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过来坐。”
苏绰笑着打招呼,他的声音很平稳,很有磁性,似乎病魔根本没有带来一丝的伤害,让人听起来很舒服,也很踏实。
掀开薄丝纱幔,平安走在案前,跟苏绰隔案对坐。
案上摆着一只香炉,炉里插着一支尾指粗的长香,香已烧了大半,最多还能坚持一个时辰就会焚为灰烬,案下还摆有一只铜盆,烧着通红的火炭。
时值正午,和光暖日,更有炭火在旁,可平安总感觉阁中有些阴晦,甚至可以说寒冷,或许是因为太过空旷的原因吧。
气氛并没有因此而凝固,苏绰微笑着说道:“几日不见,小友在北国过的还习惯么?”
平安看了看苏绰,漫不经心地回道:“山野小民,无所谓习惯不习惯,有片瓦遮顶,三尺容身,吃饱穿暖足以。”
说完,把视线投向火盆。
苏绰看他所有所思的模样,笑道:“小友喜欢这火盆?”
平安摇摇头,并不言语。
“那就是在想为什么会在这种天气生火了。”
苏绰轻道。
平安皱着眉头,神情中始终透有迷惑,回道:“我更不解的是为何这里生有火盆,还有寒凉入体。”
苏绰伸指点点自己的胸口,若无其事地说道:“很简单,因为我大限将至,常道长为了能让我走的舒坦些,所以为我施了些术法,此刻虽看起来与常人无异,但某些脏器已然冰结,这寒气正是发自我的体内。”
顿了顿,又指指火盆,笑道:“说起来术士果真神异,此刻我的思绪较之以常更加清明,只是手脚僵麻的厉害,所以借这炭火解冻。”
平安叹了一口声,说道:“师兄的寒气封脉,不是用炭火能解开的,何况...”
苏绰洒然一笑,接道:“何况只要寒气一解,我就会当即暴毙而亡,与其这样,还不如不烤火,至少在多活片刻,对吧?”
平安点点头,又沉默下来。
苏绰看了平安一眼,把火盆推过去,捉狭地笑道:“既然我这将死之人烤火已是无用,不如让与年轻人取暖吧。”
平安摇摇头,伸手止尊盆,淡道:“苏大人,有事请直说,能办的,在下绝无二话,力所不逮的,也请大人体谅。”
一个口头承诺就让他险些丧命,若是再胡乱应允,恐怕又会节外生枝。
苏绰应声苦笑道:“小友似乎还未从先前的误会中走出来,都是自己人,何必处处提防?”
自己人?天一道为宇文泰效力,自己又重归天一道,这么算下来,这顶自己人的帽子似乎的确摘不掉。
平安直截了当道:“还请苏大人明言。”
苏绰沉吟片刻,终于幽幽叹口气,说道:“烦小友前来,有两件事想托,先说第二件事吧,近日...”
不等说完,平安截口道:“且慢,先说第一件事吧。”
苏绰揶揄一笑,道:“也罢,先说后说都一样,第一件事,是要小友一个承诺。”
“什么承诺?”
平安问道。
苏绰说道:“若是日后小友掌管天一道,依然要为我大魏效力,当然,我大魏所承诺的,同样有效。”
平安有些迷茫了,问道:“等等,还请大人说清楚些,你们又是什么承诺?”
