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前情回顾环节, 寻找隐藏的彩蛋, 发现新惊喜! “他是夫子的儿子,叫姜鸿祯, 是弟弟的朋友呢。”石喻向哥哥解释。
石咏则有些好奇:“怎么样?二婶给你做的饼子, 中晌够吃吗?”
石家不富裕, 平日里大家中饭都只吃饼子咸菜, 到了晚上石大娘和王氏会带着大家改善伙食,添上个把荤素搭配的菜,还都将菜里的肉让给两个男孩子。
石喻早上上学之前, 王氏也是往他的书箱里装上几个现烙的饼子。前两天, 石喻说饼子不够吃,向王氏又多讨了几个。王氏心疼儿子, 哪有不答应的?
“鸿祯觉得我的饼子好吃,我就分给他一半!”
石咏挑挑眉, 心想:原来是这样啊……
“鸿祯就去自家厨房里,把师娘留给他的一勺炖肉舀出来, 咱们俩就一起用饼子夹肉吃。哥,鸿祯家的炖肉可香了。鸿祯却说咱家的饼子做得好,外头脆里头韧, 有嚼头。”
二婶王氏的烙饼确实做得很美味, 但是石咏却想,怎么听起来好像是这夫子府上的炖肉听起来更诱人呢!
“哥, 我和鸿祯是好朋友, 我们的东西都不藏私, 都是要分给对方的。”
听到弟弟这样说,石咏多少放了心,他原本觉得姜夫子家听上去像是有点儿在暗中帮衬石喻,可现在听来,喻哥儿与同窗该是真友谊,彼此都没有保留的。
打小的朋友之间单纯的友谊最为可贵。石咏很高兴弟弟在学塾里这么快就有了朋友。
然而有友谊在,并不意味着没有竞争。石喻一回到家,就自己去打了清水,在石咏给他打磨出来的一块青石板上练起字来。
“鸿祯的字写得也很好,我可不能被他比下去了。”石喻一面用功,一面自言自语。
京城纸贵,上好的宣纸要几百钱才得一刀。石咏便想了个办法,将原本弃置在院子里的一片青石板表面慢慢用砂纸打磨光滑。这片石板吸水程度与宣纸相差仿佛,石喻用毛笔蘸着水慢慢地写,待整片板面写完,前头最早写下的几个字也就干了。如此一来,循环往复,石喻就能好好练字而不用费纸了。
石咏眼看着弟弟认认真真地练字,心里暗暗舒了口气,心想,看这情形,拜姜夫子为师的事儿,该是稳了。
他转回自己屋里,将宝镜从怀中取出,放在另外两件器物旁边。
出奇的是,这卫子夫的金盘与杨玉环的香囊却正在热烈地交谈。香囊一扫此前的哀伤,言语之间似乎非常兴奋。
石咏仔细听了听,发现那两位竟然是在谈音乐。
这也难怪,卫子夫本就是歌姬出身,而杨玉环则更是精于音律乐理,简直能算是器乐演奏家和舞蹈家了。这两位一旦讨论起乐律和乐器,便大感趣味相投。尤其是杨玉环比卫子夫晚了数百年,无论是乐器还是乐理,唐代较汉代都有很大发展。杨玉环所懂的比卫子夫多了不少,当下一样一样讲来,令金盘叹服不已,将香囊好生赞了又赞。
石咏与宝镜在旁边,则完全插不上话。
“让它们好好聊聊吧!”宝镜告诉石咏,“一千年了,才好不容易遇上个能谈得来的,在此一聚之后,又不知会天南地北地在哪里了。”
听见宝镜这样说,香囊当即停顿下来,转而问石咏:“咏哥儿,你难道会将我们送走,将我们从此分开吗?”
香囊说话的声音应该就是杨玉环本人的声音。石咏手上这三件器物里,宝镜的声音苍劲而豪迈,金盘的声音沉稳而肃穆,然而香囊说起话来,却令人觉得她不过二十许人,声音娇嫩甜美,糯糯的,教人觉得根本无法拒绝。
香囊这样软语相求,石咏就算是想要开口解释的,这时候也支支吾吾的,无法把话说出口。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宝镜替石咏开了口,“咏哥儿让咱们重见天日,能感知这千年之后的人世间,咱们已经很走运了。说到底,咱们只是几具老而不死的物件儿,世事沉浮,就算是一时分开了,过个几年,许是又能重聚了呢?”
