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三省的大建设,需要的不仅仅是大量的物资与粮食,还需要极为高效与老练的官僚体系。
李征没有这种宏观层面上的经验,下面直接参与其中的又大半是刚出校门不久的学子。
按照道理说,这样的大建设,失败的可能几乎达到九成。
但情况却是完全相反,学子们虽然没有那么多的经验,但他们却有着那些官僚们没有朝气与百折不挠的韧性。
他们一般都是带着百余士兵便进入一县,没有人高坐庙堂,所有人都是下到乡间,山区,向着他们遇到的每一个百姓介绍朝廷的新政策,并且每个乡镇都架起一处粥棚,实打实的对地方朝廷赈济。
百姓们并不傻,谁对他们好,他们自然看的清楚。
在有已经饿的撑不住的人,战战兢兢的带着一家老小,来到粥棚讨到粥后,无数的百姓们便即蜂涌而来。
地方上幸亏的士绅们,也被全部动员了起来。在潞州军高高的屠刀面前,他们也不得不弯下各自的头,拿出自已的最后家底,开始设立粥棚,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开垦已经抛荒的田地。
只是一个月不到,靠近山西的河南已经开始变得生机勃**来,无数被提供了两三天续命粥的百姓,开始在学院中出来的学子们的带领和指挥下,开始进入轰轰烈烈的以工代赈之中来。
老人孩子帮忙做面食,成丁妇人们开始进入工地,以汗水换取一家老小的生存权利。
而那些十四岁以下失去双亲的孩童,则是全部被军队收容,在各地的学堂之中入学,虽然这些孩童的数量委实不少,足有数万人之多,但是眼下已经全力动员的李征,却并不算多大之事。
只是这种学堂已经与后世的学校差不多了,基本上都是一个老师带数十上百个孩子,不同于后世已经成熟的教育制度,在如今的大明教育完全就是李征拍脑袋定下来课程,只是这种粗糙教育走出来的孩童,在质量上肯定无法与山西的学子相比。
短短两个月不到,河南的局势便即安定了下来,只要肯卖力气的人,都已经脱离了朝不保夕的日子。
李征在北方的最大收获,便是两年前在京城中的天主教教堂发现的红薯与土豆。
虽然数量并不多,但是在山西已经有了试验田,山西一向都是流民涌入的地区,那里早就人烟稠密,田地已经被开发一空,在各地水利已经修茸完毕之下,并不缺水的山西,粮食产量一向不低,因而百姓们普遍不愿意尝试种植这些新物品。
虽然在山西并没有大规模的普及,但是在地广人稀的陕西,推行的阻力却是小了许多。
虽然刚开始之时,人们依旧只是种上一亩多点,但是在见识到了这种农作物惊人的产量而且口感十分不错后,陕西已经自发的开始大面积种植,不到两年,陕西如今的粮食已经基本上能够做到自给自足了。
因为李征在陕西收的赋税以这些新作物为主,因而如今在他手中,储备的种子却是数量已经不少了。
不同于之前在山西时,李征没有经过实验,不知道这东西究竟有没有那么大的产量之下,只能选择温和的模式。
如今的河南与两三年前的陕西如出一辙,李征便也动了这些家作物的念头,但经过陕西的实验后,已经满目疮痍急待救命粮的河南地区,他便不再朝廷温和的模式。
大批的红薯土豆不断的被运抵河南,在无数百姓怀疑的目光中,被强制的进行了大规模的种植。
好在河南百姓们已经受尽了人间苦难,好不容易来了一个拿他们当人看的官员,虽然还是心有怀疑,但在一家老小有一口活命饭的情况下,却没有什么怨气,只是默默的等待着。
李征这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据他了解河南受小冰河时代的影响至少还要持续两年以上,寒冷和干旱依旧是未来两三年的主基调,这种极端天气一直持续到崇祯十六年才开始恢复正常。
在这种极端天气下,除非来一次后世的南水北调,否则哪怕是水利工程兴修完成,河南地区的干旱也不会有多大的改善。
