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讨论得出相反结果后,都意识到,讨论与真理,毫不相干。
最早在希腊文中,真理与辩论这两个词的意思相近。那只是人类意识开始走过直觉阶段的初始产物,人类意识从自觉中独立出来后,发展出自己的一套体系。这套体系支撑着人类向理性方向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这个成果的副产品是:人类的异化。
人类通过思维,将自己与动物异化出来后,走得太远了,几乎不承认自己是动物,也抛弃和否定了动物性直觉的意义。但是,这种动物性直觉,在进化史上,却占据了人类发展的绝大多数时间。
而参禅,好像是一种直觉的训练,是不可以用思维及语言来进行分析与推理的。
“我也要回去了,我现在明白南怀瑾先生的忠告了,原来不服气,我想试试,结果,就成这样了。”
万师兄这话,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但我知道,他肯定有离开的充分理由。
“哪句话?”
“他说过,一般人研究学问,两个东西不能碰。因为,你碰了,就跳不出来。一个是佛学,一个是易经。”
我也看过这一段话,我就是从学易经开始的,至今命运到这个地步,看样子,易经对我生活并没有大多实质性的帮助。当然,我对易经,只是学了些皮毛,跟本算不上跳进去,所以也不存在跳不跳得出来的问题。
“他说过,这两种学问太高深。只有两种人可以碰,一是绝顶聪明的、有大智慧的人。一种是完全不识字,没文化的人。我当时以为自己聪明,想试试,结果呢,一事无成。”
万师兄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是他作为一个好人的基本品质。他是做学问的,但他承认了,自己不是那种最聪明的人。
我点点头,说到:“你已经够聪明了,与我相比而言,但你说你都没资格,那我岂不是更不能学佛了?”
“不,你当然没有搞佛学的学问,这是对的。但是,你可以像钱师兄那样,修行。因为,我从你身上,看到某些直觉的影子,或许这就是你修行的基础。而我,没有你这样明显。”
“是吗?我怎么没意识到?”
“你发呆的习惯,总是突然而来、戛然而止,这仿佛就是某种直觉使然。”
这提醒了我,尤其是我回忆到,自己在打七最后一天那一个多小时的经历,好像还有那么点意思。但目前的主要关注点是万师兄,他已经说过,他要离开。
“我觉得,万师兄,你是一个真诚的人,对自己诚实,所以,这样的品质是珍贵的,是我所不具备的,你这种人都说自己没资格学佛,难道我,仅仅有点发呆的习惯,就有了吗?”
“我是说研究佛学,你与我的目标不一样,你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开悟得道或者解脱生死。而我最开始的目的,就是想了解佛学的理论。为了我哲学体系的完整性,我想用自己的哲学分析方法,来将佛学纳入到自己的知识框架之中。往大了说,是为了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具备包容性与广博性,往小了说,是为了在学术界,树立自己的新形象:佛学中的哲学意义与比较。这就是我的目的,而如今,我的目的恐怕是无法达到了。”
“不就是学佛学知识吗?我觉得,你好像也差不多了。”
“是的,我所知道的佛学知识,比一般人多,也比现在中国的哲学研究人员多些。但这些只是知识,而通过具体的深入,我发现,佛学最重要的思维体系与框架,是我们这种西方哲学的分析办法,所无法分析的。这就是所谓的不可思议,当然也就不可容纳。”
“那你学佛这些年,就没有意义了吗?”
“有意义,至少达到了两个意义。第一个意义,就是试错。我以自己的实践,向所有哲学工作者证明,通过哲学及思维的方式来理解佛学,是做不到的。至少在今天,中国这些搞哲学的,有什么水平及背景,我是了解的。可笑有些比我还笨的人,还企图在这里面出成果,我以我自身的经历告诉他们:这不可能。”
原来,他是想走那种日本人走过的路,把佛学当成一种哲学思想来研究。日本人研究的成果,在西方也受到过轰动,但以我这种不太专业的人看来,那些所谓的成果,都是隔靴搔痒。
中国历史上也有些文化人,企图将佛学纳入儒家或者道家的思想体系,但都失败了。有可能是两个原因:第一,思想体系的不兼容。第二个原因可能更正确:佛学比普通的哲学思想广大得多,只有将其它思想融入佛学的可能,其它思想想融入佛学,就好比将一座山装入一个碗,是根本做不到的。况且,没经历过实践的人,根本就无法理解佛学究竟是说的什么。
“夏虫不可以语冰,我早就预感到这种结果,我只不过还想试试,所以,这种失败,我是有准备的。今天,我准备离开,也没什么遗憾,毕竟,我也得到了两个成果。”
“那你不准备干脆如钱师兄一样,修行算了?”