石咏轻轻地点头,食人之禄忠人之事,贾琏托付给他修复这两件器物,他便需谨守承诺,将这两件器物修复完成之后,物归原主。
这两件器物里,尤其是那只木瓜,如今已经摇身一变,成为精美绝伦的银香囊。贾府的人见了之后,未必真的会把这两件东西送进当铺里。所以金盘与香囊的去向,石咏也没本事预知。但他想武皇说得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何况京中世家勋贵的圈子就这么大,就算是分开,也许过个几年,也终有机会能重聚呢?
石咏越是这么被安慰,心里便越发百味杂陈。
他特别特别想让他经手的这些器物都留在自己身边,尤其这些,由他亲手修缮、重现光彩、甚至通了灵的古董物件儿。
可是细想想,在现代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有时他们那些研究员一连忙碌了好几个月,才成功修缮的一批文物,说送走就送走了,那时候心里还真是会空落落的难受。可是一旦他走在博物馆的大厅里,看见人们围着展柜隔着玻璃观赏文物,听到一声声赞叹的时候,却立即感受到无限满足。
被修复的器物能得到更多人的欣赏,本是他心底的小小愿望。
只不过,无论如何,他都希望这些老物件儿能得到妥善的对待。
*
几天之后就是石咏与贾琏约定的日子,两人在琉璃厂碰了面,贾琏还是扯了石咏去上回那家食肆,一坐下就兴致勃勃地问:“怎么样,得了吗?”
他见石咏还是带了上次那两只锦盒,当即捧了第一只,说:“这只赵飞燕的金盘……”
“不是,是卫子夫的金盘!”
石咏若无其事地纠正。
贾琏:“……你这样说也对!这不能年代能再早些,更值些钱么?”
顿了片刻,贾琏省过来:“不对,赵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有这个名头在,才最值钱!”
“卫皇后虽然出身歌者,可是当年也一样善舞。你回头这么说,准保旁人觉得耳目一新。而且,卫后是位贤后,这金盘,即便堂堂正正搁在正堂里,也没人会说嘴的。”
石咏向贾琏委婉解释,隐隐约约地听见金盘在锦盒里向他致谢。
贾琏想想也是,点头应了,打开锦盒,只见里面重新鎏过金的圆盘华贵璀璨,与原先简直不是一个器物,可是仔细看,却见金盘表面的卷草纹却依然清晰如旧,与原来的一模一样。
贾琏“啪”的一声扣上盒盖,抬起头,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盯着石咏:“好家伙,看不出来,你这小子,真不简单!”
重新鎏金之后的金盘太过精美,令贾琏有点儿不相信这东西竟是他家的。
“石兄弟,你是怎么学会这手艺的呀?”贾琏冷不丁就问。
“这个么……”石咏笑了笑,“琏二爷住惯了内城,不知我们这些外城长大的孝子家从小就在各种手工作坊里到处跑来跑去玩儿的,看得多了,也就……会了一点儿。上回凑巧,修了一只碗,叫杨掌柜见到了,他就将我记住了。”
他避重就轻,蒙混过关。
贾琏从来没在外城那些各业百姓杂居的胡同里待过,石咏这么说,他也辨不出真假,当下只得信了,又问:“对了,那只木瓜呢?怎么样,你琢磨出来什么没?”
石咏将另一只盛了香囊的锦盒递给了贾琏。
贾琏打开锦盒,伸手要将里面盛着的物事取出来,被石咏拦住,塞了一块棉布帕在他手里,示意他用布垫着再动手。
贾琏见他紧张,便也依他教的,垫着布帕,小心翼翼地取出银香囊,拿在手里看的时候,几乎倒吸一口气。
这只银香囊,由石咏去除了表面布帛与软木两层保护之后,又由石咏用专门给银器抛光的软布仔仔细细地擦过,此刻银质表面包裹着一层上了年头的银灰色“包浆”,显得光润古朴。镂空的银质花纹球体内部,隐约可见一只半圆的金盂璀璨夺目。
“这是……”
贾琏盯着这香囊,看了半晌,被震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这是杨贵妃亲自佩过的香囊!”石咏平静地答道,“我亲口问过‘它’的。”
贾琏听了这话,一时竟被吓住了,怔怔地望着石咏,片刻后才记起自己曾经说过的,“嗤”的一笑,说:“石兄弟,你这拾人牙慧的本事还真是不赖啊!”
