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么卑劣的手笔来看,太后主使的可能性不大。不过这句话却能说明,太后即便不是幕后指使,至少也是知情人。
“九儿,这笔账早晚会算,给我点儿时间。”南宫霄天的神色有些复杂,心疼、自责,还有那么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沐九思她莞尔一笑:“算了,我现在不是好好的嘛,以后多加些小心也就是了。”
她不是圣母,也没有以德报怨的高尚情操。但是她知道,以孟太后的身份,这笔几想要算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她不想让南宫霄天为难。
南宫霄天自然明白她的意思,心里的念头更加坚定了几分。不过,他并没表现出来,弯了弯唇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件事儿倒是让你哥对我的态度有了改观。”
呵呵,从沐煦阳的表现来看还真是这样,至少不象看贼那般看着他们俩了。
除了等着想知道最后的结果,这件事对沐九思的生活基本上没什么影响。书册的编辑已经进入了尾声,经过商议,正式将书名定为《探案录》。
书中不仅结合当下的情况详细阐述了如何进现场勘查、调查访问的技巧等基本手段,还掺杂了一些有关心理学和人体解剖方面的知识。整本书由浅入深,切合实际,尤其对于有一定办案经验的人来说,并不难掌握其中的精髓。
沐九思的设想是,不仅仅靠书的传播,同时还要让有实战经验的人加以指导,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南宫霄天对此倒是没有反对,打算在书册全部完成后,向宗德帝禀明,将最初的这六个人下派到京兆府、刑部和大理寺,由他们进行先期的指导。带出一批人之后,再分派到周围的州府。这样一来,《探案录》将会在未来的几年中推广至整个大夏。
经过几天的调查,南宫灏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证据,就在他打算进一步查证的时候,宗德帝的病情突然加重,已经到了生命垂危的时刻。
八月二十这天晚上,沐九思服下了这个月的最后一付药。自从来了月事之后,服药就不象之前那么难受了,只是药刚服下后,还略有些恶心的感觉。
南宫霄天回来得很晚,看过她之后回了清溪苑。
沐九思将自己裹在被子里,闭着眼睛琢磨着即将完成的书册是否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
也不知道睡了多久,恍惚间好像听到了沉闷的钟声,一下一下就象敲在人心上。她睁开眼,一片漆黑,也看不出是什么时辰。坐起身,仔细听着,那钟声还在继续,并非自己的幻觉。
隔间轻微的火石声之后,亮起一道昏暗的光,佳音捧着油灯进来:“姑娘醒了?”
“外面怎么敲钟了?”沐九思有一种不太好的预感。
佳音将油灯放到方几上,压低声音说道:“入夜的时候清泽大哥来过,说是要马上进宫。吩咐别吵醒姑娘,等姑娘醒了,告诉您殿下可能要过几日回来,让姑娘好好待在府里,哪儿都别去。”
“现在什么时辰?”
