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姜宁放下了手上所有的事物,陪同着家人共进晚餐。
元鹰坐在主位之上,易月坐在元鹰的身旁,元鹰的右手边坐的是锦尚,锦衣依偎着锦尚,孙尚香却依偎在锦衣的身边,姜宁则是坐在母亲和孙尚香之间。
现在,姜宁已经知道为什么孙尚香会出现在后院之中了。当初回到幽州之后,姜宁让贾愿安排孙尚香的食宿问题,贾愿思来想去,总觉得把孙尚香一个女儿家安排到军营中颇为不妥,于是贾愿自作主张,悄悄找到锦衣,请求她让孙尚香住进内院。但是以贾愿的老谋深算,自然不会把孙坚强迫姜宁娶孙尚香之事告诉锦衣,只说孙尚香的孙坚的女儿,在战场上救了姜宁一命,此次前来幽州,是为了跟在华佗身边,以便得到更好的治疗。
谁料孙尚香这个女霸王和他大哥孙策的性子一样,喜欢直来直去,见到锦衣没超过一天,就把自己的心事全部告诉了锦衣,锦衣感动于孙尚香舍身为姜宁挡下毒箭,再加上锦衣心地善良又单纯,不但接受了孙尚香,还把孙尚香带到了易月那里,几日相处下来,易月对孙尚香也颇为喜欢,于是就有了姜宁进入后院时看到的那一幕。
原本一直对孙尚香之事难于启口的姜宁,见到母亲和妻子都已经知道了,也就不再隐瞒,当下把和孙尚香从相识到相知,以及孙尚香在沙县一战中,奋不顾身为自己挡下毒箭和后来为孙尚香输血的情况,一一详尽的说了出来。
说完之后,姜宁缓缓站起身来,向着父母、岳丈和妻子各自行了一礼,然后虎躯一震,正色道:“非是某用情不专,实在是孙太守相迫甚急,某又不能不顾及尚香的名节,因此心中十分为难啊”
坐在姜宁身边的孙尚香,脸上带着紧张,悄悄地看向了元鹰,她生怕元鹰会说出不同意的话来。元鹰为人清廉刚正是出了名的,穷其一生也只娶了母亲一个妻子,所以孙尚香十分担心元鹰的态度,有些忐忑的攥着衣角,心中小鹿直跳。
元鹰抬头看了孙尚香一眼,忽然笑了:“尚香对姜宁有救命之恩,于情于理,为父都没有拒绝这样好儿媳的理由啊。亲家,你说呢?”锦尚叹息着说道:“老夫也没有意见,只是恐怕要委屈孙姑娘了。”
元鹰笑道:“那这件事就这样定下来了。尚香,你就暂时住在后院之中,待你年满十六岁。就给你们完婚。不过,姜宁,齐人之福已经是极限,今后不许你再花心了,免得冷落了为父的两位好儿媳。”
“他敢!”锦衣和孙尚香同时薄嗔轻怒的说道。二女听到对方和自己说的话完全一致,忍不住相识一笑,各自递出一支素手。相互交缠着握在了一起。
看到二女结成了统一战线,元鹰笑哈哈的说道:“好,好,好。”
一顿饭,在轻松愉快且充满温馨的气氛中结束,当夜,姜宁回到了许久未曾踏入的卧房中。锦衣在半明半灭的烛火下,正在脱去外衣换上睡袍,看到姜宁进来,娇羞道:“夫君,快些安歇吧。。。”小别胜新婚,尤其是在可能的生离死别之后,那一抹的风流,又岂是缠绵悱恻,**所能道尽。。。
次日一早,姜宁精神焕发的来到大堂,见到麾下文武早已等候在堂中了。等到姜宁坐稳了身体之后,诸葛亮手捧一份绢册递了过来:“主公,这是贾愿先生、荀略先生、子敬先生和亮等数十人编订的新法,请主公过目。”
姜宁伸手接过绢册,认真的看了起来。绢册内的合众人之力新制定的律法,相当规整,而且覆盖面极广,几乎除了已经没法在改进的军中令九禁十八斩之外,其他各个方面都有涉及。结合幽并二州的具体情况,做出了因地制宜的相应政策。
其中比较突出的地方,分别体现在农事、商业和州内治安上。在农事方面,众人集思广益,推出了屯田制度,根据幽并二州内大量良田被荒废的情况,制定出招募流民、租借农具等一系列的合理政策;在商业方面,削弱了开国以来重农抑商的方针,鼓励商人来境内经商,并制订出比较低廉且合理的抽税制度,针对那些没有店铺的商人,诸葛亮等人还提出修建一条新的街道,专供来往商人买卖交易,并将建成的铺面低价租给信誉可靠的商贩;在治安方面,将以颇具法家意味的律法来约束人民,对盗窃抢劫杀人等重罪,制定了相当严格的法度,这将有效地遏制因长年和异族交战而形成的剽悍民风,让普通民众能够做到令行禁止,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看完了手上的绢册之后,姜宁陷入了沉思的状态。堂下众人谁也不敢打扰他,大堂陷入了沉静之中。
良久,姜宁缓缓睁开了双眼,开始对新编律法做着修改:“屯田制在加一条,百姓用自家耕具的,每年只需上缴三成粮食;租用官府耕具的,则上缴四成。商业方面,把租金定的再低一些,幽并地处偏远,又连年遭受异族入侵,不让那些商人们尝到甜头,他们是不会来的,等到大局逐渐稳定之后,再相应的提高租金。另外,还要加强一下对民间盐铁的控制,盐和铁这两样物资,必须要掌控在咱们自己的手中。”
