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党和维新派虽说犯了众怒,但具体有没有罪,还真就不好说,其中很多人的事都是可大可小的。即便是恨死了这些维新派的刚毅、怀塔布等人,也没想过斩尽杀绝,有些人罢官流放也就是了。具体怎么处理这些人,还是让刑部、大理寺具体审一下比较好,大清不是绝对法制,但是大清律也是很赚钱的,所谓王法大如天不是。可是慈禧不肯再审了,除了张荫桓尚可宽宥之外,其他人一律直接处决。
“长姐,这些人图谋政变,蛊惑皇上,更是密谋意图戕害*,应该三堂会审明正典刑,让天下人都知道他们罪大恶极才是。如果不经审讯直接处决,怕是会有误受牵累之人,也会惹起民间讹言议论。”果兴阿觉得一口气全杀了,好像有点太过,康有为鼓捣围园杀后这个破事,可能很多人并不知情。维新派虽然治国不怎么样,但怎么说也没有死罪。
“老五啊!这个事不能审啊!否则大清国本动摇,只怕天下难逃动乱之祸!”慈禧淡淡的摇了摇头,一脸的痛心疾首。
“应该不至于吧!”果兴阿不是政治高手,自然没有慈禧想的深远。
“维新派做的事,悖逆天理,十恶不赦,原该昭告天下,以明其恶,可是哀家不能这么做啊!他们都是皇帝信重的人,传扬出去,便是皇帝宠信奸佞邪徒。若是会审之中,再有个别狂浪之辈无端攀扯皇帝以求脱罪,那才是真的大祸。皇帝纵容奸佞祸乱朝纲,还能说是一时被宵小蒙蔽,皇帝密诏弑杀母后,可就怎么都说不过去了。哀家不会教儿子,可也不想皇帝万劫不复!哪怕只是谣言也不可以!”慈禧毕竟养育了光绪十几年,感情还是有的,她很生气光绪做出了这样的事情,但起码眼下还是想保全光绪的。
“长姐所虑极是!”果兴阿一下子便明白了,这事还真就不能宣扬。大清高层政变,已经搞到要杀老娘的地步了,绝对是天下最大的丑闻。即便光绪不是慈禧亲生的,慈禧也是养了他十几年的母亲,出了这种悖逆人伦的事,大清皇室还要不要脸了。光绪绝对没参与围园杀后的谋划,但计划干这个事的,都是光绪的人,光绪一身都是嘴也说不清楚。
中国的皇帝必须是圣人,德行有亏一点都要被千古直指。围园杀后是绝对的忤逆不孝,光绪若是背上这个罪名,他这个皇帝还怎么干。慈禧教出这么一个儿子来,也没办法再掌控局势了。民间对朝廷心怀不满的人,都可以以此为借口闹事,而且肯定会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因为大清皇室已经在道德上触及人伦底线了。
人都抓的差不多了,慈禧为了避免有闲话外传,很快便勾决了重点人犯。这份名单足有七个人,除了果兴阿早以知道的六君子之外,还有一个礼部侍郎徐致靖,而且第一个勾决的就是他。徐致靖是帝党要员,但不是维新派骨干。他是出过不少力,光绪的《明定国是诏》便是他鼓捣出来的,维新派中也有不少人是他举荐的,不过他一直在幕后筹划,做事也比较稳健,没怎么出过风头。慈禧恨他并不是很深,他之所以被排在第一个,只因为官大而已。四章京不过四品,杨深秀一个御史也才六品,康广仁老百姓一个,徐致靖却是实打实的从二品大员,他不排第一个,谁排第一个。
果兴阿还以为六君子要变七君子呢!结果徐致靖却躲过了一劫。老徐自己是帝党骨干,维新变法期间也没少得罪人,指望朋友捞他,肯定是没戏了。老徐自己盘算了一下,凭他对维新变法的功绩,这次肯定是难逃一死,所以根本没想过能够生还,他家里的子侄更是连棺材都准备好了,好在他家老爷子给力。
道光二十七年,有两个考生在考棚同时应试,他们一个姓李,一个姓徐。结果姓李的考生得了疟疾,文章没能够完成。姓徐的考生是热心肠,去隔壁探病,李叹息"今科无望,完了"。徐问:"你做了几篇?"李说只誊清一篇,还有两篇是草稿,来不及修改就病了,拿笔哆嗦,无力完篇。徐说给我,我代你整理抄写,递进去试试。结果李一举中了进士,从此平步青云,徐却总是在知县的位置上打转。两人的身份差异非常大,但是同年的感情却异常的深厚,李姓考生半刻也不敢忘了徐年兄的大恩。李姓考生便是合肥宰相李鸿章,而徐姓考生便是徐致靖他家老爷子徐伟侯。
徐家老爷子已经作古,但是李鸿章还没忘了徐年兄的恩情,徐致靖要完,第一个坐不住的就是他。徐致靖被捕当天,李鸿章便在院子里不停的走溜,徐致靖他一定要救,可是这事他出面只会更糟。眼下虽然罪名还没定,但是消息灵通的老李知道,徐家侄子这次八成是难逃一死。纠结了许久之后,老李最后咬了咬牙决定找荣禄帮忙。