苏绰明显愣了一愣,随后明悟,解释道:“是这样的,当初贵派与我主宇文氏定下盟约,若能助我主一统天下,即下诏宣布,重立贵派为国教。”
平安拧眉,问道:“既然盟约已定,大人又何须问我,我可并非掌教”
苏绰笑道:“照目前来看,一统天下或许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二代弟子中小友是最为年轻的,前程也最为远大,所以掌教一职迟早会是你,只不过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大家先明后不争,也省的日后麻烦。”
值得一提的是,教派与朝廷合作并不罕见。
天师道的第三代传人张鲁在三国时统治过巴蜀地区,他的做法便是一种政教合一的操作手段。
东晋以来,江左社会中道教和佛教同步发展。接受道教、佛教信仰的人,遍及社会各阶层,上自皇室、士族,下至平民。这个时候,佛、道彼此包容,可以并行不悻,尚未形成像在南朝那样的宗教壁垒。
宫省上层的佛、道活动,很容易与政治发生关系。就佛教言,《司马道子传》载许营疏云:“僧尼乳母,竞进亲党”;闻人奭疏亦云:“尼姏属类,倾动乱时”。释宝唱《比丘尼传》卷一《支妙音尼传》谓妙音为孝武帝及司马道子所敬奉,“权倾一时,威行内外”,甚至殷仲堪得为荆州刺史,也是桓玄借妙音之力促成。这是一方面的情况。
另一方面,道教进入宫省,也影响东晋政治。《真诰》卷二十《翼真检》第二:“简文皇帝久垂俗表之顾,与时贤多所俦结。”这里“时贤”所指,主要是道教名流许迈、许谧和杨羲等人。《晋书》卷三二《孝武文李太后传》谓简文帝为相王时,曾问许迈以继嗣之术,遂纳宫人李氏而生孝武帝及会稽王司马道子。《太平御览》卷六六六引《太平经》则谓简文帝曾使人祈请于道教徒濮阳,于是黄气堕室,遂有孝武。以后孝武帝与司马道子结交于道教首领孙泰,是有这种历史背景的。
佛教与道教同步发展,在士族门户之内往往也是如此。东晋奉道教诸士族,并不排佛,反之亦然。据《郗愔传》,郗愔、郗昙兄弟谄于道,而郗愔子部郗却以佞佛着称,为支遁信徒。《世说新语术解》谓郗愔信道精勤,因服符水患腹内恶,为他疗疾者却是沙门于法开。王羲之家族世事天师道,但据《莲社高贤传道敬法师传》,王羲之子王凝之为江州刺史时,其孙年十七,从慧远出家于庐山,称道敬法师。谢玄之孙谢灵运,自婴幼即长于道教环境之中,而谢灵运又笃信佛教,先后与高僧慧远、昙隆、道生等多有交往。《隋唐嘉话》卷下还说谢灵运被杀于广州,死前以美髯施诸南海祗洹寺为维摩诘须,寺僧深宝惜之。
后来司马家这个伏膺儒教的士族家族崛起,并未阻拦住天师道的发展,在民间它依然充满了生命力。到了西晋时期,天师道的传播更加广泛,受众人群也不在仅仅局限于愚昧无知的百姓中间了,它所倡导的思想观念逐步的渗透到了当时西晋的统治阶层中,瓦解着原本笃信儒教的那些士族。
西晋时期司马家的管理水平的确不高,社会风气槽糕透顶,发生祸乱是迟早的事情,公元291年司马家内部斗争达到了一个高度,史称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正是非常有名的八王之乱的核心人物,这个原本生长在伏膺儒教的士族家庭的王爷,偏偏对天师道有浓厚的兴趣,成为了天师道道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根据记载,司马伦被最初被封为琅邪王,统治着今天山东省的一些区域,这个地方当时天师道很盛行,算是一种主流的思想和文化。
司马伦的重要幕僚孙秀是当地人,他就是个天师道的信徒,这二人来往密切,交流甚多,后来正是在孙秀的鼓动下,司马伦发起了政变,
引发了几百年的分裂割据。
其实当时的司马家族管理的国家我们可以将它看成一个家族式企业,一个家族式企业能不能兴旺,往往取决于思想能不能统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即便取得不了天大的成就也一定差不到哪里去。
司马家这个取得了非凡战果的家族,在起步阶段他们家的人的确是齐心协力的,可统一天下后,分派出去的司马家的这些个王爷就各怀鬼胎了,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而且在完成了统一大业后,司马家认为已经成功了,他们的生活作风奢靡,荒诞,导致了整个晋王朝弥漫着不良风气,正是这种风气加快了当时天师道传播的速度,以至于影响到了司马伦这个皇族。
于是司马家内部就发生了分裂,我们不妨这样去理解一下,家族企业里总要有一个主的思想作为指导,总要有一个领导,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也总是有大家都认可的方法。原本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司马家内部选拔领导的机制是有的,也不会轻易发生问题,可是天师道这种新的思维影响到了司马伦,他的观念就发生转变了。
司马伦原本心里面应该就有小算盘,如今又找到了理论支撑,因此对于皇帝的位置他就有理由去发起冲击。他的举动引发了更多的司马家子孙的模仿,每个人都开始夺权,于是司马家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很快就分崩离析,破碎掉了。
平安思忖片刻,无奈道:“好吧,若是在下有朝一日真成为天一道掌教,也请贵方遵守承诺。”
这事不容异意,至少当前来说,不容拒绝。
“那第二件事呢?”