在这种情况下,小麦的产量更是低的令人发指,除了红薯土豆这种耐旱耐寒的农作物,河南的绝大部分地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摆脱粮食不足的困境。
京畿地区的开发是最低的,在满清数次入寇大肆杀戮与掳掠,再加上关宁军叛变,还有李自成与李征相继在这里大战之后,整个京畿地区的人口或死或逃,基本上十室九空,完全可以称的上是千里无鸡鸣,百里无人烟。
这些地区,想要开发只有当河南、山东人口恢复,然后组织或引导两省百姓向北大量转移,也许才能有开发的潜力。
山东地方的乱象并不大,崇祯四年孔有德的祸害经过十年的休养,基本上已经恢复了大半。
而李自成入山东因为没有什么抵抗,也就没有带来多大的杀戮。李征入山东,李自成的山东守军一溃千里,除了溃兵逃逸的道路外,其他地方根本就没有多少损伤。
唯一的难题便是在李自成将地方大户抢掳一空后,山东地区也出现了粮食危机。
好在今年山东地界,收成还算不错,只要调拨一些粮食入山东,就足以让山东恢复过来。
需要警惕的只有山东历来便有的白莲教起义,只要驻扎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再调来山西方面已经得到过历练的行政人员和吏员,就足以稳定住山东的局势。
在李征的全力支持之下,河南地方的恢复可谓是肉眼能够看的见的。
各地的盗匪看不见了,以往道路上连绵不绝的流民群也在缓缓消失,各地的田地也在开始重新耕种,虽然种的都是些大明官民不太熟悉的新作物,但是谁都看的出来,中原大地的乱象已经得到了控制。
崇祯十三年十月初,寒风已经开始肆虐的时候,百余骑却是自南而来,逆着已经有些刮面如刀的西北风,向着开封府而来。
及至十月底,在已经被清理的差不多的开封府内,李征亲自接待了这一行十分隐密的人员。
李征没有这种宏观层面上的经验,下面直接参与其中的又大半是刚出校门不久的学子。
按照道理说,这样的大建设,失败的可能几乎达到九成。
但情况却是完全相反,学子们虽然没有那么多的经验,但他们却有着那些官僚们没有朝气与百折不挠的韧性。
他们一般都是带着百余士兵便进入一县,没有人高坐庙堂,所有人都是下到乡间,山区,向着他们遇到的每一个百姓介绍朝廷的新政策,并且每个乡镇都架起一处粥棚,实打实的对地方朝廷赈济。
百姓们并不傻,谁对他们好,他们自然看的清楚。
在有已经饿的撑不住的人,战战兢兢的带着一家老小,来到粥棚讨到粥后,无数的百姓们便即蜂涌而来。
地方上幸亏的士绅们,也被全部动员了起来。在潞州军高高的屠刀面前,他们也不得不弯下各自的头,拿出自已的最后家底,开始设立粥棚,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开垦已经抛荒的田地。
只是一个月不到,靠近山西的河南已经开始变得生机勃**来,无数被提供了两三天续命粥的百姓,开始在学院中出来的学子们的带领和指挥下,开始进入轰轰烈烈的以工代赈之中来。
老人孩子帮忙做面食,成丁妇人们开始进入工地,以汗水换取一家老小的生存权利。
而那些十四岁以下失去双亲的孩童,则是全部被军队收容,在各地的学堂之中入学,虽然这些孩童的数量委实不少,足有数万人之多,但是眼下已经全力动员的李征,却并不算多大之事。
只是这种学堂已经与后世的学校差不多了,基本上都是一个老师带数十上百个孩子,不同于后世已经成熟的教育制度,在如今的大明教育完全就是李征拍脑袋定下来课程,只是这种粗糙教育走出来的孩童,在质量上肯定无法与山西的学子相比。
短短两个月不到,河南的局势便即安定了下来,只要肯卖力气的人,都已经脱离了朝不保夕的日子。