“寅时末,姑娘再睡一会儿吧。”
“哦,知道了。”
沐九思重新躺下,可哪里还睡得着。南宫霄天连夜进宫,现在外面又响起了钟声,很有可能是宗德帝已经驾崩了。
虽然经过康王和二皇子叛乱一事,朝廷看似风平浪静。可在这个时候,谁知道还会不会起什么风波。南宫灏毕竟还年轻,虽说跟宗德帝的关系并不一定亲厚,但终归是父子,伤心的同时还要面对那么多的事情,也是难为他了。
天亮之后,清涟前来传话儿,证实在宗德帝已经驾崩的消息。
京城之内全面戒严,文武百官进宫吊唁。
接下来的几天可谓是悲喜交加,悲声过后,太子即位,定年号为康成,大赦天下。乔皇后荣升为太后,孟太后从此成了太皇太后。宗德帝的几位妃子被封为太妃,才入宫不久的善嘉公主成为了郦太妃。
一派喜气洋洋的即位典礼之后,宗德帝的丧期还要继续进行,京城内再次陷入一片哀声。
这期间,南宫霄天回来过一次,斋戒一日之后又返回宫里。
九月初十,宗德帝梓宫移至殡宫,十二月二十二正式奉移陵寝地宫安葬。梓宫奉移日期是由钦天监定下的,奉移前三天,遣官告祭天地、太庙。前一天勘查好路线,划定行程。
奉移当日,梓宫到达陵寝,康成帝南宫灏亲自扶棺将其送入地宫,奉安在宝床之上。一切安置完毕,一应人员退出地宫,封好石门。南宫灏率文武百官在祭台前行告成礼,遣官告祭陵山、土地之神。到此,宗德帝的丧仪才算全部完成。同时也昭示着他的时代已经过去,历史即将拉开新的序幕。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登基势必要带来一些新的变化,燕王南宫霄天受宗德帝临终嘱托成为摄政王,辅佐年轻的新帝主持朝政。
所有的变化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抛开那些臣子们不说,有一个人却是这日月更迭的受益者。
因为宗德帝离世,南宫灏忙得不可开交,对于八月十五中秋宫宴上发生的那件事的调查也就不得不停了下来。这一耽搁,不仅许多证据被毁灭,甚至有些人在此期间不是意外身亡便是不知去向。唯一不能消弥的就是金若薇与吴兴翰私会的事实,这两个人不得不因此成为未婚夫妻,只等宗德帝的丧期过后,便可成婚。
《探案录》的编撰结束后,沐九思第一次见到了当上皇帝的南宫灏。
御书房内,英姿勃勃的少年身着龙袍坐于龙书案后,沉稳取代了当初的青涩,只是那唇边还带着一如往昔的浅浅笑意。
沐九思上前见礼,未曾起身,便听到清越的声音传来:“九皇叔、九思不必多礼,赐座!”后面显然是对身边的长喜说的。
如今已是皇上身边总管太监的长喜早有准备,一个眼色,就有两个小太监搬了椅子过来。
待二人坐下后,南宫灏复又开口:“《探案录》朕已看过,朕认为此事可行。”
“九儿,这笔账早晚会算,给我点儿时间。”南宫霄天的神色有些复杂,心疼、自责,还有那么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沐九思她莞尔一笑:“算了,我现在不是好好的嘛,以后多加些小心也就是了。”
她不是圣母,也没有以德报怨的高尚情操。但是她知道,以孟太后的身份,这笔几想要算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她不想让南宫霄天为难。
南宫霄天自然明白她的意思,心里的念头更加坚定了几分。不过,他并没表现出来,弯了弯唇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件事儿倒是让你哥对我的态度有了改观。”
呵呵,从沐煦阳的表现来看还真是这样,至少不象看贼那般看着他们俩了。
除了等着想知道最后的结果,这件事对沐九思的生活基本上没什么影响。书册的编辑已经进入了尾声,经过商议,正式将书名定为《探案录》。
书中不仅结合当下的情况详细阐述了如何进现场勘查、调查访问的技巧等基本手段,还掺杂了一些有关心理学和人体解剖方面的知识。整本书由浅入深,切合实际,尤其对于有一定办案经验的人来说,并不难掌握其中的精髓。
沐九思的设想是,不仅仅靠书的传播,同时还要让有实战经验的人加以指导,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南宫霄天对此倒是没有反对,打算在书册全部完成后,向宗德帝禀明,将最初的这六个人下派到京兆府、刑部和大理寺,由他们进行先期的指导。带出一批人之后,再分派到周围的州府。这样一来,《探案录》将会在未来的几年中推广至整个大夏。
经过几天的调查,南宫灏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证据,就在他打算进一步查证的时候,宗德帝的病情突然加重,已经到了生命垂危的时刻。
八月二十这天晚上,沐九思服下了这个月的最后一付药。自从来了月事之后,服药就不象之前那么难受了,只是药刚服下后,还略有些恶心的感觉。
南宫霄天回来得很晚,看过她之后回了清溪苑。
沐九思将自己裹在被子里,闭着眼睛琢磨着即将完成的书册是否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
也不知道睡了多久,恍惚间好像听到了沉闷的钟声,一下一下就象敲在人心上。她睁开眼,一片漆黑,也看不出是什么时辰。坐起身,仔细听着,那钟声还在继续,并非自己的幻觉。
隔间轻微的火石声之后,亮起一道昏暗的光,佳音捧着油灯进来:“姑娘醒了?”
