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元谌看着聂忱,然后低下头去看手里的文书,仿佛对聂忱的话毫不在意。
聂忱松了口气,魏大人出身显赫,公私分明,来到太原府只为了查案,将涉及案情和大局的事与魏大人清楚,一些细节魏大人不会放在心上。
“你们找上我之前收了定宁侯二百两银子,”魏元谌道,“现在定宁侯吩咐你们做事,也很自然。”
魏大人果然答应了,聂忱十分钦佩蒋姑娘,蒋姑娘推测的一点没错,魏大人那么聪明,不必得太明白,他最近有种感觉……蒋姑娘和长老爷无论做事还是推测案情都同出一辙。
聂忱胡乱想着,难道……难道……蒋姑娘真的是长老爷的女儿?
魏元谌接着道:“除此之外,定宁侯找你们定然与此案有关,拒绝了定宁侯可能会错过一些线索。”
“大人圣明,”聂忱躬身道,“定宁侯爷也知晓我们坊间人为大人您做事,找到我们一来是想要探明消息,二来也是在向大人您表明心思……
不管定宁侯想要我们去查些什么,必然都不怕我们泄露给大人,这么看来就这桩案子来,定宁侯站在大人这边。”
魏元谌面色不虞,赵家与战马案有关,崔祯一味袒护结果才真会牵连整个崔氏,此人一向将崔氏利益放在心上,会这样选择并不奇怪。
魏元谌道:“崔祯若是提及山西兵变,要一字不落地向我禀告。”山西兵变时老定宁侯在世,而山西兵变聚集起来的武将,不少人祖籍山西,与老定宁侯一同上过战场,也许老定宁侯知晓其中内情,能通过崔祯得到些线索再好不过。
想到这里魏元谌又微微挑起眉毛,顾大姐在汪大口中听到了山西兵变,此时又让聂忱前来这些话,是确定了现在的案子与山西兵变息息相关。
她必然在崔家内宅中定然找到了新的疑点。
魏元谌放下手中的毛笔,他刚刚揭开赵二老爷留下的消息,她那厢也有了猜测,怪不得没有让聂忱问他赵二老爷画的那条鱼到底是什么意思。
魏元谌目光落在挂着的舆图上,听汪大提及了山西兵变,他立即想到了榆林卫,鞑靼南犯时进攻榆林卫,“山西兵变”的那些致仕将领就是在榆林卫迎战鞑靼。
榆林卫为九边重镇,沿着大周疆域,从宁夏卫到榆林卫而后向大同府走行,是大周最重要的一条疆域线,那条线先向下然后上扬,与赵二老爷在他手心里画的十分相似,再加上那条鱼,答案就更加明显。
鱼是“榆”的谐音,应该也有漏网之鱼的意思,赵二老爷想的是,这战马的案子与十二年前的兵变有关。
兵变的漏网之鱼,自然就是那些带领山西兵变的将领。
东大巷那女子开的是镖局,镖局离不开人马,女子和手下的那些趟子手,也许就是赵二老爷的“鱼”。
崔祯真能去查这些,倒是免了他一番功夫。
崔家和顾家是两姨亲,这对表兄妹是彼此缺乏了解,还是另有图谋,站在一旁会看得更清楚。
既然没有了别的事,聂忱向魏元谌行礼告退。
今晚的事还算顺利,听起来魏大人对坊间人没有任何的不满,聂忱一步步向后挪动脚步,到了门口正要转身离开。
“你们为崔祯做事,也不光是为了查这桩案子吧?”
魏元谌清冷的声音传来:“拉到了定宁侯这样的主顾,将来也会生意不断。”那个连一贯钱都不放过的人,她没有这样的打算,他绝不相信。
聂忱脊背微微有些僵硬,他这下意识的紧张想必不会逃过魏大饶眼睛,干脆也不加解释,等待魏大人后面的话。
魏元谌冷冷地道:“坊间人需要养家糊口做生意没错,希望你们分得清轻重。”
初九心头一凛,三爷还是憋不住了啊,不过好好哄着些不好吗?为何非要硬着头皮要挟。就像当年魏老太爷与太夫人拌嘴,看似占了上风,最后还是吃了大半个月的冷饭,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聪明人也爱自找烦恼。
“大人放心,”聂忱话掷地有声,“我们坊间人虽喜欢银钱,却更明辨是非。”
初九叹了口气,这聂忱只怕也是个傻子,什么明辨是非,三爷要的明明是一心一意跟着魏家。
聂忱退了下去,屋子里重新恢复了安静。
魏元谌看向窗外,崔祯也许今晚就会利用坊间人查找案情线索。
那就让他们去找,无论有什么收获,都会送到他面前。
魏元谌静下心继续看公文。
初九眨了眨眼睛,看来三爷是真的不准备出去了。这样思量着,他走出屋子抱着剑靠在墙上,不出去也好,这样日夜不停地奔波,他脚上的鞋都磨坏几双,磨坏了鞋还得自己买,娶媳妇的银子又少了一笔。
“初九,倒水。”
屋子里传来低沉的声音。
咦,初九讶异,这水不是才倒过吗?