平安问道。
苏绰神色立正,“我死之后,高氏一定会大举进攻玉璧,介时,我希望小友能助守将一臂之力。”
要打仗了?自己怎么不知道,师兄也没跟自己提呀...
其实这事常兮也不知晓,玉璧一事纯属苏绰的预测,只不过他的预测往往会变成现实。
平安犹疑道:“这个...不是应该由掌门师兄来指派人手的吗?”
苏绰淡道:“你放心好了,常道长不会拒绝的,何况介时他另有要务在身,二代弟子中能抽身的只有小友一人,所以一切都拜托你了。”
平安从未接触过大规模的战争,听闻如此大事,不免心中打鼓,犹豫了一阵,硬着头皮咬牙道:“在下自当尽力而为!”
苏绰笑道:“尽力就好,尽力就好。”
挥挥衣袖,“无事了,小友可以回去准备了。”
这就完了?平安愣怔,还以为苏绰会跟他叙叙误会,拉拉家常,不想三言两语就结束了。也罢,既是合作,那就各有所需,越简单越好,于是起身告退。
苏绰笑着打招呼,他的声音很平稳,很有磁性,似乎病魔根本没有带来一丝的伤害,让人听起来很舒服,也很踏实。
掀开薄丝纱幔,平安走在案前,跟苏绰隔案对坐。
案上摆着一只香炉,炉里插着一支尾指粗的长香,香已烧了大半,最多还能坚持一个时辰就会焚为灰烬,案下还摆有一只铜盆,烧着通红的火炭。
时值正午,和光暖日,更有炭火在旁,可平安总感觉阁中有些阴晦,甚至可以说寒冷,或许是因为太过空旷的原因吧。
气氛并没有因此而凝固,苏绰微笑着说道:“几日不见,小友在北国过的还习惯么?”
平安看了看苏绰,漫不经心地回道:“山野小民,无所谓习惯不习惯,有片瓦遮顶,三尺容身,吃饱穿暖足以。”
说完,把视线投向火盆。
苏绰看他所有所思的模样,笑道:“小友喜欢这火盆?”
平安摇摇头,并不言语。
“那就是在想为什么会在这种天气生火了。”
苏绰轻道。
平安皱着眉头,神情中始终透有迷惑,回道:“我更不解的是为何这里生有火盆,还有寒凉入体。”
苏绰伸指点点自己的胸口,若无其事地说道:“很简单,因为我大限将至,常道长为了能让我走的舒坦些,所以为我施了些术法,此刻虽看起来与常人无异,但某些脏器已然冰结,这寒气正是发自我的体内。”
顿了顿,又指指火盆,笑道:“说起来术士果真神异,此刻我的思绪较之以常更加清明,只是手脚僵麻的厉害,所以借这炭火解冻。”
平安叹了一口声,说道:“师兄的寒气封脉,不是用炭火能解开的,何况...”
苏绰洒然一笑,接道:“何况只要寒气一解,我就会当即暴毙而亡,与其这样,还不如不烤火,至少在多活片刻,对吧?”