现在是康熙五十一年,正是九龙夺嫡的混战期。
石咏尝试向镜子说了几句他所知道的九龙夺嫡,宝镜一下子生了兴趣,连连发问,三言两语,就将石咏知道的全部信息都套了出来。
“原来是这样?”宝镜饶有兴致地叹道,“听上去如今几位皇子,比之当日朕膝下数子……都更有野心与能力。”
它啧啧叹道:“在位多年,有多个继承人且日渐年长,上位之人,难免会有这等烦恼。当今这一招,得保自身大权独揽,且看诸皇子你争我夺,自相攻讦,稳稳地坐山观虎斗……哼哼,的确是一招狠棋。”
石咏奇了,连忙小声问:“陛下,难道您觉得这九子夺嫡,乃是康熙……嗯,当今皇帝刻意为之?”
“因何不是?”宝镜口气傲慢,下了断语,“太|子年纪渐长,羽翼渐丰,现在又值盛壮,自然对帝位是个威胁。不如干脆树个靶子,至少上位者能轻轻松松地,舒服过上几年,尤其年纪大了,精力不济之时,更是如此。当年朕便是这样,朕明知武氏子侄难堪大任,依旧没有绝了嗣位武氏的口,哼……若是早早去了这个靶子,李唐子弟岂不早早地就将刀头箭尖一起转向朕这里?”
石咏听了镜子的话,想了半天,心里渐渐发凉——
原来上位者竟然是这样看的:如果各种势力势均力敌,谁也吃不掉谁,那皇帝的位置自然安稳。皇子与大臣们结党营私,你来我往,那也没事儿,只要势力相对平衡,对皇帝没威胁,那么皇帝就会继续坐视他们这样斗下去。
“那……那一家人呢?手足亲情呢?”石咏话一出口,也觉得自己问得天真。
天家无父子兄弟,昨天还言笑晏晏,今天就能刀兵相见。
果然,宝镜“哼”的一声就笑了出来,“你还真是个孩子。你想想,历代帝王,以子迫父,或是兄弟相残的,不知有多少。就连本朝太宗皇帝,不是照样靠‘玄武门之变’得的大位……”
宝镜在千年之后依旧改不了口,始终“本朝”、“本朝”的。
石咏却不知怎么的,脑子突然犯抽,开口便吟诵道:“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这诗据传是武则天之子章怀太子李贤所作的《黄台瓜辞》,借瓜与瓜蔓讽喻武则天与诸子之间那点可怜的母子亲情,石咏念出声之后,他清清楚楚地看见宝镜镜面一震,接着原本光滑明亮的镜面突然一黯。
只听宝镜声冷似冰,哼了一声之后,便再也不开口了。无论石咏怎么软语相求,宝镜始终一言不发,只默默横放在石家西厢的小桌上,宛若一面再寻常不过的铜镜。
石咏一时懊恼得简直想抽自己一记,心想自己怎么就这么嘴贱的。
就算是面镜子,那也是武则天的镜子,谋略的水准抵他十个石咏。石咏原本还想好好想镜子请教一番的,结果被他嘴贱给气“跑”了。
——真是一面傲娇的宝镜啊!
石咏不由得长长叹了一口气:宝镜教他去寻个靠山,他心中自然也很清楚。现在已经是康熙五十一年了,这夺嫡之争正是最紧张的时候,哪一位数字的靠山最稳妥,他石咏心里能没点数吗?
可是话说回来,石咏一来觉得自己只是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与贾府中人的地位尚且天差地远,更不用说什么皇子阿哥,神仙打架,他一个小鬼也够不着啊;二来么,在这等级森严的古代,一旦选择了依附权势,便再也少不了卑躬屈膝,清代尤其如此。石咏实在是无法想象自己拜倒磕头,口称“奴才”。
所以,宝镜指责他“三大错”,他现今还是将第一错赶紧弥补,将家有宝扇的事情捂捂好,千万别让贾赦贾琏知道了去。
想到这里,石咏望着搁在桌上的宝镜,心里暗暗叹息:真是可惜,好不容易修了一具能够“通灵”的文物,竟然被他给“作”得不理他了。要知道,他与这宝镜能相聚的时日并不多,毕竟还是要交给一僧一道去“结尾款”的啊!
*
到了约定的这一天,石咏依旧坐在琉璃厂西街道旁,面前的桌上放着一只“金缮”修补起来的成窑碗,和一面浇铸修补而成的铜镜。
天气渐暖,再加上怀里揣着石大娘事先烙的饼子,石咏总算不用喝西北风了。
可是他却始终没有等来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五两银子的“尾款”也一样不见踪影。
“别等啦!”
