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决策者需要洞察大局,而执行者往往只关注自己要做的部分,这就难免出现意见分歧而导致心有怨言,李锋芒关于晚报锐减发行的提法,在业界引发很大争论,他这个博士身份更是给他戴上了“纸上谈兵”的帽子。只是,很快各家都市类媒体就发现,原来有效发行成了必须要做的事情,《河右晚报》又先走了一步。
————————————
晚饭后,想这个会上该说啥,还是溜达到晚报楼上,进办公室看一尘不染,桌上未读的报纸很高一摞子,暗自摇头惭愧,随即泡杯茶开始翻看。
办公室钥匙赵晨阳那儿就有一把,定期打扫,好像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只是这多半年他在晚报的时间不足一周。
最近十天的《河右晚饭》翻完,李锋芒有些生气,怎么没有一条好新闻,全是人云亦云,炒旧饭截取公文,这是怎么了?
伸手拿起座机就打给李天:你在哪儿?
“叔,你回来了”,话语里很惊喜,“我憋了好几天”,李天说终于盼着你回来了,我在办公室,马上过去你办公室。
很快,李天提着一袋茶叶进来,进门看李锋芒桌子上摊着《河右晚报》,脸色很不好看,上前放下茶叶给他的茶杯续上水:叔,知道你为何不高兴,你翻翻咱们省的其它都市类报纸,也许就不发火了。
皱了下眉头,马上明白,李锋芒问最近都这么平不塌?这感觉就是《河右日报》的缩小版啊?
坐下,点头说没办法,这是要求。
李天掏出烟自顾自点着一根:叔,没开戒吧?
摆手说戒掉就不再沾了,还开戒?你也少抽点吧。就算有要求,也要在版式上、内容提炼上、标题上下功夫啊,就这样的生套硬搬,读者肯定不买账。
“所以啊,发行量一再下滑”,李天叹口气:昨天编前会上大伙都说等你回来想办法,这样下去肯定会“三级跌”,真要掉入万劫不复,那可真是神仙没救。
轻轻拍了下桌子,李锋芒说甭俏皮话一堆,这样没内容的报纸,我都不想看!
当年温青云到晚报领军,随即就提出“三级跳”,从内容到发行再到广告,从而带着晚报实现河右一家独大。
如今“三级跌”,真就是穷途末路了吗?
这半年断续关注,李锋芒发现越来越温和,随手翻了翻省内其它报纸,确实不是《河右晚报》一家如此……就是他亲自给《周末》爆料的临江文化园区的稿子,现在也没发出来,那个跟他熟的副总编倒是打过两个电话,不咸不淡没说正经事,只是聊他这个博士研究方向。
自己喝茶,李天抽烟,叔侄俩随后聊了会儿,最近这半年,原来甄青梅过得最好,报社给的任务每个月轻松交回,大部分时间她都在临江市住着,现在晚报临江的记者站都交给她代管了——章漂说方便管理,利于写稿子,他也经常去临江市“指导工作”。
这也不意外,且甄青梅这样的好日子才刚开始,有消息说明年省两会结束,雷笑天就将成为临江市市长,小马给李锋芒说“青梅副社长基本天天跟雷市长在一起,我们总编白霜现在每天黑着脸,跟雷市长是近不得远不得”。
黄长河呢?
“当了副社长后好像比以前努力很多”,李天说广告跟发行有很大联系,他累吐血也没多拉回几个广告,据说最近给章漂提出要把咱晚报广告部门外包,分成几块直接卖出去,说是能刺激一下广告市场。
“乱弹琴”,李锋芒说这好比一根甘蔗,最甜最好的时候不分开多出糖,现在都快干巴了却要剁成几截,这不是要当柴烧还嫌慢了吗?