随着姜宁的拍板,他麾下各个文臣谋士在接下来的数日内,暂时放下了手中的一切事物,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编订新律法的行列中来。新的律法之所以被称之为新,自然是针对旧有律法而言的。在幽并二州境内,不存在足以影响时局的世家望族,因此新的律法,废除了很多士族阶层所拥有的特权,以面向大众、服务民生为宗旨,以维护姜宁的统治权、大力发展幽并生产力为中心,经过三次修改之后,最终敲定了下来。
新的律法被统称为幽并都督令,囊括了农商军政等各个领域。每个领域的律法,又有各自的别称。如,军中的律法,就叫做军中令,含九禁令十八斩;农事上的律法,叫做屯田令,含具体条款二十四条;限制民间盐和金属的律法,叫做盐铁令,含十八条详尽的规定……整个都督令,共有各类条款一百三十六条,比之原来数以千计的律法,精简了许多,并且十分有针对性,让普通民众便于理解、接受,在经过大力的宣传,假以时日,幽并二州内将不会再有法盲的存在。
新的律法推行出去之后,赢得了民众的一片赞誉之声。对于普通的民众而言,他们最在乎的就是自己的生活能不能安稳,自己的钱袋是否充足。现在姜宁制定出的都督令。让他们感到心中无比的踏实,每个人都陷入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中。姜宁在幽并二州内的声望,再次拔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都督令正式施行之后,姜宁上表元协,把改制之事详细的写进了奏折中。元协很快对姜宁做出了回复,让姜宁放手施为,并把蓟郡改名为燕京,升级为备用都城。
元协之所以会把蓟郡改名为燕京,也是受到了姜宁的影响。在此之前,姜宁曾数次在元协的面前提起过,蓟郡地处燕赵中心,久后必定会成为经久不衰的大城市。至于姜宁为何会如此笃定的这样认为,那就得归结到姜宁是穿越者的缘由上了。燕京,在后世那可是历经数个朝代的都城,是繁荣昌盛的国际化大都市,可谓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各种便利的条件。
为了促使都督令的推行,姜宁还在幽并大都督府中,专门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名为监察处,专职负责新律法的推行和监督,维护新律法的威严。并把初步训练成型的潜龙部队,并入监察处,或明或暗的散布在燕京城中及四周,随时探听境内的各种动向。贾愿以司马之职,暂时代领监察处首席长官的位置,李儒作为副手,一边协助贾愿处理各种事物,一边进一步训练潜龙成员。
同时,姜宁还责令鲁肃对燕京进行扩建,让燕京的城防和规模,达到备用都城的规格。并在扩建后的城中,选择一条新的街道,专供城中百姓和往来商贩进行买卖。期间,姜宁亲自在燕京城内的东南,选择了一个风景宜人的地方,作为即将开办的学院地址。在整个的建设过程中,王冶子被调令过来,协助鲁肃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具体的建设。姜宁还把后世一些带有特色的建筑,画成图纸交到他们的手上,力求把燕京,打造成一个兼防御与宜居、雄壮与优美于一体的大都市。
随着燕京的扩建,开办学府的事情也已是刻不容缓。即将建成的学府,将以城市的名字命名,正式定名为燕京大学。
在新的校址落成之前,所有的师生们临时在燕京原有的蓟郡州牧府内,进行授课与学习。燕京大学落成之后,全体师生在搬入新址。届时,燕京大学将是全国规模最大、教材最全面的高等学府。
经过初步的划分,燕京大学暂时划分为八个专程科目,分别是儒学、医学、匠学、商科、兵科、农科、法理和杂学。其中,锦尚当仁不让的担任起了院长的职务,并且兼任儒学讲师。不过,经过锦尚和姜宁的商议之后,燕京大学所教授的儒学,更多地把重心转移到了做学问的方面上来,引导学生们通过儒学来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后世的哲学有些类似。
其他几门课程,姜宁也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华佗自然是担任医学的首席讲师;王冶子担任匠学的首席讲师;商科的讲师,暂时由易老丈兼任;因伤残而退居二线的徐荣,则是担任起了兵科的首席讲师;农科因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元鹰就主动担任起了首席讲师,在幽州担任州牧多年,元鹰对农务方面还是很在行的,而且熟悉幽州的气候变化,因此显得游刃有余;法理学则是由诸葛亮和贾愿暂时兼任,等找到合适的替代者之后,再补充上去;最后一门杂学,由姜宁亲自担任首席讲师,因为姜宁有着各种各样来自后世的知识,讲解杂学,倒也是毫不费力。