也不知过了多久,石咏忽然听见宝镜发出声音。
“啥?”
石咏一下子没省过来。
“叫你别等啦!”
宝镜的声音虽然苍老,可是还是能听出一点点娇嗔。
“您,您是说……他们,他们不会来了吗?”
石咏赶紧凑到宝镜跟前,结结巴巴地小声说。
“不会来了!”宝镜有些恨铁不成钢地回答,“你去除了镜子上的封印,他们能感应得到朕的气魄,哪里还有脸来?”
石咏以前听宝镜提过一回,说镜身上的“风月宝鉴”四个字其实是封印,但没听宝镜说过,今儿见宝镜主动开了口,赶紧先开口先向宝镜道了歉,只说他自己年幼无知,口无遮拦,说了不该说的——唉,先这么说吧,安抚宝镜为要。
宝镜却幽幽叹了口气,道:“贤儿那首诗,字字泣血,你道朕不伤心、不后悔么?只是身在那个位置上,好些事,根本由不得自己。如今回首前尘,不过得失二字,有得便必有失……也罢,往事不必再提,先告诉你那封印的事儿。”
石咏听了宝镜解说,这才明白,原来这面宝镜原本一直悬挂于洛阳镜殿中,后来在战乱中流落民间。宝镜有识,默默历遍人间疾苦,直到有一天,宝镜被一名道姑发现,认定是有灵识的宝物,当下施了封印,借助宝镜的灵力,佐以法术,便号称是一面能治邪思妄动之症的“风月宝鉴”,直到宝镜被摔碎,才失去法力。
“你这一修,既将宝镜复原,又去了封印。有朕的灵识在此,那一僧一道没有当初那名道姑的法力,治不了朕,自然不敢来!”宝镜如是说。
“那……那——”
石咏有点儿欲哭无泪,那我的尾款该怎么办?
五两银子呢,不是个小数目!
“你放心吧,你的手艺,连这千年的古镜都修得了,还愁没人来找你?”
“可是……”
石咏兀自在挠头。酒香也怕巷子深,他也怕,一等三年才开张啊!
“石小哥,怎么在这里自言自语的?”
突然有个人向石咏打招呼,将他吓了一跳。
“杨……杨掌柜!”石咏记起上回在“松竹斋”见到的情形,赶紧开口,“您回来了啊!”
来人正是杨掌柜,连连点头,说:“都说真人不露相,石小哥,没想到你这么个年纪,竟然有那样的见识,连南边的螺钿家具都知道怎么修。”
石咏赶紧谦虚。他知道定是上次“松竹斋”里的伙计认出了他,转告了杨掌柜,对方才知道这件事儿的。
“对了,这就是你用‘金缮’补的那只成窑碗?”
杨掌柜伸手托起石咏桌上放着的那只成窑青花,“不错么,石小哥,正巧,我那里前儿有人送来一对瓷碗,刚好一只碎了,一只磕了个口,小哥可否随我去看看,能不能修。”
石咏一听,这有什么不能的,当即收拾了东西,怀里揣了宝镜,跟杨掌柜去了松竹斋。路上两人交换了名姓,才晓得这杨掌柜名字是镜锌二字。
“幼时有高人算了一名,说是命里缺金,所以才得了这么个名字,如今做了掌柜,整日与古董金银打交道,却都不是自己的,石兄弟莫要见笑。”杨掌柜口里已经渐渐换了称呼,与石咏拉近了距离。
待到了松竹斋里,杨掌柜亲自去取了一只木匣出来,打开,只见里面分成两格,分别盛着一只瓷碗。如杨掌柜所述,一碎一缺。
石咏伸手将没碎的瓷碗取出,见是一只白釉瓷碗,非常简单的甜白釉,白而莹润,无纹片。他一见,先入为主,就已经在猜,是永窑还是宣窑,岂料翻过来之后一看碗底款识,竟是空白的。
“石兄弟莫笑,这一对碗,真的不是什么名品古董,甚至也不值什么钱,只是对这对碗的主人来说有些意义,所以才想请高手匠人修补。若是要请石兄弟修这一对碗,敢问需要酬金几何?”
石咏却始终打量着这只瓷碗的碗型和釉面的色泽,总觉得这器型、这釉色、这审美……有点儿眼熟!