“暂时没那可能。第一,我没有钱师兄那种发自内心的出离心,没有生死时速的紧迫感。第二,我还舍不得世间的一切,我还不习惯孤独不习惯甚至没能力,在思想上独立存在。”
他的理由很充分:没愿望,没能力。没愿望,是他在世俗生活中,基本没有什么迫在眉睫的困难与威胁,不像钱师兄,因为身体有病,对生死的压迫感体会得真切。没能力,是他过多的思想体系与知识,让他的思维方式无法摆脱旧有框架的束缚,不能在心地上干净纯粹地面对佛陀。
“也许,有一天,我还会回到庙子里来,但不是今天。我虽然要回去了,但我今后会对重返庙子,有一个心理上的准备与信心。毕竟,钱师兄得到消息,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鼓舞。当我再回来那一天,或许,你已经可以做我的师父了。”
“不敢,万师兄。我也没你聪明,悟性上更赶不上钱师兄。况且,世俗给我的牵挂,表面上没有多少。但实际上,我对孤独,还是有心理上的害怕,对漂泊,还是有点揭旧伤疤的恐惧。”
让我独自面对自己的思想,这是很恐怖的事。毕竟,这么些年来,至少从我离开老家那一天算起,漂泊的折磨与孤独的危险,让我离不开人群。今天,我离开家人离开朋友,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了最终更好地回去,我从感情与心理上,还没有完全出家的准备。
最好的证据是,我到目前,还没有皈依。
“我听说,最聪明的人,看起来仿佛像傻子一样。老子说过这话吧?六祖一个字不识,也出了《坛经》这样伟大的经典。我还听说,上辈子最有佛缘的人,这一生处处不顺心,好像是命运逼他走向佛道。大概,你就是这样的人吧?”
万师兄说这话的口气,有点飘渺,有点过来人似的高屋建瓴。在中国古代典籍上,随处可见这种说话方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这种口气,自带一种隐喻与冷静。
“不敢不敢,逻辑上也说不通。小概率事件,不可当真。”我也模仿古代人说话,谁让我们都是戏精?谁让我们都是戏言呢?
“我不开玩笑,庄师兄。你看,当你学易经时,你的命运好像还可以。但是,当你学佛时,好像命运就越来越差了,什么原因呢?是偶然还是必然?况且,你发呆的样子,就跟傻子一样,当然,平时你很聪明。这说明什么?或许你有一种智慧,自己并没有发现。只有在发呆的空隙处,它才有机会自动溢出,要不然,你能够突然说出那句话?”
我知道他所指的是,我突然说出:从佛祖成道那天起,整个世界就已经是圆满的。
他所不知道的,是我在打七会上最后发呆的情况。我不告诉它,不仅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告诉的内容,也不知道原因。更因为,这种情况,他也解释不了,他又不是过来人。
第二天早晨,万师兄在我的配合下,收拾完他的行李,背上了他的背包,装好了明成师给他转交的报告,出门了。我送他的路上,他低声给我说:“庄师兄,我们有缘,如果有那么一天,我拜你为师,希望你不要拒绝。”
我只有讪笑着应付:“你高估我了。”
他看到出租车向我们开来,突然回过头,问了我一句。“钱师兄走的时候,是让你干什么来着?”
我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就对那出租车司机喊到:“师父,到机场!”
要不要这么急呢?上车关门的速度太快,离别招手也如同敷衍,留下我这挥起的右手,尴尬地停在空中。
走了,都走了,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当我返回庙子,回首看到那座大门,石梯子那么高,而我站立的广场,紧邻市场,车多人多,热闹非凡。我真的要告别这个热闹的世界,进入到庙里那青灯黄卷的生活吗?