"年侄徐致靖,是个书呆子,日常好唱昆曲,并不懂新政,拜托荣中堂务必给讲个人情。"李鸿章拉下了老脸,直接找到荣禄哭了一出。
“徐是要犯啊!变法前后多是他在筹划,康某等人不过跳梁之辈,他才是正主啊!”荣禄表示为难,老徐是帝党中坚,变法前后筹划的事情太多了,如今慈禧正在气头上,他也心虚。
“年侄一时糊涂,拜托保全他的性命啊!”老李也是拼了,差点跪下给荣禄磕一个,逼得荣禄不得不答应。荣禄名声一般,他其实也是个有见识的,他也要搞洋务,方方面面都需要老李帮忙,实在驳不了老李的面子。
第二天,荣禄面见慈禧太后,看到判罪名单,第一名就是徐致靖,"斩立决",下面才是谭嗣同等六人。更是不知道从何说起了,他知道徐致靖是要犯,却不知道这哥们儿排名第一呀!
"太后英明,这些人都是罪有应得,不过徐致靖听说是个书呆子,整天在家里唱昆曲,吹笛子,他并不懂新政,恐怕是上当受骗。"荣禄硬着头皮开了口。
"徐致靖不是好东西,他离间我母子,你为什么袒护他?"慈禧直接就炸了,徐致靖不是维新派,但却是帝党骨干,荣禄跑来为他求情,这是要在光绪那边留后路吗?
"奴才不敢,不过据奴才知道,徐致靖升了礼部右侍郎后,皇上并没有召见过他,这才觉得他可能是受了骗。"荣禄的汗当时就下来了,老太太最近情绪不太稳,救不了徐致靖再把自己搭进去可就不值当了。
老太太让崔玉贵去查档,果然光绪帝三个月内都没有召见过徐致靖,荣禄以为这就得了,不成想老太太身边的太监没一个是吃素的。崔玉贵把徐致靖给查了个底掉,光绪不召见徐致靖,其实是因为老徐耳背,说话总是大声,光绪防着隔墙有耳,这才不见他,有事都是用奏折沟通。这下荣禄就尴尬了,又被慈禧痛骂了一顿,只能一直念叨着“奴才糊涂”退了出去。
徐致靖没救出来,还连累了荣禄,老李更是一嘴燎泡,但徐家大侄子说什么也不能不管,老李只能再不要脸一回,直奔圆明园找果兴阿去了。老李和果兴阿的交集不多,早年做过买卖,但是并没有什么深情厚谊,这次也是病急乱投医。这个地球上,现在能劝住慈禧的,也就只有一个果兴阿了。
“徐家与老朽有大恩,老朽断然不能坐视年侄赴死,唯有求大将军施以援手了!”果兴阿对李鸿章和客气,可是老李搬出对付荣禄的那套说辞,果兴阿却根本不搭茬。没辙的老李只能实话实说,然后很干脆的跪倒在了果兴阿的面前。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李中堂高风亮节,晚辈感佩!徐致靖这次闯祸不小,但是本心也是为了国家,他也没有牵扯康党的奸谋,我去找太后要这个人情!”人品一向不怎么样的李鸿章,为了报恩能做到这一步,果兴阿也是很感动的,直接答应了下来。
果兴阿直入紫禁城,好话说了一堆,结果慈禧却不给他这个面子。慈禧的话也说的明白,她也知道徐致靖没有牵扯到围园杀后的事里,但是她必须干掉徐致靖,因为她要借此打压帝党。光绪虽然软禁了,可是帝党的一些官员还是不消停,为了国家的稳定,慈禧必须杀鸡儆猴。大清的朝廷已经很乱了,若是帝后党争在吵闹下去,朝廷只怕更加艰难。慈禧必须以雷霆手段,让党争彻底消停下去,她的选择便是打压帝党。
“徐致靖是李鸿章的面子,人家老李劳苦功高,不给这个面子不合适啊!”果兴阿没词了,直接把李鸿章给捅了出来。
“他和这事也有牵扯?”慈禧的思路很猛的,一下子就疑心起了李鸿章,这也是李鸿章不敢出面的原因。
“徐家对老李有恩,老李这是报恩,没别的事!”果兴阿很讨厌这种政治圈里的举一反三。
“私情是小!”慈禧犹豫了一下,还是拒绝了。
“长姐,给明天留个种子吧!我们都老了,未来是年轻人的!”果兴阿说了一句他一直不想说的话。
“唉!……改斩监候吧!”慈禧长叹一声,终于松了口,她也六十多了。
“长姐,这些人图谋政变,蛊惑皇上,更是密谋意图戕害*,应该三堂会审明正典刑,让天下人都知道他们罪大恶极才是。如果不经审讯直接处决,怕是会有误受牵累之人,也会惹起民间讹言议论。”果兴阿觉得一口气全杀了,好像有点太过,康有为鼓捣围园杀后这个破事,可能很多人并不知情。维新派虽然治国不怎么样,但怎么说也没有死罪。
