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三天雨,没去成县城,屋里早就没有新鲜肉了,冯时夏只好这一天一早起来磨了2斤干豆子。
除了作豆浆喝掉一些,剩的都用中号的豆腐架压了3斤左右的豆腐。
她只打算带一斤去老人那边,其他的都留在院里。
这东西虽然算不得新鲜,但做起来终究费工夫,算得上一点心意。
更主要的是豆腐什么做法都行得通,做出来的菜不拘厨艺都不会太难吃,几乎很少人会排斥。
前一天剩的豆沙,小家伙提议做青团,因为[大哥]还没吃过。
但冯时夏还是没允许几个小的冒雨去摘水牛花,她跟小家伙约定好下回不下雨的时候一定再做一次青团,留给他的[大哥]吃。
为了不让小家伙失望,她准备用豆沙做点芝麻球、豆沙卷和低阶版的蛋黄酥。
好吧,其实也是她自己嘴馋。
另一方面,她确实对自己之前在生意方面的推测有些担忧,想提前做做准备。
这儿没有烤箱,想自己订做个铁的,钱先不说,资格都没有。
土窑版的不讲究的话堆能是能堆,但是自己对泥土只有大概用肉眼分出沙质和土质、黄土还是黑土这点认知,对建筑也没有任何有把握的结构基础知识。
光凭脑子里的一些造型记忆,她不确定堆起来的窑会不会塌,不塌的能不能烧,能烧的开不开裂,不开裂的会不会不保温,保温的能保多久,都没事的会不会掉灰,不掉灰的能用得了几次……
总之,退回到第一步说话,造窑这个工程量实在有点大,重修的工程量更是翻倍,她没信心开干。
她脑洞一开,觉得不如直接动锅来吧。
烤的目的不就两个吗?
无水、高温。
铁锅要做到这些也不是不行吧?
饼子能烙出来,蛋黄酥就不行?
她不服。
这个她还是敢试的,就是做坏了,只要熟了都是吃不死人的嘛。
而且有这几个孩子在,更不用怕了。
做坏了她也不尴尬,她就说自己这是原版的蛋黄酥,谁还能不承认不成?
有了底气就开干。
村里他们有九个再加小家伙家里的人,可能一共得有十三四个人,起码一人要分一个吧?
蛋黄酥难得做一回,不好吃的话在拥有烤箱之前更可能只做这一回了,所以,还得给小家伙多留几个。
这样算下来,十七八个是少不了的。
第二缸咸鸭蛋还没开坛,咸蛋黄倒是足够多,但豆沙因为还要留做别的不能用光,料不是很够。
20-25g一个,做十七八个少的得七八两,一般得用一斤左右。
她总共做了大概就一斤多的豆沙,前一天做9个桃花饼用了三四两,做豆沙卷和麻团少说也都要这么些,能用的豆沙大概就半斤左右了。
差不多也就能做十个左右。
剩下的还得从别的口味找补过来。
奶黄、抹茶、莲蓉、芋泥、紫薯、麻薯、板栗、肉松、玫瑰……能搭配的多是很多,但她有的材料实在太少啊。
看来看去,也只能再降阶紫薯的了。
紫薯没有,红薯她还是有的,反正孝们也不知道顶阶版为何物,不慌。
她曾见过一位妈妈亲手做了一沓鸡蛋饼当铜锣烧哄自家孝,脸都不带红一下。
当时可把她感动得“热泪盈眶”,现在,她才体味到其中的真意。
第二缸鸭蛋五十多个,用了这十几个,剩的还多着,她准备拿几个给老人,再让小家伙家人带几个走,剩下的也够她和小家伙两个撑到下一批鸭蛋开坛了。
鸭蛋蛋黄和蛋白分开,蛋黄泡一会儿白酒去腥,再和蛋白还有切好的红薯一起上锅蒸上。
蒸制的时间她开始活面,做蛋黄酥麻烦的一点就是面团得和油皮和油酥两种,一个面剂子也需要擀制很多次。
不像其他包子饺子饼子那些,面团一次性和好就行,至多需要发酵的中间多些发酵时间,后续排气整形什么的也不麻烦。
而蛋黄酥好不好吃一大关键就在酥皮。
酥皮擀得好,烤制出来才会层次分明,酥脆掉渣啊。
这两个面团从名字就能看出得加油,而想要起酥好,通常添加猪油比较好,尤其是油酥。