刚一进庙门,就碰上了明成师。他对我一笑,我对他合什,他答了礼后,准备离开。我赶快问到:“明成师,见性师现在有空吗?”
“估计有吧?应该忙完了,在方丈室。”
我觉得,不应该这么草率。我先回到宿舍,洗了把脸,找了一套相对正规的衣服换上,擦了擦运动鞋上的灰尘,然后,向方丈室走去。
在路上,我还在犹豫。我这是要去拜师吗?我还是要去皈依?我这是决定了要出家呢?还是只当个居士?如果传戒大会有的话,该是什么时候呢?得戒师父是哪个?
进了那个小院子,才发现,已经没有机会了,又有一拨人,先我一步,向方丈室走去。他们都是各地来的出家人,在打七会上见过。他们在我前面,没有发现我。但从他们手里拿的东西,我已经明白,这一群人,是来告别的。
这会有很长时间,我已经见识过一批一批来参加法会的人,是如何向方丈告别。需要的礼节就有很长时间,除了事务性的工作交流,还需要法师开示,还有个别和尚,需要法师单独嘱咐,依现在的人数,没有半天,方丈是忙不完的。
我被迫重新回来,准备下午再去找他。
回到空荡荡的宿舍,回忆那些曾经住在一起的人。一切好像才刚刚发生,但一切又变得如此陌生。这个世界的变化,根本不照顾我的感情。
我将漂泊的心,投入到这个集体之中,得到一些温暖,至少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单个人的力量太薄弱,只有将自己融入一个群体中,才会有安全的感觉。这是人类长期进化出来的本能。以我的体力与生存能力来看,并不需要别人的故意帮助,也不需要加入某个团体。但心理上的需求,就有它不灭的惯性,落单的心,总是有点恐惧的。
我落单了,独自坐在床沿,试图还要挽留那些同修们沿未完全消失的心理上的余温。这是在寺庙,我第一次加入,然后第一次落单。但这种感觉,并不陌生,在社会上,我已经多次告别。告别后的结局,就是落单。
在战友的群体中,我落单了,除了班长,他们的电话与短信也越来越少,任你过去与他曾经有过多少欢笑与共同的悲伤。在家庭中,我落单了,父母去世后,我没有根了。与妍子离婚后,我几乎连形式上的家,也没有了。
整个社会赋予我的定位,都失去了,过去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拯救不了我此刻孤独的心。我已经活了三十年了,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历史,难道,都没意义了吗?二娃,我在你心中,此刻,就没一点位置了吗?
我苦笑了一下,二娃即便对我有过思念,但我哪里能够找得到他呢?
中午在斋堂,发现人少了大半,我身边坐的,都是出家人。斋堂虽然不允许说话,跟我打照面的人虽然也有客气的礼貌笑容,或者眼神示意,但我总觉得,自己有些格格不入。
的确,我不是出家人,而庙子,是和尚的家。我也不是居士,居士是庙里的亲戚客人。我是一个外来的人,穿着社会上的衣服,在这里蹭饭吃,也没交钱,自己觉得自己像个乞丐。
即使我以前也是乞丐,但我到庙子是求法的,这毕竟说起来很高尚。但是现在,我在庙子里来,好像就是为了多吃一顿斋饭,不光我内心有愧,别人看我的眼神,也不会太自然吧?
已经过了立春,但我感受内心中,升起了最深的寒意。
终于等到下午,可以去找见性师了。他的门开着,在我犹豫着跨过那门槛时,我还没抬头,就已经看到,见性师正坐在正堂椅子上,仿佛在等着我的到来。
我先顶礼,然后合什,再抬起头,望着他那慈祥但平静的眼神。
“师父,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你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办,师父给你办不了。”
“师父,我有问题,但不知道该怎么问。”
“你那一天,把自已丢了,是想问这个吗?”
见性师一针见血,扎得我心生疼。他怎么知道我的内心?那一天,他那么忙,要考核这么多的学员,他怎么知道我的具体状态?他怎么知道,我最想问的是这个?难道,他有了着名的神通:他心通,可以了知一切人的内心?
