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消息来的如此突然,甚至都让李征端在嘴边的茶杯都停滞在了半空中,足足一分钟这才恢复了动作。
皇太极暴毙,并不仅仅是满清死了一个奴酋,而是满清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国运。
这可不是大明风雨飘摇的崇祯十七年,轻轻一推就会轰然倒蹋,满清面对的更加不是已经被打的抬不起头的大明官兵。
甚至潞州军的兵锋已经逼至盛京城下,而且更是强硬的盘踞在满清家门口虎视眈眈,在这种危机四伏的阶段,作为满清核心人物,唯一能够压服整个满八旗的皇太极却是突然之间死了。
纵观满清,已经找不出第二个可以如皇太极这般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多尔衮虽然也算不错,但比起皇太极他还是显得太过于稚嫩了。
几乎在听到这个消息一瞬间,李征便已经动了对满清灭国之战的念头。虽然如今并不是一个好时机,北方大地还远没有到达恢复的地步,但李征还是觉得这个时机完全不能错过。
虽然李征如今钱粮并不充裕,但是努力筹措之下,还是可以弄到足够十万大军远征半年的粮草。这个代价就是北方大地恢复元气的时间,可能会再次推迟一到两年,而且北方百姓也得做好饿肚子的准备,剩下的粮食最多能做到让人勉强活着而已。
李征是一个想到就会去做的人,仅仅权衡了数分钟不到,流水价的命令便不断的从王府之中传出,正在行军回京城,准备休整数月的南征大军,取消了所有的休整,开始折而向东,向着山海关开去。
九边重镇并没有被征调,甚至宣大骑兵也已经回驻地休整,毕竟这一次李征需要的骑兵数量已经足够,在与满清决战在即,也需要防备已经基本上被抢的连内裤都穿不上的蒙古人可能殊死的突袭。
李征动用的是本部三万人,外加山海关李悦部近四万人,还有李开远的本部三万余骑还有蒙古仆从军三万余骑。
这一次李征基本上将自已的老本全部拿出来对赌,胜则北方全线安宁,败则数年内必定苦不堪言。
虽然这一次与大明崇祯十四年洪承畴提督蓟辽的兵力一样,但是李征却不认为满清还能如之前那般逆天般的轻松击败自已,毕竟满清自数月前盛京城下一战后,他们的骑兵便再也没有成建制的进入过草原,甚至在连续的拉据战中,都没能战胜盘踞在辽河套与朵颜草原,隔断大明与辽东的李开远部。
不过这种规模的大军调动,所需要的钱粮可谓如山如海,甚至单凭如今的李征,没个数月工夫,根本不可能将大军所需要的钱粮准备齐全。
不过好在李征也是有盟友的,那便是那些山西商人。
在之前经略草原之时,这些山西商人高效的组织力,与强悍的后勤补给运输能力,已经给李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之后是用蒙古草原上无数的毛皮牛羊马匹还上了这笔帐目,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李征在事实上还是完全赚到了。
这一次对于满清的灭国之战,李征当然不会忘记这些商人。
而且他更知道,这次对于满清的战争,这些人只会更加的疯狂与主动合作。
相比于贫瘠的蒙古草原,数十年不断掳掠大明,更是屡屡得手的满清,更是一块冒着阵阵扑鼻芬芳的肥肉。
虽是换了其他明军,这些商人或者还不敢将宝押在战争上面,但这支军队是曾经数次击败过满清八旗的潞州军,这一切就完全不一样了。
商人是逐利的,尤其是这种暴利,只要李征能够拿出足够的战利品作为补偿,他们完全可以用整个家业来赌这么一次。
事实上,在李征开始下令集结物资,并开始将军队向北调拔之后,整个太原府的商人已经开始疯狂了起来。
无数人开始不断的向各个渠道大量进购粮食,药草甚至各类军需品,在家主飞一般的策马向京城而去之前,一队队押解着满满粮草的大车已经先一步的行动起来,向着辽东而去。