除了以上几名首席讲师之外,姜宁还花重金,聘请了幽并二州内。有名望的人来担当各门功课的讲师,根据这些名士的专长,把他们安排的合适的位置上去,真正做到了术业有专攻。
随着燕京大学的正式开办,大批寒门士子蜂拥而来,分别聚拢到各位讲师门下,以期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对于这些穷困的寒门士子而言,能够不用交学费,就能到当世名士的指点,他们的心中很是感激,因此学习的也很刻苦。另外还有大量的普通百姓,把自家的孩子送入学院学习,一来学院提供食宿,可以减轻家中的负担;二来也期盼自家的孩子能够学到一技之长,将来也好有个出路。
短短半个月之内,前来燕京大学报名学习的生员,就达到了近千人之多。当然,这些前来报名的人,还要经过考核和审查之后。才能正式进入学院学习。姜宁这样做,也是为了防止一些不学无术之人,借着学习的名义,来学院混吃混喝;同时也尽最大可能的。把混杂在报名生员中的奸细排除出来,杜绝被敌人从内部渗透的可能性。最后,经过层层考核和审查,第一批正式学员的名单确定了下来。一共有七百八十三人。
除了生员之外,还有一些颇具名望之士,向锦尚递交了申请。请求进入学院做讲师。把这些名士吸引过来的,自然就是东观内的藏书临本了。其中有三个人的到来,大大出乎了姜宁的意料,让姜宁认识到,自己还是低估了东观藏书的诱惑力。
第一位就是诸葛亮的老师之一,水镜先生司马徽。对于司马徽的到来,姜宁是倒履相迎,敬如上宾。通过交谈,姜宁得知司马徽之所以前来,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自然就是那些东观藏书的临本了,另一个原因,就是司马徽放心不下诸葛亮,怕诸葛亮半途离开鹿门山学院,而荒废了自身的功课,对于诸葛亮这么一个天资出众的好苗子,司马徽是很喜欢的,于是也就追了过来,有心帮助诸葛亮完成学业。
第二位是在历史上建立九品中正制的陈群陈长文。他前来的目的,自然也是为了东观藏书的临本。对于陈群,姜宁接待他的规格,不亚于司马徽。姜宁知道,陈群可是在史书中被忽略掉的大才之一。在历史上,史学家对陈群只是轻描淡写的提了一句九品中正制,但是姜宁清楚,陈群的才能绝不仅限于此
至于第三位,简直让姜宁如获至宝,他就是马钧。马钧前来的目的倒是很简单,他久闻王冶子技艺精湛,并且创造出了浑铁这样质地坚硬且极具韧性的金属,心中对王冶子仰慕已久,此次前来,就是要拜在王冶子门下学艺的。姜宁对马钧的重视,是有理由的。在历史上,马钧是出了名的能工巧匠,曾研制出翻水车、织布机等多种跨时代的发明,并且还对诸葛亮首发的诸葛连弩进行了改造,让他的威力更加强大。
随着司马徽三人的到来,燕京大学的名声无形中被提升了一大截,同时也解决了目前首席讲师配备不足的问题。司马徽到来之后,和元鹰共同担任农科的首席讲师,从而大大缓解了元鹰的压力;同时,诸葛亮和贾愿也被解放了出来,改由陈群担任法理学的首席讲师,让能创立出九品中正制的陈群讲解法理,姜宁也放心的很;马钧则是被安排到了王冶子的门下,一边跟随王冶子学习技艺,一边担任讲师,教授学员们一些器械方面的知识。
当燕京大学的一切事物都步入正轨之后,顾雍愁眉苦脸的把一张预算清单递到了姜宁的面前。身为幽州牧长史,顾雍要负责幽州境内一切的财物开支,原本扩充军备、招募新兵就已经让顾雍犯愁了,现在又加上燕京大学近千名师生的用度,让顾雍直接就陷入了崩溃,他去哪找这么多的钱财啊?无奈之下,顾雍只好把目前财政上的窘境,诉苦到了姜宁的面前。
“主公,目前幽州已经出现财政赤字了,在这样下去,恐怕连三个月都支撑不到了。”顾雍苦闷的说道。
姜宁也是苦恼的挠了挠头,无奈的说道:“元叹,实在不行的话,你和崔守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先从并州调一批钱粮物资过来,先度过眼前的难关再说。”按照姜宁的设想,以崔守之能,到并州上任之后,必定会把并州搭理的井井有条,从并州调运钱粮,应该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
顾雍皱着眉头说道:“主公,从并州调运钱粮。也并非长久之计。目前,我军仅仅是扩军和燕京大学两项开支,就已经是捉襟见肘了,等到鲁子敬那边动工扩建燕京之后,所需更是巨大,届时,又上哪里去找那许多钱财?”
