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个月,武凯就明白为什么历史上会有那么多昏君了——做一个勤政的君王,实在是太麻烦了!
虽说他统治的地盘,目前仅仅是日本三分之二的国土,但这千头万绪种种烦恼,便似是源源不绝无穷无尽。
归根到底,最大的问题还是武凯手下没有足够的‘官员’可用,尤其是能够治理地方的文官——因此‘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严重不足,甚至屡屡有倭人武士在乡间复辟的消息传出。
若是在中原腹地,武凯还能下个‘招贤令’什么的,从民间搜刮些合适的人才,然而现在……别说倭人之中本来就没几个精通经济民生的,就算真有,武凯也未必敢重用他们。
所以这千头万绪都要由他来拿定主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目前最让武凯头疼的,便是汉人移民与倭人土着之间的冲突——这两年间,在红巾军上下的通力扶持下,汉人移民总算是在日本站稳了脚跟,可也正因为红巾军一贯的偏帮汉人,使得其中一部分汉人有些意忘形。
最明显的征召就是,在宣和六年之前,大多数移民与土着之间的冲突,都是倭人主动挑起的,但自从宣和六年以后,汉人移民主动挑起纷争的案例,便逐渐成为了主流。
侵吞倭人田产的,凌辱倭人女子的——甚至还有人为了几句口角,便屠了倭人满门!
而红巾军事后派人下去调查,竟还被刚刚形成的地方势力抵制排挤、收买拉拢!
这让武凯颇为恼怒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所制定下的策略——当初为了汉人站稳脚跟,甚至完全取代倭人,他才定下了全面偏袒包庇移民的方针,对倭人的反抗则以强势镇压为主,借以缩小两个种族之间的人数差距。
但现在看来,这样没原则的偏袒,倒养出了不少的白眼狼!
想想也是,移民的主要成分就是在战乱中活下来的流民、以及各地的罪囚,这些人里本就有许多无法无天之辈,在得到官方的纵容包庇之后,自然就要为非作歹、巧壤夺!
有鉴于此,武凯打从宣和六年冬末,便开始一面组织人力勘定法律法规,一面在整个日本进行严打,重点打击各地残留的武士贵族阶级,以及汉民中带头违法乱纪之人。
因为给各地都定下了比较严格指标,地方守军为了完成任务,堪称无所不用其极,数月间被误杀枉死者不下千人之众——后世之人每每谈及此事,便觉痛心疾首,认为是明太祖武大郎永世难以洗刷的污点。
而在当时,初步建立的朝堂上也颇有些异议,以林登万、曹阳等人为首的主流派,表示誓死扞卫武凯的英名决策;而以岳飞、铁面孔目裴宣为首的少数派,则认为此举有不教而诛之嫌,有失仁爱。
不过,这严打也确实是行之有效,短短数月间社会风气便为之一清,再不复之前的乱象。
总之,靠着严打暂时稳定了日本的局势之后,武凯紧接着又下令,自京畿腹地征调六万倭人农兵,以投诚的倭人武士为骨干、外戚宗重尚亲自挂帅,组成皇协军辅佐车骑大将军武松远征高丽。
对于这个决定,朝上众人倒都没什么异议,一来高丽最近跳的实在太欢,早就激起了红巾军上下的反感;二来投诚的倭人武士良莠不齐,其中有不少人都与乱党暗中勾结,将他们调离日本,更方便集中力量清剿乱党。
至于调去攻打高丽的一万汉军,因为有武凯刚刚带来的五千官兵做补充,抽调起来倒也不至于让日本这边伤筋动骨。
当时高丽国常备兵力在三十万以上,境内又多是易守难攻之地,本来武凯没指望能一战拿下高丽,只琢磨着拿下沿海港口作为中转据点,然后再徐徐图之。