油皮用黄油也可,会让酥皮有奶香味。
不讲究的时候用一般的油都成。
她都用的猪油,因为猪油多。
油皮用料有面粉、猪油、清水和少许糖,有想要加盐的也可,不想加糖的也行。油大约需要面粉重量的13。
油酥就是面粉和猪油,面油比是2:1,最好用低粉。
她没有现成的低粉,就拿面粉和自己弄的淀粉调了些。
和面的时候老人就出手来帮忙了,还是负责的油皮那份。
她心里很惭愧,但是凭她的力气想揉出膜来,确实费时了些。
关键速度不快,揉得太久,油可能会从面团中析出来,影响整个大局啊。
她自己这份揉好后,趁机把做其他食物要揉的面团都揉好了。
老人揉面的手法真的没得说,她用手掌抻了抻,真的很不错,直接扯出来能敷脸了都。
达到这种程度后续会好包很多,不容易漏酥,同样酥皮的口感会更好。
面团揉好都放一边松弛,这时锅里的东西也蒸好了。
蛋黄还不用,她倒了些芝麻油先泡在一边。
这样既提味增香,也能防止咸蛋黄变太干。
蛋白她直接一块蒸熟是因为找不到别的用处,就干脆弄熟了切切当菜吃,到时她带走一半留一半。
蒸好的红薯趁热加了一点糖碾成泥拌开、冷却。
空闲的时间她干脆先炸麻团,糯米面团松弛个十分钟差不多了。
想起来上回她和小家伙吃的还是黑乎乎的“糊”麻团来的,那卖相简直绝了。
这回有了白芝麻,她决定刷新麻团在孝心里的认知和地位。
这两天主打都是豆沙,麻团里她包的豆沙就少很多了,放一点有个味道就成。
这样包十几个麻团一拳头豆沙就够了。
其实不放馅料的麻团照样好吃,她只是觉得放了孝们会更喜欢。
糯米面团不软不硬比较好,这样能保证炸制过程容易空心,炸好后也不软塌。
包麻团就比较简单了,连几个孝都纷纷要求上手试了一个。
为了好控制火候和出锅时间,冯时夏还是干涉了下每个的大小。
滚芝麻更是孝们喜欢的事,她根本就没有机会插手。
除了作豆浆喝掉一些,剩的都用中号的豆腐架压了3斤左右的豆腐。
她只打算带一斤去老人那边,其他的都留在院里。
这东西虽然算不得新鲜,但做起来终究费工夫,算得上一点心意。
更主要的是豆腐什么做法都行得通,做出来的菜不拘厨艺都不会太难吃,几乎很少人会排斥。
前一天剩的豆沙,小家伙提议做青团,因为[大哥]还没吃过。
但冯时夏还是没允许几个小的冒雨去摘水牛花,她跟小家伙约定好下回不下雨的时候一定再做一次青团,留给他的[大哥]吃。
为了不让小家伙失望,她准备用豆沙做点芝麻球、豆沙卷和低阶版的蛋黄酥。
好吧,其实也是她自己嘴馋。
另一方面,她确实对自己之前在生意方面的推测有些担忧,想提前做做准备。
这儿没有烤箱,想自己订做个铁的,钱先不说,资格都没有。
土窑版的不讲究的话堆能是能堆,但是自己对泥土只有大概用肉眼分出沙质和土质、黄土还是黑土这点认知,对建筑也没有任何有把握的结构基础知识。
光凭脑子里的一些造型记忆,她不确定堆起来的窑会不会塌,不塌的能不能烧,能烧的开不开裂,不开裂的会不会不保温,保温的能保多久,都没事的会不会掉灰,不掉灰的能用得了几次……
总之,退回到第一步说话,造窑这个工程量实在有点大,重修的工程量更是翻倍,她没信心开干。
她脑洞一开,觉得不如直接动锅来吧。
烤的目的不就两个吗?
无水、高温。
铁锅要做到这些也不是不行吧?
饼子能烙出来,蛋黄酥就不行?
她不服。
这个她还是敢试的,就是做坏了,只要熟了都是吃不死人的嘛。
而且有这几个孩子在,更不用怕了。
做坏了她也不尴尬,她就说自己这是原版的蛋黄酥,谁还能不承认不成?
有了底气就开干。
村里他们有九个再加小家伙家里的人,可能一共得有十三四个人,起码一人要分一个吧?