听着顾雍担忧的话语,姜宁这才真切意识到,做个大当家的不容易。各个方面都要面面俱到,幸亏麾下的一干能吏们尽心辅助,这才能让姜宁的幽并集团稳如泰山。
“那依元叹之见。该当如何?”姜宁转头问向顾雍。
顾雍沉吟了一下,有些迟疑的说道:“主公,在幽并境内,目前只有太始商会一家大型的商行。虽然在易老丈的经营下,为我军聚拢了大量的财富,但远远不足以独力支撑起我军的全部开销。依我之见。主公应该在太始商会未曾涉及到的空白领域内,引入另一些商会进入幽并,以弥补太始商会遗漏下的不足,既能进一步促进幽并的经济发展,又能为我军带来更多的财富。”
姜宁惊诧的看着顾雍,心中升起招商引资这四个大字。顾雍所说的这番话,理解成后世的白话文,就是用本地特有的资源和物产,引进外来资本的投入,从而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这,不就是活脱脱的招商引资吗?难怪在历史上,顾雍能够坐上吴国丞相的位置,执掌吴国长达十九年之久,其眼光和见解,当真是有独到之处,丝毫不愧于后世对他密重之才的评价。
震惊之后,姜宁满怀希冀的看向顾雍,说道:“元叹大才,世所罕见。说下去,把你心中所有的想法都说出来。”
对于目前财政紧缺的状况,顾雍早已忧心好久了,并反复思索了针对这种状况的应对之策,今日既然姜宁问了起来,顾雍索性也就一吐为快了:“主公,目前有实力有能力为我军带来财富、且距离幽并最近的大型商会,只有冀州邺城的上官家。当代家主上官逸性情洒脱,身上没有世俗商贾的那股铜臭味道,是主公应尽力争取的对象。上官家以盐业为主,其他如茶叶、丝绸、银庄等行业均有涉猎,和易老丈的太始商会并无直接利益冲突。”
抬头看了姜宁一眼,见到姜宁正在认真听取自己的意见,顾雍继续说道:“现在袁丁因纠合其他诸侯伏击主公之事,名望跌倒了最低谷,而且冀州现在还并没有完全落入袁丁的手中,上官家此刻必定是举棋不定,不知道该不该把宝压到袁丁的身上,这就留给了主公时间,主公应尽快联络上官家,让上官家迁居到燕京,让他们看到燕京潜在的巨大商机,之后主公在给予上官家一定的福利政策,减免一些赋税,相信以上官逸的精明,八成会同意主公的邀请,投效到主公麾下。”
袁丁在讨董之战时,暗地里派出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趁着冀州牧韩馥离开冀州的空隙,袭取了冀州大部分地区。本来在讨董之战结束之后,袁丁要一举拿下冀州全境是水到渠成的事,可是因为在沙县伏击姜宁,使袁丁遭到了好些有见识文人的口诛笔伐,其声望跌倒了冰点,导致冀州境内民众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不再像之前那么不遗余力的支持袁丁了。这就直接导致了袁丁现在的困境,一方面急于向外扩张,增强自己的实力,用实力来压倒那些如潮的批评;但是另一方面,却迟迟未能全据整个冀州,使得他向外扩张的脚步一拖再拖。
正因为袁丁有着相外忧内患,所以,袁丁必定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拉拢上官家的。说到底,上官家只是商贾之家,这个世界商人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相比于上官家,袁豆不如去拉拢那些可以左右冀州大局的名门望族呢。袁丁是四世三公的大家族出身,他可不会像姜宁这么缺钱,即使上官家再怎么有钱,那也不是袁丁第一批需要去拉拢的目标。
元鹰坐在主位之上,易月坐在元鹰的身旁,元鹰的右手边坐的是锦尚,锦衣依偎着锦尚,孙尚香却依偎在锦衣的身边,姜宁则是坐在母亲和孙尚香之间。
现在,姜宁已经知道为什么孙尚香会出现在后院之中了。当初回到幽州之后,姜宁让贾愿安排孙尚香的食宿问题,贾愿思来想去,总觉得把孙尚香一个女儿家安排到军营中颇为不妥,于是贾愿自作主张,悄悄找到锦衣,请求她让孙尚香住进内院。但是以贾愿的老谋深算,自然不会把孙坚强迫姜宁娶孙尚香之事告诉锦衣,只说孙尚香的孙坚的女儿,在战场上救了姜宁一命,此次前来幽州,是为了跟在华佗身边,以便得到更好的治疗。
