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明越坡 热门小说吧()”查找最新章节!
为了弄清张辅究竟有没有协助朱高煦谋反,朱棣迅速启动了第五次下西洋的行动。
有人可能要问了,不就是去交趾调查张辅的那些事儿吗?直接派人去交趾查不就得了?何必如此兴师动众,再来个第五次下西洋?
如果直接让人去调查,少不得要与交趾的地方官员接触,毕竟这是去执行公务。而张辅走后,马骐的影响力必然骤升。马骐恨不得吃张辅的肉、喝张辅的血,这要派人正常去调查,不受马骐的影响才怪。这调查出来的结果,能有公信力吗?自己敢相信吗?
唯有借下西洋为名,让人不经意地在交趾进行调查,才能得到可信度更高的结论。为此,朱棣还专门给郑和派了一个人,协助此次调查,这人名叫蒲日和。
这蒲日和是宋末泉州市舶使蒲寿庚的后代,他们这个家族有些特殊,本是阿拉伯人的后裔,但在十世纪左右便在交趾、占城一带定居。蒲寿庚虽然当了宋朝的官儿,但他们这个家族的人并未全部跟过来。用现代的话来说,这蒲日和在交趾、占城一带可是有相当复杂的海外关系。
也正是蒲日和有这个背景,朱棣便让他协助郑和进行调查。因为只要蒲日和去了交趾,他可以完全依托于民间进行调查,无须惊动明廷在交趾的任何官员。
听明白了朱棣的这个意思,郑和当即提议,他还想带两个人同行,参与此次调查,这两个人便是季牦、季貔兄弟。郑和告诉朱棣,季牦、季貔兄弟在交趾经营多年,对交趾也是相当熟悉,有了他们兄弟与蒲日和的联手,定能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对于交趾能重归大明版图,朱棣一直挺感激季牦、季貔兄弟的,再加上大家又是发小,那还有什么说的,让他们跟着去呗!不过朱棣向郑和言明,这去请季牦、季貔兄弟之事,就交给郑和了。反正他是点了头,至于季牦、季貔兄弟去不去,他可不敢打包票。
朱棣这是不知道郑和与季牦、季貔兄弟的真正关系,他也不知道,郑和之所以提议让季牦、季貔兄弟一起去,就是想带他们顺便去西礁墓祭祀一番。当然,季牦、季貔兄弟随船队前行,元咎一家子自然也是要随船队前行的。
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五月,郑和率领的船队第五次开启下西洋的壮举。船队在泉州港获得了足够的补给之后,第一站便到了占城国。
当时的占城国的国力已大不如前,对于明朝使团的到来,占城国格外重视。毕竟北边的交趾已并入大明版图,现在占城国与大明帝国成了邻国,不跟如此强邻搞好关系,那才是傻呢。
郑和向当时的占城国国王占巴的赖介绍了蒲日和,说此番前来占城国,除了两国互通友好之事,还希望帮着蒲日和在占城国寻一寻他的族人。
占巴的赖听说蒲日和家族还有许多人生活在占城国和交趾的地盘儿上,立即对蒲日和也是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
在占城国逗留数日之后,郑和让蒲日和继续在占城国“寻根”,而自己则带着十多条船秘密前往西礁。
到达西礁之后,季牦、季貔、和儿、元咎等人自然是在水底墓前有好一番祭祀。想想蒲日和在占城国还得折腾些时日,和儿他们便在西礁待了个把月,算是为父母守孝了。
再次折返占城国之后,元咎带着家小留在了占城国。蒲日和跟占城国王占巴的赖商量好了,待郑和的船队离开占城国之后,占巴的赖将派船将元咎一家子送到岑山小港。那里是黎利的根据地,找到了黎利,就能找到元咎的大舅哥黎只。
之所以让占城国派船送元咎一家子去岑山小港,而不是由郑和的船队派船将其送到岑山小港,就是要为元咎的身份做掩护。假如元咎见到了黎只,决定留在交趾,肯定要改个名字,不会再叫胡元咎。而这个人带着一家子从占城国而来,别人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就是胡季貔的儿子。
郑和的船队离开占城国之后,在龙头也有短暂的停留。当年,瑾儿还不满十岁便随未了离开了大陈国,从此与季牦、季貔兄弟再未见过面。这一回兄弟再度重逢,季牦、季貔兄弟已入花甲之年,而瑾儿也是奔五的人了,实在是令人唏嘘。
离开龙头之后,船队继续西行。直到到达了东非的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才开始返回。郑和船队回到应天之时,已是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夏天。
虽然郑和、蒲日和等人都给永乐皇帝朱棣带去了张辅参与谋反纯属捕风捉影的结论,但朱棣从此之后再也没有给过张辅独镇一方的机会。
咱们可以翻开张辅四征交趾之后的履历仔细看看。