蛋黄酥难得做一回,不好吃的话在拥有烤箱之前更可能只做这一回了,所以,还得给小家伙多留几个。
这样算下来,十七八个是少不了的。
第二缸咸鸭蛋还没开坛,咸蛋黄倒是足够多,但豆沙因为还要留做别的不能用光,料不是很够。
20-25g一个,做十七八个少的得七八两,一般得用一斤左右。
她总共做了大概就一斤多的豆沙,前一天做9个桃花饼用了三四两,做豆沙卷和麻团少说也都要这么些,能用的豆沙大概就半斤左右了。
差不多也就能做十个左右。
剩下的还得从别的口味找补过来。
奶黄、抹茶、莲蓉、芋泥、紫薯、麻薯、板栗、肉松、玫瑰……能搭配的多是很多,但她有的材料实在太少啊。
看来看去,也只能再降阶紫薯的了。
紫薯没有,红薯她还是有的,反正孝们也不知道顶阶版为何物,不慌。
她曾见过一位妈妈亲手做了一沓鸡蛋饼当铜锣烧哄自家孝,脸都不带红一下。
当时可把她感动得“热泪盈眶”,现在,她才体味到其中的真意。
第二缸鸭蛋五十多个,用了这十几个,剩的还多着,她准备拿几个给老人,再让小家伙家人带几个走,剩下的也够她和小家伙两个撑到下一批鸭蛋开坛了。
鸭蛋蛋黄和蛋白分开,蛋黄泡一会儿白酒去腥,再和蛋白还有切好的红薯一起上锅蒸上。
蒸制的时间她开始活面,做蛋黄酥麻烦的一点就是面团得和油皮和油酥两种,一个面剂子也需要擀制很多次。
不像其他包子饺子饼子那些,面团一次性和好就行,至多需要发酵的中间多些发酵时间,后续排气整形什么的也不麻烦。
而蛋黄酥好不好吃一大关键就在酥皮。
酥皮擀得好,烤制出来才会层次分明,酥脆掉渣啊。
这两个面团从名字就能看出得加油,而想要起酥好,通常添加猪油比较好,尤其是油酥。
油皮用黄油也可,会让酥皮有奶香味。
不讲究的时候用一般的油都成。
她都用的猪油,因为猪油多。
油皮用料有面粉、猪油、清水和少许糖,有想要加盐的也可,不想加糖的也行。油大约需要面粉重量的13。
油酥就是面粉和猪油,面油比是2:1,最好用低粉。
她没有现成的低粉,就拿面粉和自己弄的淀粉调了些。
和面的时候老人就出手来帮忙了,还是负责的油皮那份。
她心里很惭愧,但是凭她的力气想揉出膜来,确实费时了些。
关键速度不快,揉得太久,油可能会从面团中析出来,影响整个大局啊。
她自己这份揉好后,趁机把做其他食物要揉的面团都揉好了。
老人揉面的手法真的没得说,她用手掌抻了抻,真的很不错,直接扯出来能敷脸了都。
达到这种程度后续会好包很多,不容易漏酥,同样酥皮的口感会更好。
面团揉好都放一边松弛,这时锅里的东西也蒸好了。
蛋黄还不用,她倒了些芝麻油先泡在一边。
这样既提味增香,也能防止咸蛋黄变太干。
蛋白她直接一块蒸熟是因为找不到别的用处,就干脆弄熟了切切当菜吃,到时她带走一半留一半。
蒸好的红薯趁热加了一点糖碾成泥拌开、冷却。
空闲的时间她干脆先炸麻团,糯米面团松弛个十分钟差不多了。
想起来上回她和小家伙吃的还是黑乎乎的“糊”麻团来的,那卖相简直绝了。
这回有了白芝麻,她决定刷新麻团在孝心里的认知和地位。
这两天主打都是豆沙,麻团里她包的豆沙就少很多了,放一点有个味道就成。
这样包十几个麻团一拳头豆沙就够了。
其实不放馅料的麻团照样好吃,她只是觉得放了孝们会更喜欢。
糯米面团不软不硬比较好,这样能保证炸制过程容易空心,炸好后也不软塌。
包麻团就比较简单了,连几个孝都纷纷要求上手试了一个。
为了好控制火候和出锅时间,冯时夏还是干涉了下每个的大小。
滚芝麻更是孝们喜欢的事,她根本就没有机会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