不想再说这个,就问了问李天刚当父亲的感觉,期间李锋芒打开邮箱看了看日报那位大姐写的稿子,中规中矩,最重要这个杂志样刊自己没拿到,所以看完就关了没下载。
回到家琢磨了会儿当下如何提高报纸的可读性,至于发行下滑他倒没觉着是啥大事情,这一年半读博士,他似乎倾向于用数字参数来说明问题——《河右晚报》巅峰时期发行量有六十万份,在一个人口三千万的不发达省份,这已经达到极致。
但现在发行是赔钱的买卖,最先为影响力与覆盖率,赔钱也得干,要不然市翅被同质媒体抢走,一直以来订报款还不够发行员工资,且造成很多难以控制的浪费,甚至笑话。
零售发行员,每天不到五毛钱从印刷厂拉走报纸,直接就去了废品收购站,平均下来一份报纸卖废纸能卖三毛左右。当然,他没疯,晚报为增大零售发行,每卖出一份奖励零售发行员三毛钱。
也就是说早晨拉走五百份报纸卖了废纸,晚报贴着油钱发行员轻松就赚五十元左右……幸亏零售发行员聘用的不多,且每个人每天最多拉走五百份,要不然《河右晚报》发行量突破百万随随便便。
晚报决策层也知道这个事情,在追求发行量的时候只能装糊涂,因为每天的印数是透明的,这个谁也不敢作假,发行量需要的时候,只能增加“零售”,明知糟蹋也得干。
举个最形象的例子:号称统兵百万,一半老弱病残,不要说打仗,不扯后腿都难。这是在打仗,不是做慈善,粮草本来运到已经费死劲,这都拿来养闲人,怎么能打胜仗?
且纸媒发展到如今,发行量已经不是衡量影响力的主要参数,新闻源没有增加,传播渠道却大幅度增加,纸媒的劣势凸显,所以不需要赔钱赚吆喝,追求有效发行才是当务之急。
什么叫有效发行?这也不是新提法,只是各家报纸实行起来都是瞻前顾后,毕竟这个“有效”是“有限度的有效”。
简单说,有效发行就是将报纸订阅给能带来效益的目标客户,其概念大约是报纸的发行数控制在一定范围,但又不至于减弱报纸的社会影响力和对广告客户的吸引力。
这个“一定范围”是指报纸的发行数既不能少,少了不足以吸引广告客户,多了则又加大了报纸纸张,印刷和发行等方面的成本,造成浪费降低经济效益。
有效发行可以说是市朝运作报纸的一个目标,但是追求有效发行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报纸的发行是负发行,发行的越多赔得越多,当下报纸的经济效益基本是靠广告产生的;二是报社有足够的能力把握,调整报纸的目标读者或发行数的提升与降低。
这都是理论方面的东西,李锋芒读博士就是研究这些,操作起来难度非常大,主要是度把握起来很困难,只是《河右晚报》已经到了不做不行的程度,每天的发行都在赔钱,最关键是这钱花得冤枉,提高报纸发行价又怕大面积掉量。
所以,砍掉无效发行不得不做了,然后加大报纸内容的可读性,保证有效发行。
一夜未眠,李锋芒写了十多页的发言稿,一个协调会按道理不至于需要这么准备,但他已经感到晚报问题太多,需要轻装上阵扭转颓势。
天逐渐亮了,他下定决心:这个坏人我来做。
也就是说这个发言,他不惜得罪很多人,就是为了晚报还能有未来。
第二天下午的会上,李锋芒在各方面介绍了情况后开始发言,他对《河右晚报》下一步的发展把脉,用“旁观者”的姿态提出三条意见,很有建设性也很大胆。
其一说报纸报道方式与内容的改进与增强;其二谈报社的管理与薪酬制度改革;第三点直接就谈到有效发行。
他用河右全省近三年的gdp、当下晚报发行构成、广告市场份额等几个方面说起,最后推算出:《河右晚报》有三十万有效发行量,五万左右自然发行量,足以保证影响力与覆盖率,且对广告影响不大。
最重要,再减少十多万发行量,晚报每年的利润值会增加五千万左右,因为印刷费与发行税率大幅度下降,变相增值。
本来是要协调晚报发行掉量的问题,李锋芒不谈如果保证不掉,居然要求主动再减,一语惊四座,但随即都明白。
回过神来,参与会议的印刷厂与发行公司负责人非常反对,说李总编这是砸我们饭碗,都在一个集团,不能只顾晚报利益而无视兄弟部门困难。
“咱们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印务公司负责人说为了保证晚报印刷,我们招聘了人员,就是为每天六十万份报纸服务的,现在说减去一半就减去一半,我的人如何砍掉一半?
