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唐晟春秋
    “这可如何是好呀!这可如何是好呀!”此时大武的国君周平秀已然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只得在大殿之上不断地来回踱着步……“君上!您且稍安勿躁呀!请再给我们一点时间,在下与诸位们定然……定然能够为君上想出对策的!”国相周平治对着急不可耐的周平秀道。“时间?我倒想给你们时间!可那城外的大宋军愿意给你们时间吗?我们说话的这会儿功夫,说不定对方早便已经做好了攻城的准备,下一秒便攻破城池!到时候,我便成了亡国之君,而你们,便成了亡国之臣了!稍安勿躁?说得倒轻巧!”当此危难之际,周平秀也顾不得什么了,毫不客气地训斥道。对于周平秀的训斥,众位重臣们只得低下头去一言不发!并非众人的脾气好,实在也是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也确实令人实在难以想出任何对策呀!就这样又过了一刻钟,周平治仿佛想到了些什么,对着众人道:“诸位!诸位!大家有没有发现外面似乎突然安静了许多?”众人听到周平治的话,也定下心神下意识地聆听着四周的动静,果然是一片寂静无声的景象!如此异象立刻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周平秀仿佛是想到了什么,对着门外的守卫道:“来人!去看看怎么回事?”门外的守卫应了声“是”,便离开了!过了一会儿,守卫再次回到宫殿之上,对着周平秀回报道:“秉君上!城外敌军已然集结完毕,做好了一切战斗的准备!然而,对方却围而不攻,仅仅做出了一副欲攻城的姿态,却没有任何下一步的动作!”“嗯!知道了!退下吧!”周平秀点了点头摒退守卫道。“是!”守卫退下后不久,周平秀又沉默了一会儿,又似乎发现了什么似的对着众人道:“大家伙有没有发现,这大宋军似乎并不想攻陷我国都呀?”听了周平秀的话,众人皆是一愣,而后渐渐地越发觉得周平秀的分析开始有道理起来……“是啊……而今我国都的守备正是空虚之时,大宋军倘若抓住这次机会向我们出兵的话,他们此番趁虚而入胜算极大!以大宋的战力而言,他们即便是直接攻城我国都也几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即便是对方主将为人谨慎,不肯轻易出兵,等去这么久了,部队也拉开阵势了,当是早便要攻过来了!而这时候攻陷我大武国都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难不成大宋根本就不想攻打我大武国都,不想我大武就这样灭亡了?否则就这会儿功夫,他们早便已经攻入王庭,而我们唯有缴械投降束手就擒一途了!”周平治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周平秀的意见。见周平治也同意自己的意见,周平秀便更加笃定了自己的想法,那么下一个问题又来了:“如果大宋军并不欲攻陷我大武国都攻灭我大武,那么他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周平治听了周平秀的话之后,又看了看摊放在地上的地图后道:“莫不是大宋军想要借此逼迫我在外部队尽快撤回国都救援,从而解了那大梁当下的围城灭国之危?但是又不敢真正灭了我大武?”“有道理!”周平秀点了点头赞同道:“可是……大宋为何要将此时搞得这么麻烦呢?以他们当前在我国都周遭所布下的阵势,以及他们所做好的一切准备,莫不是能够赶在我援军回援之前攻陷我大武国都!为何他们还要将事情搞得如此麻烦呢?”“是啊……在下对此也有些不解……不过……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似乎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了……”周平治道。无论周平治的这话是不是在宽慰众人的话,接下来不久反正也都能够见分晓!而他们此时面对大宋如此快的反应速度,也确实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积极的响应,去扭转当下这几乎是必败的败局……而事实上,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便如周平秀等人在朝堂之上所分析的一般!大宋军对于大武国都仅仅只是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仅仅是在国都之外不分昼夜地敲锣打鼓时不时地制造纷乱的喊杀声,对大武国都之内产生极大的震慑作用,却没有任何实实在在地攻城动作!不过虽说大宋军并无对大武国都产生什么实质上的威胁,可是大宋在国都之外那十万大军可是真的,那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国都之外的几十门龙炮以及其他攻城器械那也是真的!只要他们愿意的话,几乎可以瞬间便攻陷这国都,将潜藏在国都之内的所有人全都杀得干干净净地!可是没有人敢将赌注全押在大宋军不敢对大武国都动手上面的!于是,受到城外的大宋军的影响,大武国君周平秀不得不接连派出信使,向赶往前线以及前线的部队发出求援急令!而同样的事情,几乎在同一时间也在大秦那边发生了!而大秦方面的解决方案也几乎与大武这边无二!并非双方心有灵犀,而是大宋军参战后所造成的整个战局的变化,使得可供两国选择的选项已经变得寥寥无几了!而能让他们取得一线生机的,便似乎仅有如此一途了……不过,即便是双方所遭遇的事态是如此的紧急,可对于大秦或者大武来说,距离国都当下位置最近的部队,便是他们从国内早半日前奔赴前线的援军部队!可是虽然说他们仅仅距离大宋正式参战分别大举进攻这两国只有半日的时间差,可当时前线战事吃紧,这两支部队一南一北是一路急行军,其行军速度可想而知是多么地迅速!