最让我震惊的是那个词:把自己丢了。这是个多么好的形容啊,这真是天才的概括。我那天的状态,我自己都不了解究竟是什么。
我设想过多种描述。也许那是呆了,但呆滞中,我却能够跟大众一样,上座肃静。也许我当时是行尸走肉,但毕竟事后,我还能够回忆起当时的呆状。也许我当时是走神,但走到哪里去了,怎么回来的,我也理不清。
我之所以不知道该怎么问,就是因为,我无法形容,那一天,我那种状态,该怎么形容。结果,见性大师只用一句话,就准确地形容出我当时的状态:我把自己丢了。
“对,大师,你太准确了,我当时的状态,就是没有自我意识,或者说是丢了。因为,它与死亡不同,与被麻醉或者昏迷不同,我的一切功能都在,包括意识的功能,但没有自我的意识了,所以,师父说得对,我反自己丢了。所以,我这才有问题来请教师父,这种状态,是好消息呢还是坏消息呢?”
我当时想的是,如果是坏消息,说明我这人比较愚笨,那种经常出现的发呆,就是证明。在佛堂之上,出现这种情况,更说明我是不堪教育的。如果是好消息,正好鼓励我,说明近期努力的路子是对的,也说明我的学佛的缘分。要不然,钱师兄怎么一再提醒我,要找见性大师呢?
“酗子,这事谈不上好坏,在佛门,是非都不谈,更何况好坏呢?我们只说实相。按你说,你丢了自己,但是,先贤圣人们都说过,没有自己,丢了,何从谈起呢?”
对啊,根本没有的东西,怎么会丢呢?如果说那一天我丢了自己的状态发生过,那丢的是什么呢?或许,我是丢掉了梦中的、并不存在、但我一直以为有的:自己。
我好像明白了什么,突然,内心有一种冲动。这样一个关心我了解我的人,在我面前如此耐心并慈祥地跟我谈心。我当即又跪下来,再次对他顶礼。
他摸了摸我的头,我头顶上感受到一种温暖而柔软的力量,我突然感动起来。
好久以来,就没人摸过我的头顶了啊。除了小时候我的父母摸过我的头,剩下就是班长,在我当兵期间,摸过我的头。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包括妍子,如此样的,摸过我的头顶。
这种笼罩着亲情关爱与威严的爱,我已经好多年没有体验过了。我好像有一个精神上的父亲一般,他不仅关爱我,以无条件的方式,而且他有能力,给我人生的指引。
泪水,此时不自觉地流了出来。“师父,我想拜你,皈依你,你给我传戒,给我传法吧。我愿意将??????”
我还没说完“心口意全部奉献给师父”这段话,就听到他制止了:“酗子,你不是我徒弟,我教不了你。你有你的缘分,因过去种种因,得未来种种果。”
“为什么,师父,是我不够资格吗?”
“不是,众生平等,何况是人。传播佛法是我的义务和责任,哪有不可度的人呢?只是缘分,你还有更深的缘分,我跟你说,你会遇到,跟你真正投缘的人。那个师父,或许也正在找你呢。”
不,我绝对不能放弃这个机会,好不容易得到见性法师的关爱,我不能就这样离开。当年二祖可以断掉手臂求法,可以坚持多天跪在雪地里,才得到达摩的传法,我不能就这么放弃,或许,这是师父在考验我的决心。
“我还是不明白”我仍然跪在地上。
“好吧,我就多说几句吧。你的事,文居士曾经告诉过我,所以,才让你这个从未有受过居士戒的人,参加我们这些法会,因为,你是佛缘的人。你想什么做什么,不需要我说,你我都明白。但是,你为什么不是我的徒弟呢?这里有一个大原因,还得慢慢来解释。”
我低着头,不敢看他。这个人,已经看穿了我的心灵,知道了我的历史。跪在地上的这个自我,在他面前,就像是一个没穿衣服的人。
被人完全看透后,尤其是被一个善良的人爱我的人完全看透后,我反倒有一种坦然与开放。既然没什么好隐瞒的,反倒让我更加安心。
“我听着呢,师父。”
最早在希腊文中,真理与辩论这两个词的意思相近。那只是人类意识开始走过直觉阶段的初始产物,人类意识从自觉中独立出来后,发展出自己的一套体系。这套体系支撑着人类向理性方向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这个成果的副产品是:人类的异化。
人类通过思维,将自己与动物异化出来后,走得太远了,几乎不承认自己是动物,也抛弃和否定了动物性直觉的意义。但是,这种动物性直觉,在进化史上,却占据了人类发展的绝大多数时间。
而参禅,好像是一种直觉的训练,是不可以用思维及语言来进行分析与推理的。
“我也要回去了,我现在明白南怀瑾先生的忠告了,原来不服气,我想试试,结果,就成这样了。”
万师兄这话,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但我知道,他肯定有离开的充分理由。
“哪句话?”