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二月,朱棣命张辅等商议北征粮运事宜。这也是张辅被从交趾召回之后,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这离他被从交趾召回,已是快六年了。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七月,朱棣第四次北伐亲征,张辅随征。这是张辅被从交趾召回之后,第一次领兵出征,而且还只是随征。也就是说,相当于一个部将。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四月,朱棣第五次北伐亲征,张辅随征。同样还是随征。也就是在这次北征的过程之中,朱棣病逝。
同年,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命张辅掌中军都督府事务,进官太师。虽然官衔、职位、俸禄都提高了,但明朝的皇帝们再也没有给张辅独自领军、镇守一方的机会了。
第二年,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张辅便开始担任《太宗实录》的监修。也就在这一年,明仁宗朱高炽病逝,明宣宗朱瞻基即位。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汉王朱高煦造反,朱瞻基御驾亲征,张辅扈从。这扈从的意思,就是随从,连捞个部将领一支兵的机会都没有。
宣德十年(公元1436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病逝,明英宗朱祁镇即位。七月,张辅担任《宣宗实录》的监修。看看,还是当监修,让一个战功赫赫的名将当监修,不知诸位是不是觉得有一种高射炮打蚊子的感觉。当然,并不是说这监修不重要,只是这本是该文臣做的事情,你让武将去做,未免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再后来,就是宣德年间太监王振专权。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入侵,王振唆使明英宗朱祁镇亲征,张辅随行。请注意,这次随行,那真是严格意义上的随行,不仅领不了一个兵,连参与军议的机会都没有。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应该都清楚了。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明军几乎全军覆没,张辅也死于乱军之中。
从公元1416年至公元1449年,整整的三十三年,一代名将张辅就这样被浪费了军事才华。要知道公元1416年的时候,张辅才四十一岁呀!
从张辅的后半生,咱们不难看出,当你得不到领导信任的时候,你的才华都是狗屎。
闲话休叙,言归正传。郑和船队第五次下西洋期间,对于大明帝国来说,发生了两件大事。而这两件大事,都发生在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可以说,永乐十六年是永乐皇帝朱棣在位期间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份。
第一件事,便是道衍和尚在北平庆寿寺去世了。
道衍和尚病重之时,永乐皇帝曾北巡北平。永乐皇帝此次北巡,一是去探探道衍和尚的病,另外也是十分关注这北平皇宫兴建得怎么样了。
永乐皇帝到了庆寿寺,少不了要给道衍和尚说一些宽心之言,让其安心养病。
当时,道衍和尚已是年满八十三、进八十四岁的人了。民间有句俗说话,叫做“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道衍和尚到了这个年纪,再看看自己的身体状况,知道是大限已至了。
因此,虽然朱棣是说了一大堆安慰之言,道衍和尚却在朱棣言毕之后,立即说道:“皇上,老臣恐怕是过不了这一关了。看不到皇上迁都北平,实是老臣今生最大之遗憾哪!”
道衍和尚这么一说,朱棣倒是有些动容。其实他从这次入庆寿寺看到道衍和尚的第一眼起,就感觉到道衍和尚恐怕是命不长久了。只是朱棣既然是来探病的,自然是要说些好听的话。他总不能一见道衍和尚的面,就握着他的手说,大师,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吧!
这一下,道衍和尚一开口,主动将话题挑明了,朱棣也没有什么好顾忌的了。
朱棣坐到了道衍和尚的病床之前,抓着道衍和尚的手,说道:“少师(朱棣称帝之后,曾册封道衍和尚为太子少师),如果您有什么要求,不妨都说出来吧!朕一定替您办到!”
