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个月的丁忧期一晃而过,早在一个月前京中便传来旨意让李杰丁忧一结束就启程返京,丁忧期间朱厚照也不时的派人前来咨询李杰各项政策是否妥当等等,自大明立国以来无人有此殊荣。
在林振南辞世后王夫人终日愁眉不展,即使到了现在仍旧没有走出来,平日里难得见到一次笑脸,后辈们费劲了心思也很难让她放开。
这段时间李杰也不禁回想,自己平日里陪他们的时间实在太少,这些年大事一件接着一件,驾驭庞大的帝国看似风光无限,但是其中耗费的精力当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以李杰的武功、年纪有时仍旧感到有点精力不济,一旦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不知道百姓要遭多少苦,这些年来李杰如履薄冰,正因为过强的责任心才导致他如此疲惫。
丁忧的这段时间敲是给他放了一个大假,不过王夫饶精神状态让他有点担忧,下定决心打算陪着她走完人生中最后的一段路程。
一个月前李杰便回复内侍,将自己的打算告诉前来的宦官,李杰仍然记得那位黄门知晓他无意起复时一脸的难以置信,在黄门的世界观中对于李杰的决定实在无法理解。
林焕心翼翼的来到李杰面前道:“父亲,您真的决定了吗?”
李杰点零头,次子林焕相较于长子林焯略显平庸,无论文武都差了一筹,不过相较于其他人来还是十分优秀的,只不过他对于做官并不热衷,因此这段时间一直在福州府陪着祖母。
“贞逊,你大母这样的情况让为父如何放得下心,这些年朝廷一切都上了正轨,为父歇息一段时间也没有多大影响。”
丁忧结束已经是正德十三年,李杰已经人近中年四十有三,不过因为他早早武学先,现如今看上去不过三十多岁。
离正德元年开海已经过了十三年了,在正德十年关税收入正式超过盐税、漕运成为大明赋税占比最高的一项收入,无数人盛赞开海的英明决定,朱厚照的威望也在那一年达到了顶峰。
有李杰的教导,朱厚照并没有长歪,对于民生多有关注,继承了弘治皇帝的优良传统,勤勉政事,有朝堂上诸多的能臣干吏辅助,大明的国力蒸蒸日上,气象恢弘,邻国摄于大明国威纷纷称臣纳贡以求庇佑。
正德八年时,因为倭国海寇在海上数次挑衅,年少气盛的朱厚照直接挥师远征倭国本土,当时共计派出舰船三百余艘巡弋于倭国海岸,改进数次的永固将军炮直接封死了倭国沿海,当时真算得上片帆不得下海。
一个月后,倭国派遣使臣向大明称臣,自愿称为大明的藩属国,并承诺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劫掠大明沿海,自此沿海再无倭患,倭国船只见到悬挂大明水师旗的舰队纷纷避退,生怕被误伤,不仅仅大明打击倭寇,倭国官方也严厉打击祸乱大明的海寇。
当时朱厚照得知此消息的时候第一时间诏李杰入宫咨询他的意见,问道倭国人像来反复,是否可信?李杰直言只消大明一直领先于倭国,对方绝对不敢违约。
除了近海地区,大明也曾多次组织远洋舰队,最远处抵达了欧罗巴,当时欧洲人见到如此巨大规模的舰队无不惊叹,随船而来的瓷器、茶、丝绸受到了上层贵族阶级的追捧。
舰队携带的那些货物对于整个欧陆市场来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凡大明之物在市场上堪称有价无市,同时舰队也将大明的外交政策宣传到了欧陆,无数人神往大明。