……
黑了,汪大心翼翼地拉开门,打量一下四周,发现没有人守着,这才一个闪身走出了汪家,快步向村外走去。
官路上除了汪大之外没有旁人,但汪大并不害怕,这条路他十分熟悉,来来回回走过许多遍,就算摸着黑也能找到地方,他怕的是有人跟踪。
但这件事他不能不去做,该知会的人他都要知会到,免得出什么闪失。
汪大走得飞快,下了官路又走路,终于到了一处庄子前。
那庄子并不大,这块地也并不肥沃,达官显贵看不上这样的田地,地里的粮食也长得不好,佃户上交了租子之后勉强能够活口。
汪大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敲响了庄子上的门。
等了好一会儿才有人应声。
门打开,一个老翁提起灯在汪大脸上照了照才道:“这么晚了你怎来了?有何急事?”
汪大走进院子,将门关好才道:“你们还在这里作甚?不是已经送了口讯让你们立即离开太原府吗?”
老翁并不着急,撑着拐杖缓慢地向前行,他的一条腿早就断了,另一条腿去年摔伤,所以走起路来十分艰难。
“我能去哪里?”老翁道,“离开太原府也会死在半路上。”
听到动静庄子里的人都探出头来看情形。
“回去吧,”老翁挥挥手,“没有什么事。”
“那他们呢?”汪大道,“他们怎么办?”
“都是些老弱病残,”老翁十分冷静,“朝廷就算去查也不一定能查到什么。”
完这话,老翁看向汪大:“再……有你那兄弟死在了前头,就算让我立即去见阎王,我也能闭上眼睛了,这就叫善恶到头终有报。”
聂忱松了口气,魏大人出身显赫,公私分明,来到太原府只为了查案,将涉及案情和大局的事与魏大人清楚,一些细节魏大人不会放在心上。
“你们找上我之前收了定宁侯二百两银子,”魏元谌道,“现在定宁侯吩咐你们做事,也很自然。”
魏大人果然答应了,聂忱十分钦佩蒋姑娘,蒋姑娘推测的一点没错,魏大人那么聪明,不必得太明白,他最近有种感觉……蒋姑娘和长老爷无论做事还是推测案情都同出一辙。
聂忱胡乱想着,难道……难道……蒋姑娘真的是长老爷的女儿?
魏元谌接着道:“除此之外,定宁侯找你们定然与此案有关,拒绝了定宁侯可能会错过一些线索。”
“大人圣明,”聂忱躬身道,“定宁侯爷也知晓我们坊间人为大人您做事,找到我们一来是想要探明消息,二来也是在向大人您表明心思……
不管定宁侯想要我们去查些什么,必然都不怕我们泄露给大人,这么看来就这桩案子来,定宁侯站在大人这边。”
魏元谌面色不虞,赵家与战马案有关,崔祯一味袒护结果才真会牵连整个崔氏,此人一向将崔氏利益放在心上,会这样选择并不奇怪。
魏元谌道:“崔祯若是提及山西兵变,要一字不落地向我禀告。”山西兵变时老定宁侯在世,而山西兵变聚集起来的武将,不少人祖籍山西,与老定宁侯一同上过战场,也许老定宁侯知晓其中内情,能通过崔祯得到些线索再好不过。
想到这里魏元谌又微微挑起眉毛,顾大姐在汪大口中听到了山西兵变,此时又让聂忱前来这些话,是确定了现在的案子与山西兵变息息相关。
她必然在崔家内宅中定然找到了新的疑点。
魏元谌放下手中的毛笔,他刚刚揭开赵二老爷留下的消息,她那厢也有了猜测,怪不得没有让聂忱问他赵二老爷画的那条鱼到底是什么意思。
魏元谌目光落在挂着的舆图上,听汪大提及了山西兵变,他立即想到了榆林卫,鞑靼南犯时进攻榆林卫,“山西兵变”的那些致仕将领就是在榆林卫迎战鞑靼。
榆林卫为九边重镇,沿着大周疆域,从宁夏卫到榆林卫而后向大同府走行,是大周最重要的一条疆域线,那条线先向下然后上扬,与赵二老爷在他手心里画的十分相似,再加上那条鱼,答案就更加明显。
鱼是“榆”的谐音,应该也有漏网之鱼的意思,赵二老爷想的是,这战马的案子与十二年前的兵变有关。
兵变的漏网之鱼,自然就是那些带领山西兵变的将领。
东大巷那女子开的是镖局,镖局离不开人马,女子和手下的那些趟子手,也许就是赵二老爷的“鱼”。
崔祯真能去查这些,倒是免了他一番功夫。
崔家和顾家是两姨亲,这对表兄妹是彼此缺乏了解,还是另有图谋,站在一旁会看得更清楚。
既然没有了别的事,聂忱向魏元谌行礼告退。
今晚的事还算顺利,听起来魏大人对坊间人没有任何的不满,聂忱一步步向后挪动脚步,到了门口正要转身离开。
“你们为崔祯做事,也不光是为了查这桩案子吧?”