“他说过,一般人研究学问,两个东西不能碰。因为,你碰了,就跳不出来。一个是佛学,一个是易经。”
我也看过这一段话,我就是从学易经开始的,至今命运到这个地步,看样子,易经对我生活并没有大多实质性的帮助。当然,我对易经,只是学了些皮毛,跟本算不上跳进去,所以也不存在跳不跳得出来的问题。
“他说过,这两种学问太高深。只有两种人可以碰,一是绝顶聪明的、有大智慧的人。一种是完全不识字,没文化的人。我当时以为自己聪明,想试试,结果呢,一事无成。”
万师兄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是他作为一个好人的基本品质。他是做学问的,但他承认了,自己不是那种最聪明的人。
我点点头,说到:“你已经够聪明了,与我相比而言,但你说你都没资格,那我岂不是更不能学佛了?”
“不,你当然没有搞佛学的学问,这是对的。但是,你可以像钱师兄那样,修行。因为,我从你身上,看到某些直觉的影子,或许这就是你修行的基础。而我,没有你这样明显。”
“是吗?我怎么没意识到?”
“你发呆的习惯,总是突然而来、戛然而止,这仿佛就是某种直觉使然。”
这提醒了我,尤其是我回忆到,自己在打七最后一天那一个多小时的经历,好像还有那么点意思。但目前的主要关注点是万师兄,他已经说过,他要离开。
“我觉得,万师兄,你是一个真诚的人,对自己诚实,所以,这样的品质是珍贵的,是我所不具备的,你这种人都说自己没资格学佛,难道我,仅仅有点发呆的习惯,就有了吗?”
“我是说研究佛学,你与我的目标不一样,你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开悟得道或者解脱生死。而我最开始的目的,就是想了解佛学的理论。为了我哲学体系的完整性,我想用自己的哲学分析方法,来将佛学纳入到自己的知识框架之中。往大了说,是为了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具备包容性与广博性,往小了说,是为了在学术界,树立自己的新形象:佛学中的哲学意义与比较。这就是我的目的,而如今,我的目的恐怕是无法达到了。”
“不就是学佛学知识吗?我觉得,你好像也差不多了。”
“是的,我所知道的佛学知识,比一般人多,也比现在中国的哲学研究人员多些。但这些只是知识,而通过具体的深入,我发现,佛学最重要的思维体系与框架,是我们这种西方哲学的分析办法,所无法分析的。这就是所谓的不可思议,当然也就不可容纳。”
“那你学佛这些年,就没有意义了吗?”
“有意义,至少达到了两个意义。第一个意义,就是试错。我以自己的实践,向所有哲学工作者证明,通过哲学及思维的方式来理解佛学,是做不到的。至少在今天,中国这些搞哲学的,有什么水平及背景,我是了解的。可笑有些比我还笨的人,还企图在这里面出成果,我以我自身的经历告诉他们:这不可能。”
原来,他是想走那种日本人走过的路,把佛学当成一种哲学思想来研究。日本人研究的成果,在西方也受到过轰动,但以我这种不太专业的人看来,那些所谓的成果,都是隔靴搔痒。
中国历史上也有些文化人,企图将佛学纳入儒家或者道家的思想体系,但都失败了。有可能是两个原因:第一,思想体系的不兼容。第二个原因可能更正确:佛学比普通的哲学思想广大得多,只有将其它思想融入佛学的可能,其它思想想融入佛学,就好比将一座山装入一个碗,是根本做不到的。况且,没经历过实践的人,根本就无法理解佛学究竟是说的什么。
“夏虫不可以语冰,我早就预感到这种结果,我只不过还想试试,所以,这种失败,我是有准备的。今天,我准备离开,也没什么遗憾,毕竟,我也得到了两个成果。”
“那你不准备干脆如钱师兄一样,修行算了?”