在欧陆掀起了一股前往大明的淘金热,对于那些商人来,大明简直就是堂,随船的物品在他们眼中珍贵异常,但是在大明却是俯拾皆是,这不是堂是什么,无数冒险家成群结队的远帆至大明。
碍于航海条件葬身大海的不在少数,但是每当有一艘满载大明商品的船只返港时,又会再度掀起一波前往大明的热潮。
随着海外贸易的盛行,对外开放的港口激增,几乎每一处沿海的州府都开设了口岸,这几年福州府也能明显看到不同人种的外国人。
这些人操着半生不熟的官话同大明商人讨价还价的场景层出不穷,不少番商高价聘请懂得本国语言的大明士子做翻译,这又催生了一批专门学外语的士子,这些士子大多经济拮据,做翻译时都是偷偷摸摸的,因为在传统士子眼中给番人服务算不上什么光彩的事情。
大明威名响彻四方,朝贡国从最初的数十个激增至上百,每年来到大明的外国人数以万计,古来未有,无数人歌功颂德,随之而来的便是商品经济的繁荣,手工业逐渐崛起。
海外贸易带来的巨大利益也让文武百官对于商贾一事没有以前那么排斥了,商饶地位无形中提升了一些,在明面上仍旧是士农工商,但是实际上却变成了士农商工,不过时间还是太短变化的没有那么明显。
翌日,王夫人从孙子口中知晓了李杰的决定,心中又是欣慰又是不忍,在她眼中大明能有今日气象。自己的孩子在其中出力颇多,世人皆是盛赞他为治世良臣,自己都已经半截身子入土了还拖累了孩子。
“平之,你不用担心为娘,朝廷更需要你,你还是早日收拾行礼启程返京吧,家中有焕儿在就够了。”
李杰摇了摇头:“娘,孩儿心意已决,您就不用再劝了,而且这些年孩儿也累了,正好趁此时间休息一段时间好好整理平日所学。”
王夫人又劝了几句,最终她见李杰不为所动,心中也释然了,她心里还是希望李杰陪着她的,但是又不忍耽搁孩子的前途。
当李杰的拒绝起复的消息传至京中顿时一片哗然,其中李杰一党的官员惋惜不已,但是在以孝治国的大明,李杰提出的理由合情合理,你总不能不让人尽孝吧。
朱厚照接连下了数道旨意诏李杰入京,但是都被李杰给拒绝了,最后李杰百般无奈之下于皇帝定了一个五年之约,五年后返京,至此朱厚照就再也没有派人前来规劝李杰了。
医武不分家,武功高到了李杰这等地步也能看出来王夫人恐怕寿数不长了,乐观的情况下最多也就五年寿命。
在林振南辞世后王夫人终日愁眉不展,即使到了现在仍旧没有走出来,平日里难得见到一次笑脸,后辈们费劲了心思也很难让她放开。
这段时间李杰也不禁回想,自己平日里陪他们的时间实在太少,这些年大事一件接着一件,驾驭庞大的帝国看似风光无限,但是其中耗费的精力当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以李杰的武功、年纪有时仍旧感到有点精力不济,一旦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不知道百姓要遭多少苦,这些年来李杰如履薄冰,正因为过强的责任心才导致他如此疲惫。
丁忧的这段时间敲是给他放了一个大假,不过王夫饶精神状态让他有点担忧,下定决心打算陪着她走完人生中最后的一段路程。
一个月前李杰便回复内侍,将自己的打算告诉前来的宦官,李杰仍然记得那位黄门知晓他无意起复时一脸的难以置信,在黄门的世界观中对于李杰的决定实在无法理解。
林焕心翼翼的来到李杰面前道:“父亲,您真的决定了吗?”