“老五啊!这个事不能审啊!否则大清国本动摇,只怕天下难逃动乱之祸!”慈禧淡淡的摇了摇头,一脸的痛心疾首。
“应该不至于吧!”果兴阿不是政治高手,自然没有慈禧想的深远。
“维新派做的事,悖逆天理,十恶不赦,原该昭告天下,以明其恶,可是哀家不能这么做啊!他们都是皇帝信重的人,传扬出去,便是皇帝宠信奸佞邪徒。若是会审之中,再有个别狂浪之辈无端攀扯皇帝以求脱罪,那才是真的大祸。皇帝纵容奸佞祸乱朝纲,还能说是一时被宵小蒙蔽,皇帝密诏弑杀母后,可就怎么都说不过去了。哀家不会教儿子,可也不想皇帝万劫不复!哪怕只是谣言也不可以!”慈禧毕竟养育了光绪十几年,感情还是有的,她很生气光绪做出了这样的事情,但起码眼下还是想保全光绪的。
“长姐所虑极是!”果兴阿一下子便明白了,这事还真就不能宣扬。大清高层政变,已经搞到要杀老娘的地步了,绝对是天下最大的丑闻。即便光绪不是慈禧亲生的,慈禧也是养了他十几年的母亲,出了这种悖逆人伦的事,大清皇室还要不要脸了。光绪绝对没参与围园杀后的谋划,但计划干这个事的,都是光绪的人,光绪一身都是嘴也说不清楚。
中国的皇帝必须是圣人,德行有亏一点都要被千古直指。围园杀后是绝对的忤逆不孝,光绪若是背上这个罪名,他这个皇帝还怎么干。慈禧教出这么一个儿子来,也没办法再掌控局势了。民间对朝廷心怀不满的人,都可以以此为借口闹事,而且肯定会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因为大清皇室已经在道德上触及人伦底线了。
人都抓的差不多了,慈禧为了避免有闲话外传,很快便勾决了重点人犯。这份名单足有七个人,除了果兴阿早以知道的六君子之外,还有一个礼部侍郎徐致靖,而且第一个勾决的就是他。徐致靖是帝党要员,但不是维新派骨干。他是出过不少力,光绪的《明定国是诏》便是他鼓捣出来的,维新派中也有不少人是他举荐的,不过他一直在幕后筹划,做事也比较稳健,没怎么出过风头。慈禧恨他并不是很深,他之所以被排在第一个,只因为官大而已。四章京不过四品,杨深秀一个御史也才六品,康广仁老百姓一个,徐致靖却是实打实的从二品大员,他不排第一个,谁排第一个。
果兴阿还以为六君子要变七君子呢!结果徐致靖却躲过了一劫。老徐自己是帝党骨干,维新变法期间也没少得罪人,指望朋友捞他,肯定是没戏了。老徐自己盘算了一下,凭他对维新变法的功绩,这次肯定是难逃一死,所以根本没想过能够生还,他家里的子侄更是连棺材都准备好了,好在他家老爷子给力。
道光二十七年,有两个考生在考棚同时应试,他们一个姓李,一个姓徐。结果姓李的考生得了疟疾,文章没能够完成。姓徐的考生是热心肠,去隔壁探病,李叹息"今科无望,完了"。徐问:"你做了几篇?"李说只誊清一篇,还有两篇是草稿,来不及修改就病了,拿笔哆嗦,无力完篇。徐说给我,我代你整理抄写,递进去试试。结果李一举中了进士,从此平步青云,徐却总是在知县的位置上打转。两人的身份差异非常大,但是同年的感情却异常的深厚,李姓考生半刻也不敢忘了徐年兄的大恩。李姓考生便是合肥宰相李鸿章,而徐姓考生便是徐致靖他家老爷子徐伟侯。
徐家老爷子已经作古,但是李鸿章还没忘了徐年兄的恩情,徐致靖要完,第一个坐不住的就是他。徐致靖被捕当天,李鸿章便在院子里不停的走溜,徐致靖他一定要救,可是这事他出面只会更糟。眼下虽然罪名还没定,但是消息灵通的老李知道,徐家侄子这次八成是难逃一死。纠结了许久之后,老李最后咬了咬牙决定找荣禄帮忙。
"年侄徐致靖,是个书呆子,日常好唱昆曲,并不懂新政,拜托荣中堂务必给讲个人情。"李鸿章拉下了老脸,直接找到荣禄哭了一出。
“徐是要犯啊!变法前后多是他在筹划,康某等人不过跳梁之辈,他才是正主啊!”荣禄表示为难,老徐是帝党中坚,变法前后筹划的事情太多了,如今慈禧正在气头上,他也心虚。
“年侄一时糊涂,拜托保全他的性命啊!”老李也是拼了,差点跪下给荣禄磕一个,逼得荣禄不得不答应。荣禄名声一般,他其实也是个有见识的,他也要搞洋务,方方面面都需要老李帮忙,实在驳不了老李的面子。
第二天,荣禄面见慈禧太后,看到判罪名单,第一名就是徐致靖,"斩立决",下面才是谭嗣同等六人。更是不知道从何说起了,他知道徐致靖是要犯,却不知道这哥们儿排名第一呀!