他心里忽然一动,于是开口说:
“若这碗真的对原主人有着重大的意义,那我便不要酬金,也得尽心尽力地将这一对碗好好补起来。”
石咏则有些好奇:“怎么样?二婶给你做的饼子, 中晌够吃吗?”
石家不富裕, 平日里大家中饭都只吃饼子咸菜, 到了晚上石大娘和王氏会带着大家改善伙食,添上个把荤素搭配的菜,还都将菜里的肉让给两个男孩子。
石喻早上上学之前, 王氏也是往他的书箱里装上几个现烙的饼子。前两天, 石喻说饼子不够吃,向王氏又多讨了几个。王氏心疼儿子, 哪有不答应的?
“鸿祯觉得我的饼子好吃,我就分给他一半!”
石咏挑挑眉, 心想:原来是这样啊……
“鸿祯就去自家厨房里,把师娘留给他的一勺炖肉舀出来, 咱们俩就一起用饼子夹肉吃。哥,鸿祯家的炖肉可香了。鸿祯却说咱家的饼子做得好,外头脆里头韧, 有嚼头。”
二婶王氏的烙饼确实做得很美味, 但是石咏却想,怎么听起来好像是这夫子府上的炖肉听起来更诱人呢!
“哥, 我和鸿祯是好朋友, 我们的东西都不藏私, 都是要分给对方的。”
听到弟弟这样说,石咏多少放了心,他原本觉得姜夫子家听上去像是有点儿在暗中帮衬石喻,可现在听来,喻哥儿与同窗该是真友谊,彼此都没有保留的。
打小的朋友之间单纯的友谊最为可贵。石咏很高兴弟弟在学塾里这么快就有了朋友。
然而有友谊在,并不意味着没有竞争。石喻一回到家,就自己去打了清水,在石咏给他打磨出来的一块青石板上练起字来。
“鸿祯的字写得也很好,我可不能被他比下去了。”石喻一面用功,一面自言自语。
京城纸贵,上好的宣纸要几百钱才得一刀。石咏便想了个办法,将原本弃置在院子里的一片青石板表面慢慢用砂纸打磨光滑。这片石板吸水程度与宣纸相差仿佛,石喻用毛笔蘸着水慢慢地写,待整片板面写完,前头最早写下的几个字也就干了。如此一来,循环往复,石喻就能好好练字而不用费纸了。
石咏眼看着弟弟认认真真地练字,心里暗暗舒了口气,心想,看这情形,拜姜夫子为师的事儿,该是稳了。
他转回自己屋里,将宝镜从怀中取出,放在另外两件器物旁边。
出奇的是,这卫子夫的金盘与杨玉环的香囊却正在热烈地交谈。香囊一扫此前的哀伤,言语之间似乎非常兴奋。
石咏仔细听了听,发现那两位竟然是在谈音乐。
这也难怪,卫子夫本就是歌姬出身,而杨玉环则更是精于音律乐理,简直能算是器乐演奏家和舞蹈家了。这两位一旦讨论起乐律和乐器,便大感趣味相投。尤其是杨玉环比卫子夫晚了数百年,无论是乐器还是乐理,唐代较汉代都有很大发展。杨玉环所懂的比卫子夫多了不少,当下一样一样讲来,令金盘叹服不已,将香囊好生赞了又赞。
石咏与宝镜在旁边,则完全插不上话。
“让它们好好聊聊吧!”宝镜告诉石咏,“一千年了,才好不容易遇上个能谈得来的,在此一聚之后,又不知会天南地北地在哪里了。”
听见宝镜这样说,香囊当即停顿下来,转而问石咏:“咏哥儿,你难道会将我们送走,将我们从此分开吗?”
香囊说话的声音应该就是杨玉环本人的声音。石咏手上这三件器物里,宝镜的声音苍劲而豪迈,金盘的声音沉稳而肃穆,然而香囊说起话来,却令人觉得她不过二十许人,声音娇嫩甜美,糯糯的,教人觉得根本无法拒绝。
香囊这样软语相求,石咏就算是想要开口解释的,这时候也支支吾吾的,无法把话说出口。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宝镜替石咏开了口,“咏哥儿让咱们重见天日,能感知这千年之后的人世间,咱们已经很走运了。说到底,咱们只是几具老而不死的物件儿,世事沉浮,就算是一时分开了,过个几年,许是又能重聚了呢?”