平安点点头,又沉默下来。
苏绰看了平安一眼,把火盆推过去,捉狭地笑道:“既然我这将死之人烤火已是无用,不如让与年轻人取暖吧。”
平安摇摇头,伸手止尊盆,淡道:“苏大人,有事请直说,能办的,在下绝无二话,力所不逮的,也请大人体谅。”
一个口头承诺就让他险些丧命,若是再胡乱应允,恐怕又会节外生枝。
苏绰应声苦笑道:“小友似乎还未从先前的误会中走出来,都是自己人,何必处处提防?”
自己人?天一道为宇文泰效力,自己又重归天一道,这么算下来,这顶自己人的帽子似乎的确摘不掉。
平安直截了当道:“还请苏大人明言。”
苏绰沉吟片刻,终于幽幽叹口气,说道:“烦小友前来,有两件事想托,先说第二件事吧,近日...”
不等说完,平安截口道:“且慢,先说第一件事吧。”
苏绰揶揄一笑,道:“也罢,先说后说都一样,第一件事,是要小友一个承诺。”
“什么承诺?”
平安问道。
苏绰说道:“若是日后小友掌管天一道,依然要为我大魏效力,当然,我大魏所承诺的,同样有效。”
平安有些迷茫了,问道:“等等,还请大人说清楚些,你们又是什么承诺?”
苏绰明显愣了一愣,随后明悟,解释道:“是这样的,当初贵派与我主宇文氏定下盟约,若能助我主一统天下,即下诏宣布,重立贵派为国教。”
平安拧眉,问道:“既然盟约已定,大人又何须问我,我可并非掌教”
苏绰笑道:“照目前来看,一统天下或许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二代弟子中小友是最为年轻的,前程也最为远大,所以掌教一职迟早会是你,只不过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大家先明后不争,也省的日后麻烦。”
值得一提的是,教派与朝廷合作并不罕见。
天师道的第三代传人张鲁在三国时统治过巴蜀地区,他的做法便是一种政教合一的操作手段。
东晋以来,江左社会中道教和佛教同步发展。接受道教、佛教信仰的人,遍及社会各阶层,上自皇室、士族,下至平民。这个时候,佛、道彼此包容,可以并行不悻,尚未形成像在南朝那样的宗教壁垒。
宫省上层的佛、道活动,很容易与政治发生关系。就佛教言,《司马道子传》载许营疏云:“僧尼乳母,竞进亲党”;闻人奭疏亦云:“尼姏属类,倾动乱时”。释宝唱《比丘尼传》卷一《支妙音尼传》谓妙音为孝武帝及司马道子所敬奉,“权倾一时,威行内外”,甚至殷仲堪得为荆州刺史,也是桓玄借妙音之力促成。这是一方面的情况。
另一方面,道教进入宫省,也影响东晋政治。《真诰》卷二十《翼真检》第二:“简文皇帝久垂俗表之顾,与时贤多所俦结。”这里“时贤”所指,主要是道教名流许迈、许谧和杨羲等人。《晋书》卷三二《孝武文李太后传》谓简文帝为相王时,曾问许迈以继嗣之术,遂纳宫人李氏而生孝武帝及会稽王司马道子。《太平御览》卷六六六引《太平经》则谓简文帝曾使人祈请于道教徒濮阳,于是黄气堕室,遂有孝武。以后孝武帝与司马道子结交于道教首领孙泰,是有这种历史背景的。
佛教与道教同步发展,在士族门户之内往往也是如此。东晋奉道教诸士族,并不排佛,反之亦然。据《郗愔传》,郗愔、郗昙兄弟谄于道,而郗愔子部郗却以佞佛着称,为支遁信徒。《世说新语术解》谓郗愔信道精勤,因服符水患腹内恶,为他疗疾者却是沙门于法开。王羲之家族世事天师道,但据《莲社高贤传道敬法师传》,王羲之子王凝之为江州刺史时,其孙年十七,从慧远出家于庐山,称道敬法师。谢玄之孙谢灵运,自婴幼即长于道教环境之中,而谢灵运又笃信佛教,先后与高僧慧远、昙隆、道生等多有交往。《隋唐嘉话》卷下还说谢灵运被杀于广州,死前以美髯施诸南海祗洹寺为维摩诘须,寺僧深宝惜之。
后来司马家这个伏膺儒教的士族家族崛起,并未阻拦住天师道的发展,在民间它依然充满了生命力。到了西晋时期,天师道的传播更加广泛,受众人群也不在仅仅局限于愚昧无知的百姓中间了,它所倡导的思想观念逐步的渗透到了当时西晋的统治阶层中,瓦解着原本笃信儒教的那些士族。
