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静室,张晓辰也清楚在讨论平行宇宙时,我们必须先区分考察物理理论的两种方法:

    从外面开始,研究数学基本方程的数学家所持的,也称为“鸟的视角”;生活在方程所描述世界里的观察者所持的内部观点,也称为“青蛙视角”。

    以鸟的视角来看,第三层平行宇宙非常简单:只用一个波函数就能描述,并且它随时间平滑而确定地演化,没有任何分裂或平行。由整个演化的波函数描述的抽象量子世界内部,包含了大量平行的经典故事线,它们一刻都不停的分裂、合并,经典理论无法描述的许多量子现象也是如此。

    然而,以青蛙视角来看,每个观察者只能感知全部真相的一小块碎片:她只能看见自己所在的哈勃体积(第一层),退相干使她无法感知到自己的第一层平行副本。

    当她被问问题时,做出快速的决定并回答时,大脑内神经元水平上的量子效应分出多重结果。从鸟的视角看,她唯一的过去分叉出多重的未来。

    而从青蛙视角来看,她的每个副本都不知道其他人的存在,所以这个量子分叉在她看来不过是一次小小的随机事件。实际上,后来出现了拥有完全相同的记忆的无数个副本,直到她回答了问题。

    存在多少个不同的平行宇宙。

    尽管听起来很奇怪,张晓辰观察的图说明完全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第一层平行宇宙中,唯一的区别只在于她的副本在什么地方(要么住在以往旧的三维空间的其他地方,要么住在无限维的希尔伯特空间的其他的量子分支)。

    在这个意义上,第三层不比第一层奇怪多少。实际上,如果物理理论是幺正的,那么暴胀中的量子涨落,通过随机过程并没有产生唯一的初始条件,而是同时产生了所有可能的初始条件,形成量子叠加,之后退相干再使这些涨落在分立的量子分支中按照本来的经典方式演变。

    这些量子涨落的遍历本性意味着,一个给定的第三层哈勃体积()中结果的分布,和你通过取样一个量子分支中不同的哈勃体积(第一层)得到的分布是一致的。

    如果物理常数,空间维度等再第二层中都可以改变,那么它们在第三层的平行量子分支中也是各不相同的。原因在于,若物理是幺正的,自发的对称性破缺过程就不会产生唯一。

    结果,而是产生所有结果的叠加,并迅速退相干形成各个独立的第三层分支。简而言之,第三层平行宇宙如果存在,也没有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上增加任何新东西——它不过是它们更难以区分的复制品罢了,同样的事情在各个量子分支中一遍遍重复。

    这种重复显然不符合奥卡姆(Occam)剃刀原理,不过要是为了摆脱第三层宇宙,硬假设一个还没看到的非幺正效应出来,奥卡姆也满意不到哪里去。

    关于埃弗雷特的平行宇宙一度激烈的争论,在发现了一种敲差不多大,但争议较少的多重宇宙之后,突然销声匿迹了。

    这让人不禁回想起20世纪20年代中着名的夏普利一柯蒂斯(Shapley-Cur—tis)争论:到底是有大量的星系(在那时的标准来看就相当于平行宇宙)还是只有一个。

    考虑到现在的研究已经转移到其他星系团、超星系团,甚至哈勃体积,再来看这场争论,不过是茶杯中掀起的一场风暴罢了。事后来看,无论是夏普利一柯蒂斯争论还是埃弗雷特争论,这些争论的产生无疑都是离奇的,反映了我们对扩展视界的本能抗拒。

    一个普遍的反对意见就是,不断的分叉会使宇宙的数目随时间以指数方式增长。然而,宇宙数目N也很可能保持常数。这里“宇宙”数目N,是指在一个给定时刻,以青蛙视角来看(以鸟的视角来看当然只有一个)不可区分的宇宙数目,也就是,宏观上不同的哈勃体积。

    虽然明显存在大量的宇宙(诸如行星运动到随机的新位置,和某人结婚等),但可以肯定N是有限的——即使我们迂腐地在量子水平上区分出哈勃体积,过分谨慎的结果是,在108开温度以下也“只”有10^10^115个。

    从鸟的视角看到的波函数平滑幺正的演化,在一个观察者的青蛙视角看来,相当于不停播放这N个经典宇宙快照的幻灯片。现在你处于宇宙A——你正在读这句话的宇宙。现在你处于宇宙B——你正在阅读另一句话的宇宙里。

    不同的是,宇宙B存在一个与宇宙A一模一样的观测者,仅多了几秒钟额外的记忆。在一张图中,我们的观察者先处于左边那张画板所描述的宇宙中,但现在平滑的接入两个不同的宇宙,就像刚才的B接上A,无论在两个中哪一个宇宙中,她都不会意识到另一个的存在。

    想象画出一系列分立的点,每点对应一个可能的宇宙,再用箭头标出以青蛙视角来看,这些点是怎样连在一起的。每个点可以只指向唯一一个点,或者指向好几个点。

    同样,好几个点也可以指向同一个点,因为可以有很多方法达到同一个结果。所以第Ⅲ层平行宇宙不仅包含分裂的分支,还同样包含合并的分支。

    遍历性意味着,第三层平行宇宙的量子态在空间平移下是不变的,和时间平移一样,是一个幺正操作。如果在时间平移下也是不变的(可以通过这样实现:构建一组无限多量子态的叠加,其中每个态是同一量子态的不同时间平移态,这样不同的时间发生的大爆炸就在不同的量子分支中),那么宇宙数目就会自动保持常数。

    所有可能的宇宙快照在每时每刻都存在,而时间的推移不过是观看者眼中的景象——这是在科幻小说《排列城》(PermutationCity)中提出的想法,而后被多伊奇(Deutsch)、巴布尔(Barbour)等人发展了。

    经典力学如何从量子力学中涌现出来,有关这个问题的争论仍在继续,退相干的发现表明,这远比让普朗克常数h趋于零更为复杂。

    而就像图中所揭示的那样,这还只是巨大疑团中的一个小问题。确实,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无止境争论——甚至更广泛的关于平行宇宙的课题——在某种意义上都只是冰山一角。

    正如在科幻讽刺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Hitchhiker'sGuidetotheGalaxy)中说的那样,已经发现答案就是“42”,而困难在于找出真正的问题。关于平行宇宙的问题,就像关于实在的疑问一样深刻,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就是关于物理实在和数学的地位问题。

    这个问题存在两种都有道理但截然相反的观点,这一分歧的形成甚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问题是:谁才是正确的呢。

    亚里士多德模型:主观感觉上的青蛙视角是真实的物理,而鸟的视角和它所有的数学语言都不过是一种有用的近似。。

    其中柏拉图模型:鸟的视角(数学结构)才是真正的“真实”,而青蛙视角和我们用来描述它的所有人类语言,都只是对我们主观感觉的有效近似。

    哪个更为基本——青蛙视角还是鸟的视角,人类语言还是数学语言。你的回答将决定你怎样看待平行宇宙。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