发行公司也大致是这个意思,当年集团成立这个发行公司就是脱裤子放屁,现在各地都有发行分公司,发行员、司机、投递员等等人满为患,都张着嘴要饭吃——俨然已经尾大不掉。
“李总编是博士,研究新闻传播的博士,写论文都能发到国际期刊上,但那是论文不是现实,理论上的东西再对,也不能不管我们这些人的死活”。
《河右日报》当天发了稿子,李锋芒发表重要论文的消息读报人都看到了,而他又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只是这样说话实在气恼,要不是文总编主持会议,估计直接就拂袖而去了。
而现在,说完就不再吭声,懒得争吵,事情讲清楚了,领导定夺就是。
文总编沉下脸训斥了几句讲怪话的,内心是对李锋芒实在佩服,只是做事情就有牵扯,他得顾全各方面利益,不能因为分管河右晚报社就完全同意李锋芒的意见,尽管章漂难得跟李锋芒意见完全一致,随即就“讨价还价”。
最后订在发行量维持在四十万份,自办零售取消、只供给报摊零售,这仍旧让发行与印务的人不高兴。李天忍不住说了几句:这就是壮士断腕,如果不下这个决心,下一步晚报会每况愈下,到时候我们的三百多编辑记者也得喝西北风。
这是李锋芒为河右晚报做的最后一次大贡献,也正是因为他一夜未眠的思考,当年晚报很顺利完成集团下达的任务。
次年,他人在国外,章漂仿效他这个办法,几乎翻脸的情况下又消减了十万份报纸订阅……
第三年,不用吵架不用费劲,晚报的订阅直接就降低到十万份左右,厚报时代随即结束,但订报款却上涨了百分之十,除了那些读了晚报多年有感情的订户,退订者众。
这不是杀鸡取卵,而是母鸡无卵,《河右晚报》进入“苟延残喘”的最后三年。
至于李锋芒在世界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的消息,拿到杂志后,晚报还是做了两个整版,头版照片就是这份期刊的封面,标题是:本报总编辑在世界顶级期刊**文。
跟当年受伤的照片引发多方关注相比,这个报道并没有掀起多大波澜,倒是随后出版的书上了畅销榜,书名字就是《后纸媒时代》,出版社将李锋芒这么多年的精彩报道附录在论文后,还用了大量新闻图片做插图。
这本书引发了极大关注,尤其是国内诸多都市类纸媒,不管是转型成功还是在走下坡路,似乎都从李锋芒的论文里找到答案。
短短时间,这本书销售十多万册,而晚报主动减低发行量的效果明显,于是,他接到诸多报社要求去讲座的邀请。
————————————
晚饭后,想这个会上该说啥,还是溜达到晚报楼上,进办公室看一尘不染,桌上未读的报纸很高一摞子,暗自摇头惭愧,随即泡杯茶开始翻看。
办公室钥匙赵晨阳那儿就有一把,定期打扫,好像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只是这多半年他在晚报的时间不足一周。
最近十天的《河右晚饭》翻完,李锋芒有些生气,怎么没有一条好新闻,全是人云亦云,炒旧饭截取公文,这是怎么了?
伸手拿起座机就打给李天:你在哪儿?
“叔,你回来了”,话语里很惊喜,“我憋了好几天”,李天说终于盼着你回来了,我在办公室,马上过去你办公室。
很快,李天提着一袋茶叶进来,进门看李锋芒桌子上摊着《河右晚报》,脸色很不好看,上前放下茶叶给他的茶杯续上水:叔,知道你为何不高兴,你翻翻咱们省的其它都市类报纸,也许就不发火了。
皱了下眉头,马上明白,李锋芒问最近都这么平不塌?这感觉就是《河右日报》的缩小版啊?
坐下,点头说没办法,这是要求。
李天掏出烟自顾自点着一根:叔,没开戒吧?
摆手说戒掉就不再沾了,还开戒?你也少抽点吧。就算有要求,也要在版式上、内容提炼上、标题上下功夫啊,就这样的生套硬搬,读者肯定不买账。
“所以啊,发行量一再下滑”,李天叹口气:昨天编前会上大伙都说等你回来想办法,这样下去肯定会“三级跌”,真要掉入万劫不复,那可真是神仙没救。
轻轻拍了下桌子,李锋芒说甭俏皮话一堆,这样没内容的报纸,我都不想看!
当年温青云到晚报领军,随即就提出“三级跳”,从内容到发行再到广告,从而带着晚报实现河右一家独大。
如今“三级跌”,真就是穷途末路了吗?