石咏轻轻地点头,食人之禄忠人之事,贾琏托付给他修复这两件器物,他便需谨守承诺,将这两件器物修复完成之后,物归原主。
这两件器物里,尤其是那只木瓜,如今已经摇身一变,成为精美绝伦的银香囊。贾府的人见了之后,未必真的会把这两件东西送进当铺里。所以金盘与香囊的去向,石咏也没本事预知。但他想武皇说得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何况京中世家勋贵的圈子就这么大,就算是分开,也许过个几年,也终有机会能重聚呢?
石咏越是这么被安慰,心里便越发百味杂陈。
他特别特别想让他经手的这些器物都留在自己身边,尤其这些,由他亲手修缮、重现光彩、甚至通了灵的古董物件儿。
可是细想想,在现代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有时他们那些研究员一连忙碌了好几个月,才成功修缮的一批文物,说送走就送走了,那时候心里还真是会空落落的难受。可是一旦他走在博物馆的大厅里,看见人们围着展柜隔着玻璃观赏文物,听到一声声赞叹的时候,却立即感受到无限满足。
被修复的器物能得到更多人的欣赏,本是他心底的小小愿望。
只不过,无论如何,他都希望这些老物件儿能得到妥善的对待。
*
几天之后就是石咏与贾琏约定的日子,两人在琉璃厂碰了面,贾琏还是扯了石咏去上回那家食肆,一坐下就兴致勃勃地问:“怎么样,得了吗?”
他见石咏还是带了上次那两只锦盒,当即捧了第一只,说:“这只赵飞燕的金盘……”
“不是,是卫子夫的金盘!”
石咏若无其事地纠正。
贾琏:“……你这样说也对!这不能年代能再早些,更值些钱么?”
顿了片刻,贾琏省过来:“不对,赵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有这个名头在,才最值钱!”
“卫皇后虽然出身歌者,可是当年也一样善舞。你回头这么说,准保旁人觉得耳目一新。而且,卫后是位贤后,这金盘,即便堂堂正正搁在正堂里,也没人会说嘴的。”
石咏向贾琏委婉解释,隐隐约约地听见金盘在锦盒里向他致谢。
贾琏想想也是,点头应了,打开锦盒,只见里面重新鎏过金的圆盘华贵璀璨,与原先简直不是一个器物,可是仔细看,却见金盘表面的卷草纹却依然清晰如旧,与原来的一模一样。
贾琏“啪”的一声扣上盒盖,抬起头,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盯着石咏:“好家伙,看不出来,你这小子,真不简单!”
重新鎏金之后的金盘太过精美,令贾琏有点儿不相信这东西竟是他家的。
“石兄弟,你是怎么学会这手艺的呀?”贾琏冷不丁就问。
“这个么……”石咏笑了笑,“琏二爷住惯了内城,不知我们这些外城长大的孝子家从小就在各种手工作坊里到处跑来跑去玩儿的,看得多了,也就……会了一点儿。上回凑巧,修了一只碗,叫杨掌柜见到了,他就将我记住了。”
他避重就轻,蒙混过关。
贾琏从来没在外城那些各业百姓杂居的胡同里待过,石咏这么说,他也辨不出真假,当下只得信了,又问:“对了,那只木瓜呢?怎么样,你琢磨出来什么没?”
石咏将另一只盛了香囊的锦盒递给了贾琏。
贾琏打开锦盒,伸手要将里面盛着的物事取出来,被石咏拦住,塞了一块棉布帕在他手里,示意他用布垫着再动手。
贾琏见他紧张,便也依他教的,垫着布帕,小心翼翼地取出银香囊,拿在手里看的时候,几乎倒吸一口气。
这只银香囊,由石咏去除了表面布帛与软木两层保护之后,又由石咏用专门给银器抛光的软布仔仔细细地擦过,此刻银质表面包裹着一层上了年头的银灰色“包浆”,显得光润古朴。镂空的银质花纹球体内部,隐约可见一只半圆的金盂璀璨夺目。
“这是……”
贾琏盯着这香囊,看了半晌,被震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这是杨贵妃亲自佩过的香囊!”石咏平静地答道,“我亲口问过‘它’的。”
贾琏听了这话,一时竟被吓住了,怔怔地望着石咏,片刻后才记起自己曾经说过的,“嗤”的一笑,说:“石兄弟,你这拾人牙慧的本事还真是不赖啊!”