谁料孙尚香这个女霸王和他大哥孙策的性子一样,喜欢直来直去,见到锦衣没超过一天,就把自己的心事全部告诉了锦衣,锦衣感动于孙尚香舍身为姜宁挡下毒箭,再加上锦衣心地善良又单纯,不但接受了孙尚香,还把孙尚香带到了易月那里,几日相处下来,易月对孙尚香也颇为喜欢,于是就有了姜宁进入后院时看到的那一幕。
原本一直对孙尚香之事难于启口的姜宁,见到母亲和妻子都已经知道了,也就不再隐瞒,当下把和孙尚香从相识到相知,以及孙尚香在沙县一战中,奋不顾身为自己挡下毒箭和后来为孙尚香输血的情况,一一详尽的说了出来。
说完之后,姜宁缓缓站起身来,向着父母、岳丈和妻子各自行了一礼,然后虎躯一震,正色道:“非是某用情不专,实在是孙太守相迫甚急,某又不能不顾及尚香的名节,因此心中十分为难啊”
坐在姜宁身边的孙尚香,脸上带着紧张,悄悄地看向了元鹰,她生怕元鹰会说出不同意的话来。元鹰为人清廉刚正是出了名的,穷其一生也只娶了母亲一个妻子,所以孙尚香十分担心元鹰的态度,有些忐忑的攥着衣角,心中小鹿直跳。
元鹰抬头看了孙尚香一眼,忽然笑了:“尚香对姜宁有救命之恩,于情于理,为父都没有拒绝这样好儿媳的理由啊。亲家,你说呢?”锦尚叹息着说道:“老夫也没有意见,只是恐怕要委屈孙姑娘了。”
元鹰笑道:“那这件事就这样定下来了。尚香,你就暂时住在后院之中,待你年满十六岁。就给你们完婚。不过,姜宁,齐人之福已经是极限,今后不许你再花心了,免得冷落了为父的两位好儿媳。”
“他敢!”锦衣和孙尚香同时薄嗔轻怒的说道。二女听到对方和自己说的话完全一致,忍不住相识一笑,各自递出一支素手。相互交缠着握在了一起。
看到二女结成了统一战线,元鹰笑哈哈的说道:“好,好,好。”
一顿饭,在轻松愉快且充满温馨的气氛中结束,当夜,姜宁回到了许久未曾踏入的卧房中。锦衣在半明半灭的烛火下,正在脱去外衣换上睡袍,看到姜宁进来,娇羞道:“夫君,快些安歇吧。。。”小别胜新婚,尤其是在可能的生离死别之后,那一抹的风流,又岂是缠绵悱恻,**所能道尽。。。
次日一早,姜宁精神焕发的来到大堂,见到麾下文武早已等候在堂中了。等到姜宁坐稳了身体之后,诸葛亮手捧一份绢册递了过来:“主公,这是贾愿先生、荀略先生、子敬先生和亮等数十人编订的新法,请主公过目。”
姜宁伸手接过绢册,认真的看了起来。绢册内的合众人之力新制定的律法,相当规整,而且覆盖面极广,几乎除了已经没法在改进的军中令九禁十八斩之外,其他各个方面都有涉及。结合幽并二州的具体情况,做出了因地制宜的相应政策。
其中比较突出的地方,分别体现在农事、商业和州内治安上。在农事方面,众人集思广益,推出了屯田制度,根据幽并二州内大量良田被荒废的情况,制定出招募流民、租借农具等一系列的合理政策;在商业方面,削弱了开国以来重农抑商的方针,鼓励商人来境内经商,并制订出比较低廉且合理的抽税制度,针对那些没有店铺的商人,诸葛亮等人还提出修建一条新的街道,专供来往商人买卖交易,并将建成的铺面低价租给信誉可靠的商贩;在治安方面,将以颇具法家意味的律法来约束人民,对盗窃抢劫杀人等重罪,制定了相当严格的法度,这将有效地遏制因长年和异族交战而形成的剽悍民风,让普通民众能够做到令行禁止,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看完了手上的绢册之后,姜宁陷入了沉思的状态。堂下众人谁也不敢打扰他,大堂陷入了沉静之中。
良久,姜宁缓缓睁开了双眼,开始对新编律法做着修改:“屯田制在加一条,百姓用自家耕具的,每年只需上缴三成粮食;租用官府耕具的,则上缴四成。商业方面,把租金定的再低一些,幽并地处偏远,又连年遭受异族入侵,不让那些商人们尝到甜头,他们是不会来的,等到大局逐渐稳定之后,再相应的提高租金。另外,还要加强一下对民间盐铁的控制,盐和铁这两样物资,必须要掌控在咱们自己的手中。”
随着姜宁的拍板,他麾下各个文臣谋士在接下来的数日内,暂时放下了手中的一切事物,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编订新律法的行列中来。新的律法之所以被称之为新,自然是针对旧有律法而言的。在幽并二州境内,不存在足以影响时局的世家望族,因此新的律法,废除了很多士族阶层所拥有的特权,以面向大众、服务民生为宗旨,以维护姜宁的统治权、大力发展幽并生产力为中心,经过三次修改之后,最终敲定了下来。