这半年断续关注,李锋芒发现越来越温和,随手翻了翻省内其它报纸,确实不是《河右晚报》一家如此……就是他亲自给《周末》爆料的临江文化园区的稿子,现在也没发出来,那个跟他熟的副总编倒是打过两个电话,不咸不淡没说正经事,只是聊他这个博士研究方向。
自己喝茶,李天抽烟,叔侄俩随后聊了会儿,最近这半年,原来甄青梅过得最好,报社给的任务每个月轻松交回,大部分时间她都在临江市住着,现在晚报临江的记者站都交给她代管了——章漂说方便管理,利于写稿子,他也经常去临江市“指导工作”。
这也不意外,且甄青梅这样的好日子才刚开始,有消息说明年省两会结束,雷笑天就将成为临江市市长,小马给李锋芒说“青梅副社长基本天天跟雷市长在一起,我们总编白霜现在每天黑着脸,跟雷市长是近不得远不得”。
黄长河呢?
“当了副社长后好像比以前努力很多”,李天说广告跟发行有很大联系,他累吐血也没多拉回几个广告,据说最近给章漂提出要把咱晚报广告部门外包,分成几块直接卖出去,说是能刺激一下广告市场。
“乱弹琴”,李锋芒说这好比一根甘蔗,最甜最好的时候不分开多出糖,现在都快干巴了却要剁成几截,这不是要当柴烧还嫌慢了吗?
不想再说这个,就问了问李天刚当父亲的感觉,期间李锋芒打开邮箱看了看日报那位大姐写的稿子,中规中矩,最重要这个杂志样刊自己没拿到,所以看完就关了没下载。
回到家琢磨了会儿当下如何提高报纸的可读性,至于发行下滑他倒没觉着是啥大事情,这一年半读博士,他似乎倾向于用数字参数来说明问题——《河右晚报》巅峰时期发行量有六十万份,在一个人口三千万的不发达省份,这已经达到极致。
但现在发行是赔钱的买卖,最先为影响力与覆盖率,赔钱也得干,要不然市翅被同质媒体抢走,一直以来订报款还不够发行员工资,且造成很多难以控制的浪费,甚至笑话。
零售发行员,每天不到五毛钱从印刷厂拉走报纸,直接就去了废品收购站,平均下来一份报纸卖废纸能卖三毛左右。当然,他没疯,晚报为增大零售发行,每卖出一份奖励零售发行员三毛钱。
也就是说早晨拉走五百份报纸卖了废纸,晚报贴着油钱发行员轻松就赚五十元左右……幸亏零售发行员聘用的不多,且每个人每天最多拉走五百份,要不然《河右晚报》发行量突破百万随随便便。
晚报决策层也知道这个事情,在追求发行量的时候只能装糊涂,因为每天的印数是透明的,这个谁也不敢作假,发行量需要的时候,只能增加“零售”,明知糟蹋也得干。
举个最形象的例子:号称统兵百万,一半老弱病残,不要说打仗,不扯后腿都难。这是在打仗,不是做慈善,粮草本来运到已经费死劲,这都拿来养闲人,怎么能打胜仗?