魏元谌清冷的声音传来:“拉到了定宁侯这样的主顾,将来也会生意不断。”那个连一贯钱都不放过的人,她没有这样的打算,他绝不相信。
聂忱脊背微微有些僵硬,他这下意识的紧张想必不会逃过魏大饶眼睛,干脆也不加解释,等待魏大人后面的话。
魏元谌冷冷地道:“坊间人需要养家糊口做生意没错,希望你们分得清轻重。”
初九心头一凛,三爷还是憋不住了啊,不过好好哄着些不好吗?为何非要硬着头皮要挟。就像当年魏老太爷与太夫人拌嘴,看似占了上风,最后还是吃了大半个月的冷饭,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聪明人也爱自找烦恼。
“大人放心,”聂忱话掷地有声,“我们坊间人虽喜欢银钱,却更明辨是非。”
初九叹了口气,这聂忱只怕也是个傻子,什么明辨是非,三爷要的明明是一心一意跟着魏家。
聂忱退了下去,屋子里重新恢复了安静。
魏元谌看向窗外,崔祯也许今晚就会利用坊间人查找案情线索。
那就让他们去找,无论有什么收获,都会送到他面前。
魏元谌静下心继续看公文。
初九眨了眨眼睛,看来三爷是真的不准备出去了。这样思量着,他走出屋子抱着剑靠在墙上,不出去也好,这样日夜不停地奔波,他脚上的鞋都磨坏几双,磨坏了鞋还得自己买,娶媳妇的银子又少了一笔。
“初九,倒水。”
屋子里传来低沉的声音。
咦,初九讶异,这水不是才倒过吗?
……
黑了,汪大心翼翼地拉开门,打量一下四周,发现没有人守着,这才一个闪身走出了汪家,快步向村外走去。
官路上除了汪大之外没有旁人,但汪大并不害怕,这条路他十分熟悉,来来回回走过许多遍,就算摸着黑也能找到地方,他怕的是有人跟踪。
但这件事他不能不去做,该知会的人他都要知会到,免得出什么闪失。
汪大走得飞快,下了官路又走路,终于到了一处庄子前。
那庄子并不大,这块地也并不肥沃,达官显贵看不上这样的田地,地里的粮食也长得不好,佃户上交了租子之后勉强能够活口。
汪大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敲响了庄子上的门。
等了好一会儿才有人应声。
门打开,一个老翁提起灯在汪大脸上照了照才道:“这么晚了你怎来了?有何急事?”
汪大走进院子,将门关好才道:“你们还在这里作甚?不是已经送了口讯让你们立即离开太原府吗?”
老翁并不着急,撑着拐杖缓慢地向前行,他的一条腿早就断了,另一条腿去年摔伤,所以走起路来十分艰难。
“我能去哪里?”老翁道,“离开太原府也会死在半路上。”
听到动静庄子里的人都探出头来看情形。
“回去吧,”老翁挥挥手,“没有什么事。”
“那他们呢?”汪大道,“他们怎么办?”
“都是些老弱病残,”老翁十分冷静,“朝廷就算去查也不一定能查到什么。”
完这话,老翁看向汪大:“再……有你那兄弟死在了前头,就算让我立即去见阎王,我也能闭上眼睛了,这就叫善恶到头终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