"太后英明,这些人都是罪有应得,不过徐致靖听说是个书呆子,整天在家里唱昆曲,吹笛子,他并不懂新政,恐怕是上当受骗。"荣禄硬着头皮开了口。
"徐致靖不是好东西,他离间我母子,你为什么袒护他?"慈禧直接就炸了,徐致靖不是维新派,但却是帝党骨干,荣禄跑来为他求情,这是要在光绪那边留后路吗?
"奴才不敢,不过据奴才知道,徐致靖升了礼部右侍郎后,皇上并没有召见过他,这才觉得他可能是受了骗。"荣禄的汗当时就下来了,老太太最近情绪不太稳,救不了徐致靖再把自己搭进去可就不值当了。
老太太让崔玉贵去查档,果然光绪帝三个月内都没有召见过徐致靖,荣禄以为这就得了,不成想老太太身边的太监没一个是吃素的。崔玉贵把徐致靖给查了个底掉,光绪不召见徐致靖,其实是因为老徐耳背,说话总是大声,光绪防着隔墙有耳,这才不见他,有事都是用奏折沟通。这下荣禄就尴尬了,又被慈禧痛骂了一顿,只能一直念叨着“奴才糊涂”退了出去。
徐致靖没救出来,还连累了荣禄,老李更是一嘴燎泡,但徐家大侄子说什么也不能不管,老李只能再不要脸一回,直奔圆明园找果兴阿去了。老李和果兴阿的交集不多,早年做过买卖,但是并没有什么深情厚谊,这次也是病急乱投医。这个地球上,现在能劝住慈禧的,也就只有一个果兴阿了。
“徐家与老朽有大恩,老朽断然不能坐视年侄赴死,唯有求大将军施以援手了!”果兴阿对李鸿章和客气,可是老李搬出对付荣禄的那套说辞,果兴阿却根本不搭茬。没辙的老李只能实话实说,然后很干脆的跪倒在了果兴阿的面前。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李中堂高风亮节,晚辈感佩!徐致靖这次闯祸不小,但是本心也是为了国家,他也没有牵扯康党的奸谋,我去找太后要这个人情!”人品一向不怎么样的李鸿章,为了报恩能做到这一步,果兴阿也是很感动的,直接答应了下来。
果兴阿直入紫禁城,好话说了一堆,结果慈禧却不给他这个面子。慈禧的话也说的明白,她也知道徐致靖没有牵扯到围园杀后的事里,但是她必须干掉徐致靖,因为她要借此打压帝党。光绪虽然软禁了,可是帝党的一些官员还是不消停,为了国家的稳定,慈禧必须杀鸡儆猴。大清的朝廷已经很乱了,若是帝后党争在吵闹下去,朝廷只怕更加艰难。慈禧必须以雷霆手段,让党争彻底消停下去,她的选择便是打压帝党。
“徐致靖是李鸿章的面子,人家老李劳苦功高,不给这个面子不合适啊!”果兴阿没词了,直接把李鸿章给捅了出来。
“他和这事也有牵扯?”慈禧的思路很猛的,一下子就疑心起了李鸿章,这也是李鸿章不敢出面的原因。
“徐家对老李有恩,老李这是报恩,没别的事!”果兴阿很讨厌这种政治圈里的举一反三。
“私情是小!”慈禧犹豫了一下,还是拒绝了。
“长姐,给明天留个种子吧!我们都老了,未来是年轻人的!”果兴阿说了一句他一直不想说的话。
“唉!……改斩监候吧!”慈禧长叹一声,终于松了口,她也六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