“暂时没那可能。第一,我没有钱师兄那种发自内心的出离心,没有生死时速的紧迫感。第二,我还舍不得世间的一切,我还不习惯孤独不习惯甚至没能力,在思想上独立存在。”
他的理由很充分:没愿望,没能力。没愿望,是他在世俗生活中,基本没有什么迫在眉睫的困难与威胁,不像钱师兄,因为身体有病,对生死的压迫感体会得真切。没能力,是他过多的思想体系与知识,让他的思维方式无法摆脱旧有框架的束缚,不能在心地上干净纯粹地面对佛陀。
“也许,有一天,我还会回到庙子里来,但不是今天。我虽然要回去了,但我今后会对重返庙子,有一个心理上的准备与信心。毕竟,钱师兄得到消息,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鼓舞。当我再回来那一天,或许,你已经可以做我的师父了。”
“不敢,万师兄。我也没你聪明,悟性上更赶不上钱师兄。况且,世俗给我的牵挂,表面上没有多少。但实际上,我对孤独,还是有心理上的害怕,对漂泊,还是有点揭旧伤疤的恐惧。”
让我独自面对自己的思想,这是很恐怖的事。毕竟,这么些年来,至少从我离开老家那一天算起,漂泊的折磨与孤独的危险,让我离不开人群。今天,我离开家人离开朋友,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了最终更好地回去,我从感情与心理上,还没有完全出家的准备。
最好的证据是,我到目前,还没有皈依。
“我听说,最聪明的人,看起来仿佛像傻子一样。老子说过这话吧?六祖一个字不识,也出了《坛经》这样伟大的经典。我还听说,上辈子最有佛缘的人,这一生处处不顺心,好像是命运逼他走向佛道。大概,你就是这样的人吧?”
万师兄说这话的口气,有点飘渺,有点过来人似的高屋建瓴。在中国古代典籍上,随处可见这种说话方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这种口气,自带一种隐喻与冷静。
“不敢不敢,逻辑上也说不通。小概率事件,不可当真。”我也模仿古代人说话,谁让我们都是戏精?谁让我们都是戏言呢?
“我不开玩笑,庄师兄。你看,当你学易经时,你的命运好像还可以。但是,当你学佛时,好像命运就越来越差了,什么原因呢?是偶然还是必然?况且,你发呆的样子,就跟傻子一样,当然,平时你很聪明。这说明什么?或许你有一种智慧,自己并没有发现。只有在发呆的空隙处,它才有机会自动溢出,要不然,你能够突然说出那句话?”
我知道他所指的是,我突然说出:从佛祖成道那天起,整个世界就已经是圆满的。
他所不知道的,是我在打七会上最后发呆的情况。我不告诉它,不仅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告诉的内容,也不知道原因。更因为,这种情况,他也解释不了,他又不是过来人。
第二天早晨,万师兄在我的配合下,收拾完他的行李,背上了他的背包,装好了明成师给他转交的报告,出门了。我送他的路上,他低声给我说:“庄师兄,我们有缘,如果有那么一天,我拜你为师,希望你不要拒绝。”
我只有讪笑着应付:“你高估我了。”
他看到出租车向我们开来,突然回过头,问了我一句。“钱师兄走的时候,是让你干什么来着?”
我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就对那出租车司机喊到:“师父,到机场!”
要不要这么急呢?上车关门的速度太快,离别招手也如同敷衍,留下我这挥起的右手,尴尬地停在空中。
走了,都走了,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当我返回庙子,回首看到那座大门,石梯子那么高,而我站立的广场,紧邻市场,车多人多,热闹非凡。我真的要告别这个热闹的世界,进入到庙里那青灯黄卷的生活吗?