道衍和尚艰难地摇了摇头,说道:“皇上待我恩重如山,我不愁吃、不愁喝的,别无他求。”
为了弄清张辅究竟有没有协助朱高煦谋反,朱棣迅速启动了第五次下西洋的行动。
有人可能要问了,不就是去交趾调查张辅的那些事儿吗?直接派人去交趾查不就得了?何必如此兴师动众,再来个第五次下西洋?
如果直接让人去调查,少不得要与交趾的地方官员接触,毕竟这是去执行公务。而张辅走后,马骐的影响力必然骤升。马骐恨不得吃张辅的肉、喝张辅的血,这要派人正常去调查,不受马骐的影响才怪。这调查出来的结果,能有公信力吗?自己敢相信吗?
唯有借下西洋为名,让人不经意地在交趾进行调查,才能得到可信度更高的结论。为此,朱棣还专门给郑和派了一个人,协助此次调查,这人名叫蒲日和。
这蒲日和是宋末泉州市舶使蒲寿庚的后代,他们这个家族有些特殊,本是阿拉伯人的后裔,但在十世纪左右便在交趾、占城一带定居。蒲寿庚虽然当了宋朝的官儿,但他们这个家族的人并未全部跟过来。用现代的话来说,这蒲日和在交趾、占城一带可是有相当复杂的海外关系。
也正是蒲日和有这个背景,朱棣便让他协助郑和进行调查。因为只要蒲日和去了交趾,他可以完全依托于民间进行调查,无须惊动明廷在交趾的任何官员。
听明白了朱棣的这个意思,郑和当即提议,他还想带两个人同行,参与此次调查,这两个人便是季牦、季貔兄弟。郑和告诉朱棣,季牦、季貔兄弟在交趾经营多年,对交趾也是相当熟悉,有了他们兄弟与蒲日和的联手,定能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对于交趾能重归大明版图,朱棣一直挺感激季牦、季貔兄弟的,再加上大家又是发小,那还有什么说的,让他们跟着去呗!不过朱棣向郑和言明,这去请季牦、季貔兄弟之事,就交给郑和了。反正他是点了头,至于季牦、季貔兄弟去不去,他可不敢打包票。
朱棣这是不知道郑和与季牦、季貔兄弟的真正关系,他也不知道,郑和之所以提议让季牦、季貔兄弟一起去,就是想带他们顺便去西礁墓祭祀一番。当然,季牦、季貔兄弟随船队前行,元咎一家子自然也是要随船队前行的。
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五月,郑和率领的船队第五次开启下西洋的壮举。船队在泉州港获得了足够的补给之后,第一站便到了占城国。
当时的占城国的国力已大不如前,对于明朝使团的到来,占城国格外重视。毕竟北边的交趾已并入大明版图,现在占城国与大明帝国成了邻国,不跟如此强邻搞好关系,那才是傻呢。
郑和向当时的占城国国王占巴的赖介绍了蒲日和,说此番前来占城国,除了两国互通友好之事,还希望帮着蒲日和在占城国寻一寻他的族人。
占巴的赖听说蒲日和家族还有许多人生活在占城国和交趾的地盘儿上,立即对蒲日和也是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
在占城国逗留数日之后,郑和让蒲日和继续在占城国“寻根”,而自己则带着十多条船秘密前往西礁。
到达西礁之后,季牦、季貔、和儿、元咎等人自然是在水底墓前有好一番祭祀。想想蒲日和在占城国还得折腾些时日,和儿他们便在西礁待了个把月,算是为父母守孝了。
再次折返占城国之后,元咎带着家小留在了占城国。蒲日和跟占城国王占巴的赖商量好了,待郑和的船队离开占城国之后,占巴的赖将派船将元咎一家子送到岑山小港。那里是黎利的根据地,找到了黎利,就能找到元咎的大舅哥黎只。
之所以让占城国派船送元咎一家子去岑山小港,而不是由郑和的船队派船将其送到岑山小港,就是要为元咎的身份做掩护。假如元咎见到了黎只,决定留在交趾,肯定要改个名字,不会再叫胡元咎。而这个人带着一家子从占城国而来,别人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就是胡季貔的儿子。
郑和的船队离开占城国之后,在龙头也有短暂的停留。当年,瑾儿还不满十岁便随未了离开了大陈国,从此与季牦、季貔兄弟再未见过面。这一回兄弟再度重逢,季牦、季貔兄弟已入花甲之年,而瑾儿也是奔五的人了,实在是令人唏嘘。
离开龙头之后,船队继续西行。直到到达了东非的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才开始返回。郑和船队回到应天之时,已是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夏天。
虽然郑和、蒲日和等人都给永乐皇帝朱棣带去了张辅参与谋反纯属捕风捉影的结论,但朱棣从此之后再也没有给过张辅独镇一方的机会。
咱们可以翻开张辅四征交趾之后的履历仔细看看。