谁知高丽人为了防备金国,将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了边境,根本没想到会有人从海上突袭,再加上时人愚昧,往往将火器错认成妖术,又由此流传出许多诡异传言,因此沿途府道官兵几乎是望风而逃,只月余间,武松所部便攻下了高丽半壁江山,直抵高丽国首都开京城下。
四月初八,高丽国丈李资谦率军出城迎敌,并摆下‘月经狗血’大阵,驱使数百女子手捧狗血冲锋陷阵,意图破除红巾军的妖法,重新掌握战场主动。
同日,红巾军大破李资谦所部,并乘势攻入城内,生擒高丽仁宗王楷、国丈李资谦以下文武大臣数百名,所获金银器皿不计其数。
李资谦的同党拓俊京仓皇逃出都城,于西京东亭府拥立新帝,并上表祈和,表示愿意尊武凯为‘叔皇帝’,年年进贡岁岁称臣。
考虑到朝鲜腹地多是山区,运送补给十分困难,再加上部署在高丽北部的精锐军团也还保持完整,并非没有一战之力——而且在准备好于金军正面冲突之前,武凯也希望能在中间保留一个缓冲地带,于是便暂时答应了拓俊京的求和。
事后拓俊京得知武凯准备在六月一日建国登基,便急忙搜罗了美貌处子五百人、太监三百名,当作第一次朝贡的贡品送往日本。
不过与此同时,拓俊京向金国皇帝进宫的礼物比这只多不少,显然是打着万一事有不谐,便借金国的力量对抗大明王朝的心思。
只可惜,高丽人再三强调‘宋人移民’的厉害,却依旧没能引起金国高层的注意,反而让女真人越发看不起高丽国的实力——要不是此时金国上下眼中只有大宋这块肥肉,暂时顾不得其它,说不得便要先顺势吞并了高丽。
靖康元年四月,武凯于后世东京城所在的位置,筑起一座简易的城池,并在城池内外修筑民宅,迁倭人贵族、武士、商贩、匠人六千户、汉人军属两千户,共计人口五万有余,分布于城郭内外。
靖康元年五月中旬,新城被正式命名为‘南京’,以备武凯登基称帝之用。
虽说他统治的地盘,目前仅仅是日本三分之二的国土,但这千头万绪种种烦恼,便似是源源不绝无穷无尽。
归根到底,最大的问题还是武凯手下没有足够的‘官员’可用,尤其是能够治理地方的文官——因此‘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严重不足,甚至屡屡有倭人武士在乡间复辟的消息传出。
若是在中原腹地,武凯还能下个‘招贤令’什么的,从民间搜刮些合适的人才,然而现在……别说倭人之中本来就没几个精通经济民生的,就算真有,武凯也未必敢重用他们。
所以这千头万绪都要由他来拿定主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目前最让武凯头疼的,便是汉人移民与倭人土着之间的冲突——这两年间,在红巾军上下的通力扶持下,汉人移民总算是在日本站稳了脚跟,可也正因为红巾军一贯的偏帮汉人,使得其中一部分汉人有些意忘形。
最明显的征召就是,在宣和六年之前,大多数移民与土着之间的冲突,都是倭人主动挑起的,但自从宣和六年以后,汉人移民主动挑起纷争的案例,便逐渐成为了主流。
侵吞倭人田产的,凌辱倭人女子的——甚至还有人为了几句口角,便屠了倭人满门!
而红巾军事后派人下去调查,竟还被刚刚形成的地方势力抵制排挤、收买拉拢!
这让武凯颇为恼怒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所制定下的策略——当初为了汉人站稳脚跟,甚至完全取代倭人,他才定下了全面偏袒包庇移民的方针,对倭人的反抗则以强势镇压为主,借以缩小两个种族之间的人数差距。
但现在看来,这样没原则的偏袒,倒养出了不少的白眼狼!
想想也是,移民的主要成分就是在战乱中活下来的流民、以及各地的罪囚,这些人里本就有许多无法无天之辈,在得到官方的纵容包庇之后,自然就要为非作歹、巧壤夺!