而山西商人联议会更是派出代表觐见李征,大包大揽的表示愿意负责大军所有的后勤保障,当然他们现在还不敢与李征讨价还价,只能是先一步将自已的善意表达出来,后续的谈判自会有人与他们进行。
通过对漠南蒙古的征服,没有事后的出尔反尔,甚至极为痛快的将商人该有的利益一分不少的拿出来后,李征的信用已经建立了起来,李征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他们明示,付出多大,收获才会有多大。
在有过一次成功的合作之后,商人也敢于与李征的部下讨论利益分配。不过他们依旧没有意识或者说胆量,直接与李征展开对话。
不过对于他们包揽整个辽东战丑勤的想法,却是被潞州军方面予以拒绝。
因为这一次,不仅仅是他们有这个想法,被留在京城之中作为代表郑家与李征联络的郑芝龙,也敏锐的意识到了这个机会。
郑芝龙十分聪明的向李征递上文书,不仅保证第一批价值五十两两白银的粮食如期送到,更是会在江南再次筹集不低于三十万石的粮食北上,以助李征平灭建奴。
郑芝龙更是代表郑家表示,这些钱粮完全可以从未来海贸利润中抵消,他们不需要额外的补偿。作为郑家的二当家,郑芝虎完全是有这个资本代表郑家作这些粮食的主。
对于郑家如此知情识趣,李征也是笑着接受了对方的好意,但是对于郑家表示不参与战后利益分配,予以了坚定的拒绝。
并不是李征帮作谦让,而是李征深深的明白,想要一个人完全出钱出力,绑在自已这辆战车之上,武力的威慑只是双方合作的开端,利益的捆绑才是牢不可破的纽带。
钱粮的需要自已是必须的,而且献上一个投名状更是必须,但是却不代表李征可以无限制的只进不出,那样只会让他变成孤家寡人。
在亲自为郑家划定足够补偿他们损失的战利品规模后,李征也开始随着最后一批军队离开京城,前往山海关。
因为郑家庞大的船队已经接近盘山前线,并且在盘山城卸下第一批近三十万石的粮食!
崇祯十四年三月中,李征到达了山海关。
皇太极暴毙,并不仅仅是满清死了一个奴酋,而是满清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国运。
这可不是大明风雨飘摇的崇祯十七年,轻轻一推就会轰然倒蹋,满清面对的更加不是已经被打的抬不起头的大明官兵。
甚至潞州军的兵锋已经逼至盛京城下,而且更是强硬的盘踞在满清家门口虎视眈眈,在这种危机四伏的阶段,作为满清核心人物,唯一能够压服整个满八旗的皇太极却是突然之间死了。
纵观满清,已经找不出第二个可以如皇太极这般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多尔衮虽然也算不错,但比起皇太极他还是显得太过于稚嫩了。
几乎在听到这个消息一瞬间,李征便已经动了对满清灭国之战的念头。虽然如今并不是一个好时机,北方大地还远没有到达恢复的地步,但李征还是觉得这个时机完全不能错过。
虽然李征如今钱粮并不充裕,但是努力筹措之下,还是可以弄到足够十万大军远征半年的粮草。这个代价就是北方大地恢复元气的时间,可能会再次推迟一到两年,而且北方百姓也得做好饿肚子的准备,剩下的粮食最多能做到让人勉强活着而已。
李征是一个想到就会去做的人,仅仅权衡了数分钟不到,流水价的命令便不断的从王府之中传出,正在行军回京城,准备休整数月的南征大军,取消了所有的休整,开始折而向东,向着山海关开去。
九边重镇并没有被征调,甚至宣大骑兵也已经回驻地休整,毕竟这一次李征需要的骑兵数量已经足够,在与满清决战在即,也需要防备已经基本上被抢的连内裤都穿不上的蒙古人可能殊死的突袭。
李征动用的是本部三万人,外加山海关李悦部近四万人,还有李开远的本部三万余骑还有蒙古仆从军三万余骑。
这一次李征基本上将自已的老本全部拿出来对赌,胜则北方全线安宁,败则数年内必定苦不堪言。
