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盗比例30%,防盗时间三天~~

    而沦为邪道后,宁云泽心中恨意难消,在向暗害他的仇人萧昇复仇时却被他一招打败,武功被废,最后死无葬身之地,客死他乡,甚至死后不曾有人为他叹息。

    而与宁云泽悲惨凄凉的结局不同,萧昇反倒成了正道魁首,最后一举荡灭邪教诸人,一统天下,最后与他那三宫六院的莺莺燕燕、红颜知己一起畅游人间,好不快活。

    说实话,看完剧情中萧昇的经历,玄渊还是有些心情诡异的,因为他不得不承认,这个萧昇在某种程度上,与他自己的经历,是有一点相似的。当然,萧昇的实力、计谋甚至成就都远不如玄渊便是了。

    此时剧情进入到萧昇已经被江湖宿老看中,即将拜入宁云泽所在的宗门东华派了,而此时宁云泽正在闭关,以求能寻求契机突破到先天境界。

    正因为他闭关修炼,并不在门派中,才会让小师妹白乐光与萧昇朝夕相处,情愫暗生,最后移情别恋萧昇。

    也正是因为他不在,才会给萧昇大放异彩的机会,让师父满意欣赏,师弟师妹们敬佩赞叹。

    “呵呵,这可真是个……好故事啊。”玄渊笑了笑,神情深沉,墨黑眼瞳中蕴着深沉的眸光,似是讥诮,似是漠然。

    笑过后,玄渊负手立在山崖之上,狂乱急舞的山风将他身上宽大的袍袖吹拂而起,在风中猎猎作响,潇洒飘逸:“那么,宁云泽留下的任务又是什么呢?”

    0617连忙查看,然后语气惊异的惊声道:“宁云泽他、他留下的心愿是,是杀掉萧昇,一统邪道,覆灭东华派,甚至覆灭整个正道。”

    玄渊先是一怔,然后突的仰头大笑起来:“哈哈哈,好,好心愿。”笑声渐止,玄渊唇畔依旧存留着一抹欢愉的笑容,“幸好他没留下什么重获师妹芳心、师尊看重成为正道英杰的任务,否则我可是不接的。”

    高远苍穹之下,缥缈山崖之上,旷达的朗笑声带着些许快意,凌厉异常,傲慢睥睨,玄渊抬手拂过被狂风吹乱的长发,神情漠然桀骜,冷然不羁:“这个宁云泽,还有点意思。”

    玄渊勾唇笑着,神色间不掩对宁云泽的欣赏:“他的心愿有点意思,和我的想法挺像,没那么庸俗。”

    没有留下什么后悔沦入邪道、想要重归正道的心愿,更没有试图挽回逝去的未婚妻的爱、师父的看重,更不曾试图重归往日的荣耀。

    他所憎恨的不过是没能报仇,所以他要求杀掉萧昇为自己报仇。他不怀念当年虚假的柔情,也不打算重归正道,当年对门派的热爱和在意,都化作憎恶和不屑,所以他要灭掉东华派,甚至覆灭整个正道。

    很好的愿望,相比于萧昇的坚毅执着,反倒是宁云泽的一身傲骨、桀骜不训更合玄渊的眼。既然已经错过,又何需留恋已经逝去的过往,既然已经背叛,就不必再有挂怀、再有留恋。

    如果宁云泽留下的愿望真的是希望自己依旧是东华派高高在上的大师兄,那么玄渊不会接这个任务。按照玄渊的心性,什么任务,完不完成不过在他一念之间。

    “宿主,对待任务我们要认真负责,不能任性的根据自己的心意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的!”对于玄渊的态度,0617真的是气得不行,在他识海里滚来滚去的叫嚣着。

    还是熟悉的聒噪,玄渊轻轻吐出一口气,颇为无奈的按了按眉心:“闭嘴,再吵,丢了你。”

    0617:……宿主又欺负它qaq

    从得到一大六派为首,而邪道白骨宗、合欢派、阴诡派、尸傀门四门为首,原本宁云泽遁入邪道后,便是加入了白骨宗。

    从双方门派的数量对比便知,在这方世界,正道占据优势。宁云泽留下的任务中,杀了萧昇这件事无足轻重、不值一提,反倒是一统邪道、覆灭正道有些意思,也有些难度。

    原本故事中,宁云泽是闭关半年才突破到先天期出关,以他二十三岁的年龄成为先天大师,已经是震古烁今,冠绝整个东华派、整个正道。

    而在宁云泽出关时,白乐光已经与萧昇打得火热,不过此时玄渊提前了大半时间出关,此时萧昇不过是今日刚刚被人带到东华派,还未真正拜师。

    但今年会试后,陛下却下了旨,将殿试的时间往后推了半个月。这在大魏朝是极为少见的,这突如其来的旨意让朝堂间人心惶惶,局势颇为有些不稳。

    陛下今年已是知天命的年龄,往常身体还算健朗,但是从半年前开始,龙体就开始欠安,而到了现在,更是连殿试都无法举行,不得不下旨推延殿试的时间。

    本来因着陛下龙体欠安,朝堂局势就有些不稳,诸位朝臣们心中难免忐忑,一时竟有人心惶惶的局面。

    让局面变得更糟的却是诸位御使对太子的攻歼,这原本并不算什么稀奇事,太子被人弹劾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但问题在于,太子被人弹劾后,一向对太子多有维护的清流党和保皇党突然舍弃了太子。

    没有这两个党派的帮助,光凭着太/子/党在朝中的势力,是被御使弹劾得节节败退,而太子那些如狼似虎的兄弟们见到太子落得如此地步,自然不会手软,纷纷落井下石起来,一时间太子的境况危矣。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