有鉴于此,武凯打从宣和六年冬末,便开始一面组织人力勘定法律法规,一面在整个日本进行严打,重点打击各地残留的武士贵族阶级,以及汉民中带头违法乱纪之人。
因为给各地都定下了比较严格指标,地方守军为了完成任务,堪称无所不用其极,数月间被误杀枉死者不下千人之众——后世之人每每谈及此事,便觉痛心疾首,认为是明太祖武大郎永世难以洗刷的污点。
而在当时,初步建立的朝堂上也颇有些异议,以林登万、曹阳等人为首的主流派,表示誓死扞卫武凯的英名决策;而以岳飞、铁面孔目裴宣为首的少数派,则认为此举有不教而诛之嫌,有失仁爱。
不过,这严打也确实是行之有效,短短数月间社会风气便为之一清,再不复之前的乱象。
总之,靠着严打暂时稳定了日本的局势之后,武凯紧接着又下令,自京畿腹地征调六万倭人农兵,以投诚的倭人武士为骨干、外戚宗重尚亲自挂帅,组成皇协军辅佐车骑大将军武松远征高丽。
对于这个决定,朝上众人倒都没什么异议,一来高丽最近跳的实在太欢,早就激起了红巾军上下的反感;二来投诚的倭人武士良莠不齐,其中有不少人都与乱党暗中勾结,将他们调离日本,更方便集中力量清剿乱党。
至于调去攻打高丽的一万汉军,因为有武凯刚刚带来的五千官兵做补充,抽调起来倒也不至于让日本这边伤筋动骨。
当时高丽国常备兵力在三十万以上,境内又多是易守难攻之地,本来武凯没指望能一战拿下高丽,只琢磨着拿下沿海港口作为中转据点,然后再徐徐图之。
谁知高丽人为了防备金国,将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了边境,根本没想到会有人从海上突袭,再加上时人愚昧,往往将火器错认成妖术,又由此流传出许多诡异传言,因此沿途府道官兵几乎是望风而逃,只月余间,武松所部便攻下了高丽半壁江山,直抵高丽国首都开京城下。
四月初八,高丽国丈李资谦率军出城迎敌,并摆下‘月经狗血’大阵,驱使数百女子手捧狗血冲锋陷阵,意图破除红巾军的妖法,重新掌握战场主动。
同日,红巾军大破李资谦所部,并乘势攻入城内,生擒高丽仁宗王楷、国丈李资谦以下文武大臣数百名,所获金银器皿不计其数。
李资谦的同党拓俊京仓皇逃出都城,于西京东亭府拥立新帝,并上表祈和,表示愿意尊武凯为‘叔皇帝’,年年进贡岁岁称臣。
考虑到朝鲜腹地多是山区,运送补给十分困难,再加上部署在高丽北部的精锐军团也还保持完整,并非没有一战之力——而且在准备好于金军正面冲突之前,武凯也希望能在中间保留一个缓冲地带,于是便暂时答应了拓俊京的求和。
事后拓俊京得知武凯准备在六月一日建国登基,便急忙搜罗了美貌处子五百人、太监三百名,当作第一次朝贡的贡品送往日本。
不过与此同时,拓俊京向金国皇帝进宫的礼物比这只多不少,显然是打着万一事有不谐,便借金国的力量对抗大明王朝的心思。
只可惜,高丽人再三强调‘宋人移民’的厉害,却依旧没能引起金国高层的注意,反而让女真人越发看不起高丽国的实力——要不是此时金国上下眼中只有大宋这块肥肉,暂时顾不得其它,说不得便要先顺势吞并了高丽。
靖康元年四月,武凯于后世东京城所在的位置,筑起一座简易的城池,并在城池内外修筑民宅,迁倭人贵族、武士、商贩、匠人六千户、汉人军属两千户,共计人口五万有余,分布于城郭内外。
靖康元年五月中旬,新城被正式命名为‘南京’,以备武凯登基称帝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