几路的信使是一路狂奔都几乎要追不上他们!而当他们追上这支部队将国都求援的命令传达到他们这两支部队的主将手上的时候,已然是三天之后的事情了!待他们开始依照国都方面的请求折返回国都的时候,众将士这一路疲于奔命已然是气喘吁吁,却又无法无视国都那关乎于国家生死的紧急事态而不得不继续以急行军赶回国都!就这样一来一回,待他们一路紧赶慢赶终于从远处隐约能够看到国都以及围困国都的那十万大宋军的时候,已然是一周之后!这时候,待回援的援军直接见到国都方面的紧急情况之后,原本还对国都如此近乎于瞎折腾的指令还有些怨言的人也都纷纷闭上了嘴,在主将的指示下迅速开展了回援国都的战斗准备!不过,大宋方面很显然早便预料到了两国援军会在什么时候回援国都,因而当这支援军出现在数里之外的时候,大宋军这边便已经在大军后方布好了阵势,以迎击从后方归来的大武军援军!国都之围万分紧急,容不得援军主将有半丝的犹豫!因此,即便是明知道大宋军已然早有准备,援军主将也不敢有一丝的懈怠,生怕出一点差池便将引起国都城破的危机!于是,两国的援军都几乎做了同样的决定,在大军尚未进行充分的修整的情况下,便迫不及待地让士兵向大宋军发起了进攻了……战斗一触即发,可虽说战斗才刚刚打响,其结果已然显而易见了!大宋一方在国都周遭已然驻扎一周有余,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在此地修筑防御工事,做好一切迎击敌援军的作战准备,并且充分利用了一切地利以及武器装备上的优势以逸待劳!—————而秦武联军一方则是劳师远征,士卒疲惫不堪士气低下,且是在仓皇之间进入战斗,一经与敌军接触,便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便连敌军的防线还未能够接触到,便被敌军那密集的远程火力给生生逼退了……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当秦武联军的援军被逼退之后再想在短时间内重整旗鼓攻破大宋军的防线,便比登天还难了……因此,此次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了这一天入夜,秦武联军方面竟无一路援军能够轻易突破大宋军的防线,只得悻悻撤回,驻扎在距离国都几十里外的安全地带,等待下一次的机会,再向大宋军发起挑战……然而,任谁都知道,仅凭从国内派出去支援前线的这两支小股援军想要对付装备精良准备充分且在兵力上也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大宋军,那几乎可以说是痴人说梦!所幸的是,为了保险起见,此次从两国国都所派出去的信使在通知到了这两支援军回援之外,也分别继续朝着大梁前线方向与处于最前线的秦正胜与周宪纲所部紧急求援!算着日子,他们也应当差不多快要回到国都了!虽说此举甚为无奈,周宪纲与秦正胜只要执行了回援的命令之后,那便等同放弃了此次攻灭大梁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是倘若他们没有回来,此次自己的老家便要不保了!也因为这个原因,这二人在前线几乎是接二连三地收到各自的国君三番五次地发出严令!在这样的情况下,除非二人要造反,否则又如何敢不遵从主命?两国的国君都坚信,待周宪纲与秦正胜分别带着大军主力回到各自的国都之后,此战也将有个了结!至少根据他们的推测,大宋军倘若不想灭了他们两国,那么他们必定会在达到了退敌主力的目的后,便陆续退回国境之内!不过,两国的国君却也并不想让事情就这样过去!毕竟他们因为大宋的出兵而白白丧尸了一次可以灭掉一家天下大国的机会!他们又岂会就这样放过大宋?因此,他们都暗自下定决心!但凡只要大宋军主动撤兵,他们就即刻全力追击,一路追到越过大宋边境!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到时候双方攻守互换,即便不能像攻打大梁一般攻灭大宋,但是他们自信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大宋军的实力,甚至可以侵占他们一部分的土地!当然啦,这也只是大秦与大武这边一厢情愿的想法!但唯独只有这样想,他们那颗对大宋充满怨恨的心,恐怕才能有所缓解!就这样,又过了两日,大武这边周宪纲的部队总计十万大军终于从大梁前线折回了大武,并来到了距离国都还有大约五十里的距离外!他们的大军隐隐约约能够看到远处的国都,以及在国都外驻扎的被大宋军给击退的前一支援军的踪迹……“发生了何事?先前提前归国的援军打了这几日竟是一无所获?还被敌军逼退了?”周宪纲惊道。周宪纲的这一番话很显然有些不近乎人情,可是却又是他必须说的!如果硬要问问什么呢?那便是因为他们此番归国所遇到的情况与前面这支援军所遭遇的并无二致!他必须说出这一番话,让自己底下的将士们能够明白,不要犯下与前面的人一样的错误……对于大宋军的厉害,周宪纲自然是心知肚明的,而更加让他惊讶的还是到了自己带着大武主力大军回到国内的时候,大宋围困着国都的大军竟然还是包围在国都之外,丝毫没有任何要撤兵的意思!这便相当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了……倘若说一开始大武折返回去的援军也仅有几万人马,兵力上并未占据任何优势,可是此番周宪纲他们回来他们至少在兵力上已然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优势,大宋军却依旧还在原地戳着,便有些匪夷所思了!周宪纲见到此状,不免隐隐感觉到此反常之事当中似乎潜藏着某些不可告人的阴谋在里面……就在周宪纲还在思索着对方至今还不解除对国都的包围选择撤军的原因的时候,前方驻扎着的援军也终于开拔,并朝着周宪纲他们这边靠拢了过来,显然是要与周宪纲他们会合,待重新整编之后,再向前方的大宋军发起攻击!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