西晋时期司马家的管理水平的确不高,社会风气槽糕透顶,发生祸乱是迟早的事情,公元291年司马家内部斗争达到了一个高度,史称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正是非常有名的八王之乱的核心人物,这个原本生长在伏膺儒教的士族家庭的王爷,偏偏对天师道有浓厚的兴趣,成为了天师道道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根据记载,司马伦被最初被封为琅邪王,统治着今天山东省的一些区域,这个地方当时天师道很盛行,算是一种主流的思想和文化。
司马伦的重要幕僚孙秀是当地人,他就是个天师道的信徒,这二人来往密切,交流甚多,后来正是在孙秀的鼓动下,司马伦发起了政变,
引发了几百年的分裂割据。
其实当时的司马家族管理的国家我们可以将它看成一个家族式企业,一个家族式企业能不能兴旺,往往取决于思想能不能统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即便取得不了天大的成就也一定差不到哪里去。
司马家这个取得了非凡战果的家族,在起步阶段他们家的人的确是齐心协力的,可统一天下后,分派出去的司马家的这些个王爷就各怀鬼胎了,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而且在完成了统一大业后,司马家认为已经成功了,他们的生活作风奢靡,荒诞,导致了整个晋王朝弥漫着不良风气,正是这种风气加快了当时天师道传播的速度,以至于影响到了司马伦这个皇族。
于是司马家内部就发生了分裂,我们不妨这样去理解一下,家族企业里总要有一个主的思想作为指导,总要有一个领导,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也总是有大家都认可的方法。原本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司马家内部选拔领导的机制是有的,也不会轻易发生问题,可是天师道这种新的思维影响到了司马伦,他的观念就发生转变了。
司马伦原本心里面应该就有小算盘,如今又找到了理论支撑,因此对于皇帝的位置他就有理由去发起冲击。他的举动引发了更多的司马家子孙的模仿,每个人都开始夺权,于是司马家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很快就分崩离析,破碎掉了。
平安思忖片刻,无奈道:“好吧,若是在下有朝一日真成为天一道掌教,也请贵方遵守承诺。”
这事不容异意,至少当前来说,不容拒绝。
“那第二件事呢?”
平安问道。
苏绰神色立正,“我死之后,高氏一定会大举进攻玉璧,介时,我希望小友能助守将一臂之力。”
要打仗了?自己怎么不知道,师兄也没跟自己提呀...
其实这事常兮也不知晓,玉璧一事纯属苏绰的预测,只不过他的预测往往会变成现实。
平安犹疑道:“这个...不是应该由掌门师兄来指派人手的吗?”
苏绰淡道:“你放心好了,常道长不会拒绝的,何况介时他另有要务在身,二代弟子中能抽身的只有小友一人,所以一切都拜托你了。”
平安从未接触过大规模的战争,听闻如此大事,不免心中打鼓,犹豫了一阵,硬着头皮咬牙道:“在下自当尽力而为!”
苏绰笑道:“尽力就好,尽力就好。”
挥挥衣袖,“无事了,小友可以回去准备了。”
这就完了?平安愣怔,还以为苏绰会跟他叙叙误会,拉拉家常,不想三言两语就结束了。也罢,既是合作,那就各有所需,越简单越好,于是起身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