刚一进庙门,就碰上了明成师。他对我一笑,我对他合什,他答了礼后,准备离开。我赶快问到:“明成师,见性师现在有空吗?”
“估计有吧?应该忙完了,在方丈室。”
我觉得,不应该这么草率。我先回到宿舍,洗了把脸,找了一套相对正规的衣服换上,擦了擦运动鞋上的灰尘,然后,向方丈室走去。
在路上,我还在犹豫。我这是要去拜师吗?我还是要去皈依?我这是决定了要出家呢?还是只当个居士?如果传戒大会有的话,该是什么时候呢?得戒师父是哪个?
进了那个小院子,才发现,已经没有机会了,又有一拨人,先我一步,向方丈室走去。他们都是各地来的出家人,在打七会上见过。他们在我前面,没有发现我。但从他们手里拿的东西,我已经明白,这一群人,是来告别的。
这会有很长时间,我已经见识过一批一批来参加法会的人,是如何向方丈告别。需要的礼节就有很长时间,除了事务性的工作交流,还需要法师开示,还有个别和尚,需要法师单独嘱咐,依现在的人数,没有半天,方丈是忙不完的。
我被迫重新回来,准备下午再去找他。
回到空荡荡的宿舍,回忆那些曾经住在一起的人。一切好像才刚刚发生,但一切又变得如此陌生。这个世界的变化,根本不照顾我的感情。
我将漂泊的心,投入到这个集体之中,得到一些温暖,至少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单个人的力量太薄弱,只有将自己融入一个群体中,才会有安全的感觉。这是人类长期进化出来的本能。以我的体力与生存能力来看,并不需要别人的故意帮助,也不需要加入某个团体。但心理上的需求,就有它不灭的惯性,落单的心,总是有点恐惧的。
我落单了,独自坐在床沿,试图还要挽留那些同修们沿未完全消失的心理上的余温。这是在寺庙,我第一次加入,然后第一次落单。但这种感觉,并不陌生,在社会上,我已经多次告别。告别后的结局,就是落单。
在战友的群体中,我落单了,除了班长,他们的电话与短信也越来越少,任你过去与他曾经有过多少欢笑与共同的悲伤。在家庭中,我落单了,父母去世后,我没有根了。与妍子离婚后,我几乎连形式上的家,也没有了。
整个社会赋予我的定位,都失去了,过去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拯救不了我此刻孤独的心。我已经活了三十年了,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历史,难道,都没意义了吗?二娃,我在你心中,此刻,就没一点位置了吗?
我苦笑了一下,二娃即便对我有过思念,但我哪里能够找得到他呢?
中午在斋堂,发现人少了大半,我身边坐的,都是出家人。斋堂虽然不允许说话,跟我打照面的人虽然也有客气的礼貌笑容,或者眼神示意,但我总觉得,自己有些格格不入。
的确,我不是出家人,而庙子,是和尚的家。我也不是居士,居士是庙里的亲戚客人。我是一个外来的人,穿着社会上的衣服,在这里蹭饭吃,也没交钱,自己觉得自己像个乞丐。
即使我以前也是乞丐,但我到庙子是求法的,这毕竟说起来很高尚。但是现在,我在庙子里来,好像就是为了多吃一顿斋饭,不光我内心有愧,别人看我的眼神,也不会太自然吧?
已经过了立春,但我感受内心中,升起了最深的寒意。
终于等到下午,可以去找见性师了。他的门开着,在我犹豫着跨过那门槛时,我还没抬头,就已经看到,见性师正坐在正堂椅子上,仿佛在等着我的到来。
我先顶礼,然后合什,再抬起头,望着他那慈祥但平静的眼神。
“师父,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你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办,师父给你办不了。”
“师父,我有问题,但不知道该怎么问。”
“你那一天,把自已丢了,是想问这个吗?”
见性师一针见血,扎得我心生疼。他怎么知道我的内心?那一天,他那么忙,要考核这么多的学员,他怎么知道我的具体状态?他怎么知道,我最想问的是这个?难道,他有了着名的神通:他心通,可以了知一切人的内心?