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二月,朱棣命张辅等商议北征粮运事宜。这也是张辅被从交趾召回之后,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这离他被从交趾召回,已是快六年了。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七月,朱棣第四次北伐亲征,张辅随征。这是张辅被从交趾召回之后,第一次领兵出征,而且还只是随征。也就是说,相当于一个部将。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四月,朱棣第五次北伐亲征,张辅随征。同样还是随征。也就是在这次北征的过程之中,朱棣病逝。
同年,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命张辅掌中军都督府事务,进官太师。虽然官衔、职位、俸禄都提高了,但明朝的皇帝们再也没有给张辅独自领军、镇守一方的机会了。
第二年,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张辅便开始担任《太宗实录》的监修。也就在这一年,明仁宗朱高炽病逝,明宣宗朱瞻基即位。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汉王朱高煦造反,朱瞻基御驾亲征,张辅扈从。这扈从的意思,就是随从,连捞个部将领一支兵的机会都没有。
宣德十年(公元1436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病逝,明英宗朱祁镇即位。七月,张辅担任《宣宗实录》的监修。看看,还是当监修,让一个战功赫赫的名将当监修,不知诸位是不是觉得有一种高射炮打蚊子的感觉。当然,并不是说这监修不重要,只是这本是该文臣做的事情,你让武将去做,未免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再后来,就是宣德年间太监王振专权。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入侵,王振唆使明英宗朱祁镇亲征,张辅随行。请注意,这次随行,那真是严格意义上的随行,不仅领不了一个兵,连参与军议的机会都没有。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应该都清楚了。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明军几乎全军覆没,张辅也死于乱军之中。
从公元1416年至公元1449年,整整的三十三年,一代名将张辅就这样被浪费了军事才华。要知道公元1416年的时候,张辅才四十一岁呀!
从张辅的后半生,咱们不难看出,当你得不到领导信任的时候,你的才华都是狗屎。
闲话休叙,言归正传。郑和船队第五次下西洋期间,对于大明帝国来说,发生了两件大事。而这两件大事,都发生在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可以说,永乐十六年是永乐皇帝朱棣在位期间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份。
第一件事,便是道衍和尚在北平庆寿寺去世了。
道衍和尚病重之时,永乐皇帝曾北巡北平。永乐皇帝此次北巡,一是去探探道衍和尚的病,另外也是十分关注这北平皇宫兴建得怎么样了。
永乐皇帝到了庆寿寺,少不了要给道衍和尚说一些宽心之言,让其安心养病。
当时,道衍和尚已是年满八十三、进八十四岁的人了。民间有句俗说话,叫做“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道衍和尚到了这个年纪,再看看自己的身体状况,知道是大限已至了。
因此,虽然朱棣是说了一大堆安慰之言,道衍和尚却在朱棣言毕之后,立即说道:“皇上,老臣恐怕是过不了这一关了。看不到皇上迁都北平,实是老臣今生最大之遗憾哪!”
道衍和尚这么一说,朱棣倒是有些动容。其实他从这次入庆寿寺看到道衍和尚的第一眼起,就感觉到道衍和尚恐怕是命不长久了。只是朱棣既然是来探病的,自然是要说些好听的话。他总不能一见道衍和尚的面,就握着他的手说,大师,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吧!
这一下,道衍和尚一开口,主动将话题挑明了,朱棣也没有什么好顾忌的了。
朱棣坐到了道衍和尚的病床之前,抓着道衍和尚的手,说道:“少师(朱棣称帝之后,曾册封道衍和尚为太子少师),如果您有什么要求,不妨都说出来吧!朕一定替您办到!”
道衍和尚艰难地摇了摇头,说道:“皇上待我恩重如山,我不愁吃、不愁喝的,别无他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