现在是康熙五十一年,正是九龙夺嫡的混战期。
石咏尝试向镜子说了几句他所知道的九龙夺嫡,宝镜一下子生了兴趣,连连发问,三言两语,就将石咏知道的全部信息都套了出来。
“原来是这样?”宝镜饶有兴致地叹道,“听上去如今几位皇子,比之当日朕膝下数子……都更有野心与能力。”
它啧啧叹道:“在位多年,有多个继承人且日渐年长,上位之人,难免会有这等烦恼。当今这一招,得保自身大权独揽,且看诸皇子你争我夺,自相攻讦,稳稳地坐山观虎斗……哼哼,的确是一招狠棋。”
石咏奇了,连忙小声问:“陛下,难道您觉得这九子夺嫡,乃是康熙……嗯,当今皇帝刻意为之?”
“因何不是?”宝镜口气傲慢,下了断语,“太|子年纪渐长,羽翼渐丰,现在又值盛壮,自然对帝位是个威胁。不如干脆树个靶子,至少上位者能轻轻松松地,舒服过上几年,尤其年纪大了,精力不济之时,更是如此。当年朕便是这样,朕明知武氏子侄难堪大任,依旧没有绝了嗣位武氏的口,哼……若是早早去了这个靶子,李唐子弟岂不早早地就将刀头箭尖一起转向朕这里?”
石咏听了镜子的话,想了半天,心里渐渐发凉——
原来上位者竟然是这样看的:如果各种势力势均力敌,谁也吃不掉谁,那皇帝的位置自然安稳。皇子与大臣们结党营私,你来我往,那也没事儿,只要势力相对平衡,对皇帝没威胁,那么皇帝就会继续坐视他们这样斗下去。
“那……那一家人呢?手足亲情呢?”石咏话一出口,也觉得自己问得天真。
天家无父子兄弟,昨天还言笑晏晏,今天就能刀兵相见。
果然,宝镜“哼”的一声就笑了出来,“你还真是个孩子。你想想,历代帝王,以子迫父,或是兄弟相残的,不知有多少。就连本朝太宗皇帝,不是照样靠‘玄武门之变’得的大位……”
宝镜在千年之后依旧改不了口,始终“本朝”、“本朝”的。
石咏却不知怎么的,脑子突然犯抽,开口便吟诵道:“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这诗据传是武则天之子章怀太子李贤所作的《黄台瓜辞》,借瓜与瓜蔓讽喻武则天与诸子之间那点可怜的母子亲情,石咏念出声之后,他清清楚楚地看见宝镜镜面一震,接着原本光滑明亮的镜面突然一黯。
只听宝镜声冷似冰,哼了一声之后,便再也不开口了。无论石咏怎么软语相求,宝镜始终一言不发,只默默横放在石家西厢的小桌上,宛若一面再寻常不过的铜镜。
石咏一时懊恼得简直想抽自己一记,心想自己怎么就这么嘴贱的。
就算是面镜子,那也是武则天的镜子,谋略的水准抵他十个石咏。石咏原本还想好好想镜子请教一番的,结果被他嘴贱给气“跑”了。
——真是一面傲娇的宝镜啊!
石咏不由得长长叹了一口气:宝镜教他去寻个靠山,他心中自然也很清楚。现在已经是康熙五十一年了,这夺嫡之争正是最紧张的时候,哪一位数字的靠山最稳妥,他石咏心里能没点数吗?
可是话说回来,石咏一来觉得自己只是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与贾府中人的地位尚且天差地远,更不用说什么皇子阿哥,神仙打架,他一个小鬼也够不着啊;二来么,在这等级森严的古代,一旦选择了依附权势,便再也少不了卑躬屈膝,清代尤其如此。石咏实在是无法想象自己拜倒磕头,口称“奴才”。
所以,宝镜指责他“三大错”,他现今还是将第一错赶紧弥补,将家有宝扇的事情捂捂好,千万别让贾赦贾琏知道了去。
想到这里,石咏望着搁在桌上的宝镜,心里暗暗叹息:真是可惜,好不容易修了一具能够“通灵”的文物,竟然被他给“作”得不理他了。要知道,他与这宝镜能相聚的时日并不多,毕竟还是要交给一僧一道去“结尾款”的啊!
*
到了约定的这一天,石咏依旧坐在琉璃厂西街道旁,面前的桌上放着一只“金缮”修补起来的成窑碗,和一面浇铸修补而成的铜镜。
天气渐暖,再加上怀里揣着石大娘事先烙的饼子,石咏总算不用喝西北风了。
可是他却始终没有等来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五两银子的“尾款”也一样不见踪影。
“别等啦!”