最让我震惊的是那个词:把自己丢了。这是个多么好的形容啊,这真是天才的概括。我那天的状态,我自己都不了解究竟是什么。
我设想过多种描述。也许那是呆了,但呆滞中,我却能够跟大众一样,上座肃静。也许我当时是行尸走肉,但毕竟事后,我还能够回忆起当时的呆状。也许我当时是走神,但走到哪里去了,怎么回来的,我也理不清。
我之所以不知道该怎么问,就是因为,我无法形容,那一天,我那种状态,该怎么形容。结果,见性大师只用一句话,就准确地形容出我当时的状态:我把自己丢了。
“对,大师,你太准确了,我当时的状态,就是没有自我意识,或者说是丢了。因为,它与死亡不同,与被麻醉或者昏迷不同,我的一切功能都在,包括意识的功能,但没有自我的意识了,所以,师父说得对,我反自己丢了。所以,我这才有问题来请教师父,这种状态,是好消息呢还是坏消息呢?”
我当时想的是,如果是坏消息,说明我这人比较愚笨,那种经常出现的发呆,就是证明。在佛堂之上,出现这种情况,更说明我是不堪教育的。如果是好消息,正好鼓励我,说明近期努力的路子是对的,也说明我的学佛的缘分。要不然,钱师兄怎么一再提醒我,要找见性大师呢?
“酗子,这事谈不上好坏,在佛门,是非都不谈,更何况好坏呢?我们只说实相。按你说,你丢了自己,但是,先贤圣人们都说过,没有自己,丢了,何从谈起呢?”
对啊,根本没有的东西,怎么会丢呢?如果说那一天我丢了自己的状态发生过,那丢的是什么呢?或许,我是丢掉了梦中的、并不存在、但我一直以为有的:自己。
我好像明白了什么,突然,内心有一种冲动。这样一个关心我了解我的人,在我面前如此耐心并慈祥地跟我谈心。我当即又跪下来,再次对他顶礼。
他摸了摸我的头,我头顶上感受到一种温暖而柔软的力量,我突然感动起来。
好久以来,就没人摸过我的头顶了啊。除了小时候我的父母摸过我的头,剩下就是班长,在我当兵期间,摸过我的头。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包括妍子,如此样的,摸过我的头顶。
这种笼罩着亲情关爱与威严的爱,我已经好多年没有体验过了。我好像有一个精神上的父亲一般,他不仅关爱我,以无条件的方式,而且他有能力,给我人生的指引。
泪水,此时不自觉地流了出来。“师父,我想拜你,皈依你,你给我传戒,给我传法吧。我愿意将??????”
我还没说完“心口意全部奉献给师父”这段话,就听到他制止了:“酗子,你不是我徒弟,我教不了你。你有你的缘分,因过去种种因,得未来种种果。”
“为什么,师父,是我不够资格吗?”
“不是,众生平等,何况是人。传播佛法是我的义务和责任,哪有不可度的人呢?只是缘分,你还有更深的缘分,我跟你说,你会遇到,跟你真正投缘的人。那个师父,或许也正在找你呢。”
不,我绝对不能放弃这个机会,好不容易得到见性法师的关爱,我不能就这样离开。当年二祖可以断掉手臂求法,可以坚持多天跪在雪地里,才得到达摩的传法,我不能就这么放弃,或许,这是师父在考验我的决心。
“我还是不明白”我仍然跪在地上。
“好吧,我就多说几句吧。你的事,文居士曾经告诉过我,所以,才让你这个从未有受过居士戒的人,参加我们这些法会,因为,你是佛缘的人。你想什么做什么,不需要我说,你我都明白。但是,你为什么不是我的徒弟呢?这里有一个大原因,还得慢慢来解释。”
我低着头,不敢看他。这个人,已经看穿了我的心灵,知道了我的历史。跪在地上的这个自我,在他面前,就像是一个没穿衣服的人。
被人完全看透后,尤其是被一个善良的人爱我的人完全看透后,我反倒有一种坦然与开放。既然没什么好隐瞒的,反倒让我更加安心。
“我听着呢,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