虽然这一次与大明崇祯十四年洪承畴提督蓟辽的兵力一样,但是李征却不认为满清还能如之前那般逆天般的轻松击败自已,毕竟满清自数月前盛京城下一战后,他们的骑兵便再也没有成建制的进入过草原,甚至在连续的拉据战中,都没能战胜盘踞在辽河套与朵颜草原,隔断大明与辽东的李开远部。
不过这种规模的大军调动,所需要的钱粮可谓如山如海,甚至单凭如今的李征,没个数月工夫,根本不可能将大军所需要的钱粮准备齐全。
不过好在李征也是有盟友的,那便是那些山西商人。
在之前经略草原之时,这些山西商人高效的组织力,与强悍的后勤补给运输能力,已经给李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之后是用蒙古草原上无数的毛皮牛羊马匹还上了这笔帐目,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李征在事实上还是完全赚到了。
这一次对于满清的灭国之战,李征当然不会忘记这些商人。
而且他更知道,这次对于满清的战争,这些人只会更加的疯狂与主动合作。
相比于贫瘠的蒙古草原,数十年不断掳掠大明,更是屡屡得手的满清,更是一块冒着阵阵扑鼻芬芳的肥肉。
虽是换了其他明军,这些商人或者还不敢将宝押在战争上面,但这支军队是曾经数次击败过满清八旗的潞州军,这一切就完全不一样了。
商人是逐利的,尤其是这种暴利,只要李征能够拿出足够的战利品作为补偿,他们完全可以用整个家业来赌这么一次。
事实上,在李征开始下令集结物资,并开始将军队向北调拔之后,整个太原府的商人已经开始疯狂了起来。
无数人开始不断的向各个渠道大量进购粮食,药草甚至各类军需品,在家主飞一般的策马向京城而去之前,一队队押解着满满粮草的大车已经先一步的行动起来,向着辽东而去。
而山西商人联议会更是派出代表觐见李征,大包大揽的表示愿意负责大军所有的后勤保障,当然他们现在还不敢与李征讨价还价,只能是先一步将自已的善意表达出来,后续的谈判自会有人与他们进行。
通过对漠南蒙古的征服,没有事后的出尔反尔,甚至极为痛快的将商人该有的利益一分不少的拿出来后,李征的信用已经建立了起来,李征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他们明示,付出多大,收获才会有多大。
在有过一次成功的合作之后,商人也敢于与李征的部下讨论利益分配。不过他们依旧没有意识或者说胆量,直接与李征展开对话。
不过对于他们包揽整个辽东战丑勤的想法,却是被潞州军方面予以拒绝。
因为这一次,不仅仅是他们有这个想法,被留在京城之中作为代表郑家与李征联络的郑芝龙,也敏锐的意识到了这个机会。
郑芝龙十分聪明的向李征递上文书,不仅保证第一批价值五十两两白银的粮食如期送到,更是会在江南再次筹集不低于三十万石的粮食北上,以助李征平灭建奴。
郑芝龙更是代表郑家表示,这些钱粮完全可以从未来海贸利润中抵消,他们不需要额外的补偿。作为郑家的二当家,郑芝虎完全是有这个资本代表郑家作这些粮食的主。
对于郑家如此知情识趣,李征也是笑着接受了对方的好意,但是对于郑家表示不参与战后利益分配,予以了坚定的拒绝。
并不是李征帮作谦让,而是李征深深的明白,想要一个人完全出钱出力,绑在自已这辆战车之上,武力的威慑只是双方合作的开端,利益的捆绑才是牢不可破的纽带。
钱粮的需要自已是必须的,而且献上一个投名状更是必须,但是却不代表李征可以无限制的只进不出,那样只会让他变成孤家寡人。
在亲自为郑家划定足够补偿他们损失的战利品规模后,李征也开始随着最后一批军队离开京城,前往山海关。
因为郑家庞大的船队已经接近盘山前线,并且在盘山城卸下第一批近三十万石的粮食!
崇祯十四年三月中,李征到达了山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