且纸媒发展到如今,发行量已经不是衡量影响力的主要参数,新闻源没有增加,传播渠道却大幅度增加,纸媒的劣势凸显,所以不需要赔钱赚吆喝,追求有效发行才是当务之急。
什么叫有效发行?这也不是新提法,只是各家报纸实行起来都是瞻前顾后,毕竟这个“有效”是“有限度的有效”。
简单说,有效发行就是将报纸订阅给能带来效益的目标客户,其概念大约是报纸的发行数控制在一定范围,但又不至于减弱报纸的社会影响力和对广告客户的吸引力。
这个“一定范围”是指报纸的发行数既不能少,少了不足以吸引广告客户,多了则又加大了报纸纸张,印刷和发行等方面的成本,造成浪费降低经济效益。
有效发行可以说是市朝运作报纸的一个目标,但是追求有效发行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报纸的发行是负发行,发行的越多赔得越多,当下报纸的经济效益基本是靠广告产生的;二是报社有足够的能力把握,调整报纸的目标读者或发行数的提升与降低。
这都是理论方面的东西,李锋芒读博士就是研究这些,操作起来难度非常大,主要是度把握起来很困难,只是《河右晚报》已经到了不做不行的程度,每天的发行都在赔钱,最关键是这钱花得冤枉,提高报纸发行价又怕大面积掉量。
所以,砍掉无效发行不得不做了,然后加大报纸内容的可读性,保证有效发行。
一夜未眠,李锋芒写了十多页的发言稿,一个协调会按道理不至于需要这么准备,但他已经感到晚报问题太多,需要轻装上阵扭转颓势。
天逐渐亮了,他下定决心:这个坏人我来做。
也就是说这个发言,他不惜得罪很多人,就是为了晚报还能有未来。
第二天下午的会上,李锋芒在各方面介绍了情况后开始发言,他对《河右晚报》下一步的发展把脉,用“旁观者”的姿态提出三条意见,很有建设性也很大胆。
其一说报纸报道方式与内容的改进与增强;其二谈报社的管理与薪酬制度改革;第三点直接就谈到有效发行。
他用河右全省近三年的gdp、当下晚报发行构成、广告市场份额等几个方面说起,最后推算出:《河右晚报》有三十万有效发行量,五万左右自然发行量,足以保证影响力与覆盖率,且对广告影响不大。
最重要,再减少十多万发行量,晚报每年的利润值会增加五千万左右,因为印刷费与发行税率大幅度下降,变相增值。
本来是要协调晚报发行掉量的问题,李锋芒不谈如果保证不掉,居然要求主动再减,一语惊四座,但随即都明白。
回过神来,参与会议的印刷厂与发行公司负责人非常反对,说李总编这是砸我们饭碗,都在一个集团,不能只顾晚报利益而无视兄弟部门困难。
“咱们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印务公司负责人说为了保证晚报印刷,我们招聘了人员,就是为每天六十万份报纸服务的,现在说减去一半就减去一半,我的人如何砍掉一半?
发行公司也大致是这个意思,当年集团成立这个发行公司就是脱裤子放屁,现在各地都有发行分公司,发行员、司机、投递员等等人满为患,都张着嘴要饭吃——俨然已经尾大不掉。
“李总编是博士,研究新闻传播的博士,写论文都能发到国际期刊上,但那是论文不是现实,理论上的东西再对,也不能不管我们这些人的死活”。
《河右日报》当天发了稿子,李锋芒发表重要论文的消息读报人都看到了,而他又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只是这样说话实在气恼,要不是文总编主持会议,估计直接就拂袖而去了。
而现在,说完就不再吭声,懒得争吵,事情讲清楚了,领导定夺就是。
文总编沉下脸训斥了几句讲怪话的,内心是对李锋芒实在佩服,只是做事情就有牵扯,他得顾全各方面利益,不能因为分管河右晚报社就完全同意李锋芒的意见,尽管章漂难得跟李锋芒意见完全一致,随即就“讨价还价”。
最后订在发行量维持在四十万份,自办零售取消、只供给报摊零售,这仍旧让发行与印务的人不高兴。李天忍不住说了几句:这就是壮士断腕,如果不下这个决心,下一步晚报会每况愈下,到时候我们的三百多编辑记者也得喝西北风。
这是李锋芒为河右晚报做的最后一次大贡献,也正是因为他一夜未眠的思考,当年晚报很顺利完成集团下达的任务。
次年,他人在国外,章漂仿效他这个办法,几乎翻脸的情况下又消减了十万份报纸订阅……
第三年,不用吵架不用费劲,晚报的订阅直接就降低到十万份左右,厚报时代随即结束,但订报款却上涨了百分之十,除了那些读了晚报多年有感情的订户,退订者众。
这不是杀鸡取卵,而是母鸡无卵,《河右晚报》进入“苟延残喘”的最后三年。
至于李锋芒在世界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的消息,拿到杂志后,晚报还是做了两个整版,头版照片就是这份期刊的封面,标题是:本报总编辑在世界顶级期刊**文。
跟当年受伤的照片引发多方关注相比,这个报道并没有掀起多大波澜,倒是随后出版的书上了畅销榜,书名字就是《后纸媒时代》,出版社将李锋芒这么多年的精彩报道附录在论文后,还用了大量新闻图片做插图。
这本书引发了极大关注,尤其是国内诸多都市类纸媒,不管是转型成功还是在走下坡路,似乎都从李锋芒的论文里找到答案。
短短时间,这本书销售十多万册,而晚报主动减低发行量的效果明显,于是,他接到诸多报社要求去讲座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