“外面怎么敲钟了?”沐九思有一种不太好的预感。
佳音将油灯放到方几上,压低声音说道:“入夜的时候清泽大哥来过,说是要马上进宫。吩咐别吵醒姑娘,等姑娘醒了,告诉您殿下可能要过几日回来,让姑娘好好待在府里,哪儿都别去。”
“现在什么时辰?”
“寅时末,姑娘再睡一会儿吧。”
“哦,知道了。”
沐九思重新躺下,可哪里还睡得着。南宫霄天连夜进宫,现在外面又响起了钟声,很有可能是宗德帝已经驾崩了。
虽然经过康王和二皇子叛乱一事,朝廷看似风平浪静。可在这个时候,谁知道还会不会起什么风波。南宫灏毕竟还年轻,虽说跟宗德帝的关系并不一定亲厚,但终归是父子,伤心的同时还要面对那么多的事情,也是难为他了。
天亮之后,清涟前来传话儿,证实在宗德帝已经驾崩的消息。
京城之内全面戒严,文武百官进宫吊唁。
接下来的几天可谓是悲喜交加,悲声过后,太子即位,定年号为康成,大赦天下。乔皇后荣升为太后,孟太后从此成了太皇太后。宗德帝的几位妃子被封为太妃,才入宫不久的善嘉公主成为了郦太妃。
一派喜气洋洋的即位典礼之后,宗德帝的丧期还要继续进行,京城内再次陷入一片哀声。
这期间,南宫霄天回来过一次,斋戒一日之后又返回宫里。
九月初十,宗德帝梓宫移至殡宫,十二月二十二正式奉移陵寝地宫安葬。梓宫奉移日期是由钦天监定下的,奉移前三天,遣官告祭天地、太庙。前一天勘查好路线,划定行程。
奉移当日,梓宫到达陵寝,康成帝南宫灏亲自扶棺将其送入地宫,奉安在宝床之上。一切安置完毕,一应人员退出地宫,封好石门。南宫灏率文武百官在祭台前行告成礼,遣官告祭陵山、土地之神。到此,宗德帝的丧仪才算全部完成。同时也昭示着他的时代已经过去,历史即将拉开新的序幕。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登基势必要带来一些新的变化,燕王南宫霄天受宗德帝临终嘱托成为摄政王,辅佐年轻的新帝主持朝政。
所有的变化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抛开那些臣子们不说,有一个人却是这日月更迭的受益者。
因为宗德帝离世,南宫灏忙得不可开交,对于八月十五中秋宫宴上发生的那件事的调查也就不得不停了下来。这一耽搁,不仅许多证据被毁灭,甚至有些人在此期间不是意外身亡便是不知去向。唯一不能消弥的就是金若薇与吴兴翰私会的事实,这两个人不得不因此成为未婚夫妻,只等宗德帝的丧期过后,便可成婚。
《探案录》的编撰结束后,沐九思第一次见到了当上皇帝的南宫灏。
御书房内,英姿勃勃的少年身着龙袍坐于龙书案后,沉稳取代了当初的青涩,只是那唇边还带着一如往昔的浅浅笑意。
沐九思上前见礼,未曾起身,便听到清越的声音传来:“九皇叔、九思不必多礼,赐座!”后面显然是对身边的长喜说的。
如今已是皇上身边总管太监的长喜早有准备,一个眼色,就有两个小太监搬了椅子过来。
待二人坐下后,南宫灏复又开口:“《探案录》朕已看过,朕认为此事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