新的律法被统称为幽并都督令,囊括了农商军政等各个领域。每个领域的律法,又有各自的别称。如,军中的律法,就叫做军中令,含九禁令十八斩;农事上的律法,叫做屯田令,含具体条款二十四条;限制民间盐和金属的律法,叫做盐铁令,含十八条详尽的规定……整个都督令,共有各类条款一百三十六条,比之原来数以千计的律法,精简了许多,并且十分有针对性,让普通民众便于理解、接受,在经过大力的宣传,假以时日,幽并二州内将不会再有法盲的存在。
新的律法推行出去之后,赢得了民众的一片赞誉之声。对于普通的民众而言,他们最在乎的就是自己的生活能不能安稳,自己的钱袋是否充足。现在姜宁制定出的都督令。让他们感到心中无比的踏实,每个人都陷入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中。姜宁在幽并二州内的声望,再次拔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都督令正式施行之后,姜宁上表元协,把改制之事详细的写进了奏折中。元协很快对姜宁做出了回复,让姜宁放手施为,并把蓟郡改名为燕京,升级为备用都城。
元协之所以会把蓟郡改名为燕京,也是受到了姜宁的影响。在此之前,姜宁曾数次在元协的面前提起过,蓟郡地处燕赵中心,久后必定会成为经久不衰的大城市。至于姜宁为何会如此笃定的这样认为,那就得归结到姜宁是穿越者的缘由上了。燕京,在后世那可是历经数个朝代的都城,是繁荣昌盛的国际化大都市,可谓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各种便利的条件。
为了促使都督令的推行,姜宁还在幽并大都督府中,专门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名为监察处,专职负责新律法的推行和监督,维护新律法的威严。并把初步训练成型的潜龙部队,并入监察处,或明或暗的散布在燕京城中及四周,随时探听境内的各种动向。贾愿以司马之职,暂时代领监察处首席长官的位置,李儒作为副手,一边协助贾愿处理各种事物,一边进一步训练潜龙成员。
同时,姜宁还责令鲁肃对燕京进行扩建,让燕京的城防和规模,达到备用都城的规格。并在扩建后的城中,选择一条新的街道,专供城中百姓和往来商贩进行买卖。期间,姜宁亲自在燕京城内的东南,选择了一个风景宜人的地方,作为即将开办的学院地址。在整个的建设过程中,王冶子被调令过来,协助鲁肃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具体的建设。姜宁还把后世一些带有特色的建筑,画成图纸交到他们的手上,力求把燕京,打造成一个兼防御与宜居、雄壮与优美于一体的大都市。
随着燕京的扩建,开办学府的事情也已是刻不容缓。即将建成的学府,将以城市的名字命名,正式定名为燕京大学。
在新的校址落成之前,所有的师生们临时在燕京原有的蓟郡州牧府内,进行授课与学习。燕京大学落成之后,全体师生在搬入新址。届时,燕京大学将是全国规模最大、教材最全面的高等学府。
经过初步的划分,燕京大学暂时划分为八个专程科目,分别是儒学、医学、匠学、商科、兵科、农科、法理和杂学。其中,锦尚当仁不让的担任起了院长的职务,并且兼任儒学讲师。不过,经过锦尚和姜宁的商议之后,燕京大学所教授的儒学,更多地把重心转移到了做学问的方面上来,引导学生们通过儒学来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后世的哲学有些类似。
其他几门课程,姜宁也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华佗自然是担任医学的首席讲师;王冶子担任匠学的首席讲师;商科的讲师,暂时由易老丈兼任;因伤残而退居二线的徐荣,则是担任起了兵科的首席讲师;农科因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元鹰就主动担任起了首席讲师,在幽州担任州牧多年,元鹰对农务方面还是很在行的,而且熟悉幽州的气候变化,因此显得游刃有余;法理学则是由诸葛亮和贾愿暂时兼任,等找到合适的替代者之后,再补充上去;最后一门杂学,由姜宁亲自担任首席讲师,因为姜宁有着各种各样来自后世的知识,讲解杂学,倒也是毫不费力。
