝当得这么轻松的人。
一身伤病的刘知远没活多久,称帝只一年后就病死,活了五十多岁,留下幼子。宛如现在的石重睿一般。
而郭威在这时,则演了一出好戏。
先是假报消息,说北面契丹人要南侵,然后借机领兵外出。晃晃悠悠走到澶州的时候,来了一出黄袍加身,“迫不得已”当了皇帝。当然,郭威背叛刘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刘氏趁郭威外出期间,把郭威全家老小杀了个干干净净,这也直接导致郭威死后,只能把皇位传给自己的样子柴荣。
郭威开创的后周,实际上是北宋的先驱。北宋的一切,都直接继承于后周国,包括赵匡胤。
黄袍加身的戏码演出的时候,赵匡胤作为群众演员,亲身参与其中。
于是乎十年之后,赵匡胤在陈桥将自己老上司的这处戏重新演了一遍,当了皇帝。
……
却说刘知远当了皇帝,倒也知道休养生息,一时间国内生产恢复,逐渐又有了繁荣的迹象。
但是,从北面传来的消息,却让整个洛阳的人,全都心神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