李征在北方的最大收获,便是两年前在京城中的天主教教堂发现的红薯与土豆。
虽然数量并不多,但是在山西已经有了试验田,山西一向都是流民涌入的地区,那里早就人烟稠密,田地已经被开发一空,在各地水利已经修茸完毕之下,并不缺水的山西,粮食产量一向不低,因而百姓们普遍不愿意尝试种植这些新物品。
虽然在山西并没有大规模的普及,但是在地广人稀的陕西,推行的阻力却是小了许多。
虽然刚开始之时,人们依旧只是种上一亩多点,但是在见识到了这种农作物惊人的产量而且口感十分不错后,陕西已经自发的开始大面积种植,不到两年,陕西如今的粮食已经基本上能够做到自给自足了。
因为李征在陕西收的赋税以这些新作物为主,因而如今在他手中,储备的种子却是数量已经不少了。
不同于之前在山西时,李征没有经过实验,不知道这东西究竟有没有那么大的产量之下,只能选择温和的模式。
如今的河南与两三年前的陕西如出一辙,李征便也动了这些家作物的念头,但经过陕西的实验后,已经满目疮痍急待救命粮的河南地区,他便不再朝廷温和的模式。
大批的红薯土豆不断的被运抵河南,在无数百姓怀疑的目光中,被强制的进行了大规模的种植。
好在河南百姓们已经受尽了人间苦难,好不容易来了一个拿他们当人看的官员,虽然还是心有怀疑,但在一家老小有一口活命饭的情况下,却没有什么怨气,只是默默的等待着。
李征这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据他了解河南受小冰河时代的影响至少还要持续两年以上,寒冷和干旱依旧是未来两三年的主基调,这种极端天气一直持续到崇祯十六年才开始恢复正常。
在这种极端天气下,除非来一次后世的南水北调,否则哪怕是水利工程兴修完成,河南地区的干旱也不会有多大的改善。
在这种情况下,小麦的产量更是低的令人发指,除了红薯土豆这种耐旱耐寒的农作物,河南的绝大部分地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摆脱粮食不足的困境。
京畿地区的开发是最低的,在满清数次入寇大肆杀戮与掳掠,再加上关宁军叛变,还有李自成与李征相继在这里大战之后,整个京畿地区的人口或死或逃,基本上十室九空,完全可以称的上是千里无鸡鸣,百里无人烟。
这些地区,想要开发只有当河南、山东人口恢复,然后组织或引导两省百姓向北大量转移,也许才能有开发的潜力。
山东地方的乱象并不大,崇祯四年孔有德的祸害经过十年的休养,基本上已经恢复了大半。
而李自成入山东因为没有什么抵抗,也就没有带来多大的杀戮。李征入山东,李自成的山东守军一溃千里,除了溃兵逃逸的道路外,其他地方根本就没有多少损伤。
唯一的难题便是在李自成将地方大户抢掳一空后,山东地区也出现了粮食危机。
好在今年山东地界,收成还算不错,只要调拨一些粮食入山东,就足以让山东恢复过来。
需要警惕的只有山东历来便有的白莲教起义,只要驻扎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再调来山西方面已经得到过历练的行政人员和吏员,就足以稳定住山东的局势。
在李征的全力支持之下,河南地方的恢复可谓是肉眼能够看的见的。
各地的盗匪看不见了,以往道路上连绵不绝的流民群也在缓缓消失,各地的田地也在开始重新耕种,虽然种的都是些大明官民不太熟悉的新作物,但是谁都看的出来,中原大地的乱象已经得到了控制。
崇祯十三年十月初,寒风已经开始肆虐的时候,百余骑却是自南而来,逆着已经有些刮面如刀的西北风,向着开封府而来。
及至十月底,在已经被清理的差不多的开封府内,李征亲自接待了这一行十分隐密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