除了以上几名首席讲师之外,姜宁还花重金,聘请了幽并二州内。有名望的人来担当各门功课的讲师,根据这些名士的专长,把他们安排的合适的位置上去,真正做到了术业有专攻。
随着燕京大学的正式开办,大批寒门士子蜂拥而来,分别聚拢到各位讲师门下,以期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对于这些穷困的寒门士子而言,能够不用交学费,就能到当世名士的指点,他们的心中很是感激,因此学习的也很刻苦。另外还有大量的普通百姓,把自家的孩子送入学院学习,一来学院提供食宿,可以减轻家中的负担;二来也期盼自家的孩子能够学到一技之长,将来也好有个出路。
短短半个月之内,前来燕京大学报名学习的生员,就达到了近千人之多。当然,这些前来报名的人,还要经过考核和审查之后。才能正式进入学院学习。姜宁这样做,也是为了防止一些不学无术之人,借着学习的名义,来学院混吃混喝;同时也尽最大可能的。把混杂在报名生员中的奸细排除出来,杜绝被敌人从内部渗透的可能性。最后,经过层层考核和审查,第一批正式学员的名单确定了下来。一共有七百八十三人。
除了生员之外,还有一些颇具名望之士,向锦尚递交了申请。请求进入学院做讲师。把这些名士吸引过来的,自然就是东观内的藏书临本了。其中有三个人的到来,大大出乎了姜宁的意料,让姜宁认识到,自己还是低估了东观藏书的诱惑力。
第一位就是诸葛亮的老师之一,水镜先生司马徽。对于司马徽的到来,姜宁是倒履相迎,敬如上宾。通过交谈,姜宁得知司马徽之所以前来,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自然就是那些东观藏书的临本了,另一个原因,就是司马徽放心不下诸葛亮,怕诸葛亮半途离开鹿门山学院,而荒废了自身的功课,对于诸葛亮这么一个天资出众的好苗子,司马徽是很喜欢的,于是也就追了过来,有心帮助诸葛亮完成学业。
第二位是在历史上建立九品中正制的陈群陈长文。他前来的目的,自然也是为了东观藏书的临本。对于陈群,姜宁接待他的规格,不亚于司马徽。姜宁知道,陈群可是在史书中被忽略掉的大才之一。在历史上,史学家对陈群只是轻描淡写的提了一句九品中正制,但是姜宁清楚,陈群的才能绝不仅限于此
至于第三位,简直让姜宁如获至宝,他就是马钧。马钧前来的目的倒是很简单,他久闻王冶子技艺精湛,并且创造出了浑铁这样质地坚硬且极具韧性的金属,心中对王冶子仰慕已久,此次前来,就是要拜在王冶子门下学艺的。姜宁对马钧的重视,是有理由的。在历史上,马钧是出了名的能工巧匠,曾研制出翻水车、织布机等多种跨时代的发明,并且还对诸葛亮首发的诸葛连弩进行了改造,让他的威力更加强大。
随着司马徽三人的到来,燕京大学的名声无形中被提升了一大截,同时也解决了目前首席讲师配备不足的问题。司马徽到来之后,和元鹰共同担任农科的首席讲师,从而大大缓解了元鹰的压力;同时,诸葛亮和贾愿也被解放了出来,改由陈群担任法理学的首席讲师,让能创立出九品中正制的陈群讲解法理,姜宁也放心的很;马钧则是被安排到了王冶子的门下,一边跟随王冶子学习技艺,一边担任讲师,教授学员们一些器械方面的知识。
当燕京大学的一切事物都步入正轨之后,顾雍愁眉苦脸的把一张预算清单递到了姜宁的面前。身为幽州牧长史,顾雍要负责幽州境内一切的财物开支,原本扩充军备、招募新兵就已经让顾雍犯愁了,现在又加上燕京大学近千名师生的用度,让顾雍直接就陷入了崩溃,他去哪找这么多的钱财啊?无奈之下,顾雍只好把目前财政上的窘境,诉苦到了姜宁的面前。
“主公,目前幽州已经出现财政赤字了,在这样下去,恐怕连三个月都支撑不到了。”顾雍苦闷的说道。
姜宁也是苦恼的挠了挠头,无奈的说道:“元叹,实在不行的话,你和崔守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先从并州调一批钱粮物资过来,先度过眼前的难关再说。”按照姜宁的设想,以崔守之能,到并州上任之后,必定会把并州搭理的井井有条,从并州调运钱粮,应该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
顾雍皱着眉头说道:“主公,从并州调运钱粮。也并非长久之计。目前,我军仅仅是扩军和燕京大学两项开支,就已经是捉襟见肘了,等到鲁子敬那边动工扩建燕京之后,所需更是巨大,届时,又上哪里去找那许多钱财?”