也不知过了多久,石咏忽然听见宝镜发出声音。
“啥?”
石咏一下子没省过来。
“叫你别等啦!”
宝镜的声音虽然苍老,可是还是能听出一点点娇嗔。
“您,您是说……他们,他们不会来了吗?”
石咏赶紧凑到宝镜跟前,结结巴巴地小声说。
“不会来了!”宝镜有些恨铁不成钢地回答,“你去除了镜子上的封印,他们能感应得到朕的气魄,哪里还有脸来?”
石咏以前听宝镜提过一回,说镜身上的“风月宝鉴”四个字其实是封印,但没听宝镜说过,今儿见宝镜主动开了口,赶紧先开口先向宝镜道了歉,只说他自己年幼无知,口无遮拦,说了不该说的——唉,先这么说吧,安抚宝镜为要。
宝镜却幽幽叹了口气,道:“贤儿那首诗,字字泣血,你道朕不伤心、不后悔么?只是身在那个位置上,好些事,根本由不得自己。如今回首前尘,不过得失二字,有得便必有失……也罢,往事不必再提,先告诉你那封印的事儿。”
石咏听了宝镜解说,这才明白,原来这面宝镜原本一直悬挂于洛阳镜殿中,后来在战乱中流落民间。宝镜有识,默默历遍人间疾苦,直到有一天,宝镜被一名道姑发现,认定是有灵识的宝物,当下施了封印,借助宝镜的灵力,佐以法术,便号称是一面能治邪思妄动之症的“风月宝鉴”,直到宝镜被摔碎,才失去法力。
“你这一修,既将宝镜复原,又去了封印。有朕的灵识在此,那一僧一道没有当初那名道姑的法力,治不了朕,自然不敢来!”宝镜如是说。
“那……那——”
石咏有点儿欲哭无泪,那我的尾款该怎么办?
五两银子呢,不是个小数目!
“你放心吧,你的手艺,连这千年的古镜都修得了,还愁没人来找你?”
“可是……”
石咏兀自在挠头。酒香也怕巷子深,他也怕,一等三年才开张啊!
“石小哥,怎么在这里自言自语的?”
突然有个人向石咏打招呼,将他吓了一跳。
“杨……杨掌柜!”石咏记起上回在“松竹斋”见到的情形,赶紧开口,“您回来了啊!”
来人正是杨掌柜,连连点头,说:“都说真人不露相,石小哥,没想到你这么个年纪,竟然有那样的见识,连南边的螺钿家具都知道怎么修。”
石咏赶紧谦虚。他知道定是上次“松竹斋”里的伙计认出了他,转告了杨掌柜,对方才知道这件事儿的。
“对了,这就是你用‘金缮’补的那只成窑碗?”
杨掌柜伸手托起石咏桌上放着的那只成窑青花,“不错么,石小哥,正巧,我那里前儿有人送来一对瓷碗,刚好一只碎了,一只磕了个口,小哥可否随我去看看,能不能修。”
石咏一听,这有什么不能的,当即收拾了东西,怀里揣了宝镜,跟杨掌柜去了松竹斋。路上两人交换了名姓,才晓得这杨掌柜名字是镜锌二字。
“幼时有高人算了一名,说是命里缺金,所以才得了这么个名字,如今做了掌柜,整日与古董金银打交道,却都不是自己的,石兄弟莫要见笑。”杨掌柜口里已经渐渐换了称呼,与石咏拉近了距离。
待到了松竹斋里,杨掌柜亲自去取了一只木匣出来,打开,只见里面分成两格,分别盛着一只瓷碗。如杨掌柜所述,一碎一缺。
石咏伸手将没碎的瓷碗取出,见是一只白釉瓷碗,非常简单的甜白釉,白而莹润,无纹片。他一见,先入为主,就已经在猜,是永窑还是宣窑,岂料翻过来之后一看碗底款识,竟是空白的。
“石兄弟莫笑,这一对碗,真的不是什么名品古董,甚至也不值什么钱,只是对这对碗的主人来说有些意义,所以才想请高手匠人修补。若是要请石兄弟修这一对碗,敢问需要酬金几何?”
石咏却始终打量着这只瓷碗的碗型和釉面的色泽,总觉得这器型、这釉色、这审美……有点儿眼熟!
他心里忽然一动,于是开口说:
“若这碗真的对原主人有着重大的意义,那我便不要酬金,也得尽心尽力地将这一对碗好好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