李杰点零头,次子林焕相较于长子林焯略显平庸,无论文武都差了一筹,不过相较于其他人来还是十分优秀的,只不过他对于做官并不热衷,因此这段时间一直在福州府陪着祖母。
“贞逊,你大母这样的情况让为父如何放得下心,这些年朝廷一切都上了正轨,为父歇息一段时间也没有多大影响。”
丁忧结束已经是正德十三年,李杰已经人近中年四十有三,不过因为他早早武学先,现如今看上去不过三十多岁。
离正德元年开海已经过了十三年了,在正德十年关税收入正式超过盐税、漕运成为大明赋税占比最高的一项收入,无数人盛赞开海的英明决定,朱厚照的威望也在那一年达到了顶峰。
有李杰的教导,朱厚照并没有长歪,对于民生多有关注,继承了弘治皇帝的优良传统,勤勉政事,有朝堂上诸多的能臣干吏辅助,大明的国力蒸蒸日上,气象恢弘,邻国摄于大明国威纷纷称臣纳贡以求庇佑。
正德八年时,因为倭国海寇在海上数次挑衅,年少气盛的朱厚照直接挥师远征倭国本土,当时共计派出舰船三百余艘巡弋于倭国海岸,改进数次的永固将军炮直接封死了倭国沿海,当时真算得上片帆不得下海。
一个月后,倭国派遣使臣向大明称臣,自愿称为大明的藩属国,并承诺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劫掠大明沿海,自此沿海再无倭患,倭国船只见到悬挂大明水师旗的舰队纷纷避退,生怕被误伤,不仅仅大明打击倭寇,倭国官方也严厉打击祸乱大明的海寇。
当时朱厚照得知此消息的时候第一时间诏李杰入宫咨询他的意见,问道倭国人像来反复,是否可信?李杰直言只消大明一直领先于倭国,对方绝对不敢违约。
除了近海地区,大明也曾多次组织远洋舰队,最远处抵达了欧罗巴,当时欧洲人见到如此巨大规模的舰队无不惊叹,随船而来的瓷器、茶、丝绸受到了上层贵族阶级的追捧。
舰队携带的那些货物对于整个欧陆市场来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凡大明之物在市场上堪称有价无市,同时舰队也将大明的外交政策宣传到了欧陆,无数人神往大明。
在欧陆掀起了一股前往大明的淘金热,对于那些商人来,大明简直就是堂,随船的物品在他们眼中珍贵异常,但是在大明却是俯拾皆是,这不是堂是什么,无数冒险家成群结队的远帆至大明。
碍于航海条件葬身大海的不在少数,但是每当有一艘满载大明商品的船只返港时,又会再度掀起一波前往大明的热潮。
随着海外贸易的盛行,对外开放的港口激增,几乎每一处沿海的州府都开设了口岸,这几年福州府也能明显看到不同人种的外国人。
这些人操着半生不熟的官话同大明商人讨价还价的场景层出不穷,不少番商高价聘请懂得本国语言的大明士子做翻译,这又催生了一批专门学外语的士子,这些士子大多经济拮据,做翻译时都是偷偷摸摸的,因为在传统士子眼中给番人服务算不上什么光彩的事情。
大明威名响彻四方,朝贡国从最初的数十个激增至上百,每年来到大明的外国人数以万计,古来未有,无数人歌功颂德,随之而来的便是商品经济的繁荣,手工业逐渐崛起。
海外贸易带来的巨大利益也让文武百官对于商贾一事没有以前那么排斥了,商饶地位无形中提升了一些,在明面上仍旧是士农工商,但是实际上却变成了士农商工,不过时间还是太短变化的没有那么明显。
翌日,王夫人从孙子口中知晓了李杰的决定,心中又是欣慰又是不忍,在她眼中大明能有今日气象。自己的孩子在其中出力颇多,世人皆是盛赞他为治世良臣,自己都已经半截身子入土了还拖累了孩子。
“平之,你不用担心为娘,朝廷更需要你,你还是早日收拾行礼启程返京吧,家中有焕儿在就够了。”
李杰摇了摇头:“娘,孩儿心意已决,您就不用再劝了,而且这些年孩儿也累了,正好趁此时间休息一段时间好好整理平日所学。”
王夫人又劝了几句,最终她见李杰不为所动,心中也释然了,她心里还是希望李杰陪着她的,但是又不忍耽搁孩子的前途。
当李杰的拒绝起复的消息传至京中顿时一片哗然,其中李杰一党的官员惋惜不已,但是在以孝治国的大明,李杰提出的理由合情合理,你总不能不让人尽孝吧。
朱厚照接连下了数道旨意诏李杰入京,但是都被李杰给拒绝了,最后李杰百般无奈之下于皇帝定了一个五年之约,五年后返京,至此朱厚照就再也没有派人前来规劝李杰了。
医武不分家,武功高到了李杰这等地步也能看出来王夫人恐怕寿数不长了,乐观的情况下最多也就五年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