听着顾雍担忧的话语,姜宁这才真切意识到,做个大当家的不容易。各个方面都要面面俱到,幸亏麾下的一干能吏们尽心辅助,这才能让姜宁的幽并集团稳如泰山。
“那依元叹之见。该当如何?”姜宁转头问向顾雍。
顾雍沉吟了一下,有些迟疑的说道:“主公,在幽并境内,目前只有太始商会一家大型的商行。虽然在易老丈的经营下,为我军聚拢了大量的财富,但远远不足以独力支撑起我军的全部开销。依我之见。主公应该在太始商会未曾涉及到的空白领域内,引入另一些商会进入幽并,以弥补太始商会遗漏下的不足,既能进一步促进幽并的经济发展,又能为我军带来更多的财富。”
姜宁惊诧的看着顾雍,心中升起招商引资这四个大字。顾雍所说的这番话,理解成后世的白话文,就是用本地特有的资源和物产,引进外来资本的投入,从而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这,不就是活脱脱的招商引资吗?难怪在历史上,顾雍能够坐上吴国丞相的位置,执掌吴国长达十九年之久,其眼光和见解,当真是有独到之处,丝毫不愧于后世对他密重之才的评价。
震惊之后,姜宁满怀希冀的看向顾雍,说道:“元叹大才,世所罕见。说下去,把你心中所有的想法都说出来。”
对于目前财政紧缺的状况,顾雍早已忧心好久了,并反复思索了针对这种状况的应对之策,今日既然姜宁问了起来,顾雍索性也就一吐为快了:“主公,目前有实力有能力为我军带来财富、且距离幽并最近的大型商会,只有冀州邺城的上官家。当代家主上官逸性情洒脱,身上没有世俗商贾的那股铜臭味道,是主公应尽力争取的对象。上官家以盐业为主,其他如茶叶、丝绸、银庄等行业均有涉猎,和易老丈的太始商会并无直接利益冲突。”
抬头看了姜宁一眼,见到姜宁正在认真听取自己的意见,顾雍继续说道:“现在袁丁因纠合其他诸侯伏击主公之事,名望跌倒了最低谷,而且冀州现在还并没有完全落入袁丁的手中,上官家此刻必定是举棋不定,不知道该不该把宝压到袁丁的身上,这就留给了主公时间,主公应尽快联络上官家,让上官家迁居到燕京,让他们看到燕京潜在的巨大商机,之后主公在给予上官家一定的福利政策,减免一些赋税,相信以上官逸的精明,八成会同意主公的邀请,投效到主公麾下。”
袁丁在讨董之战时,暗地里派出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趁着冀州牧韩馥离开冀州的空隙,袭取了冀州大部分地区。本来在讨董之战结束之后,袁丁要一举拿下冀州全境是水到渠成的事,可是因为在沙县伏击姜宁,使袁丁遭到了好些有见识文人的口诛笔伐,其声望跌倒了冰点,导致冀州境内民众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不再像之前那么不遗余力的支持袁丁了。这就直接导致了袁丁现在的困境,一方面急于向外扩张,增强自己的实力,用实力来压倒那些如潮的批评;但是另一方面,却迟迟未能全据整个冀州,使得他向外扩张的脚步一拖再拖。
正因为袁丁有着相外忧内患,所以,袁丁必定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拉拢上官家的。说到底,上官家只是商贾之家,这个世界商人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相比于上官家,袁豆不如去拉拢那些可以左右冀州大局的名门望族呢。袁丁是四世三公的大家族出身,他可不会像姜宁这么缺钱,即使上官家再怎么有钱,那也不是袁丁第一批需要去拉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