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唐朝生意人
文 / 素布可奈

第四百五十章 八分山 白云洞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

    不需再有过多深入交代,李之仅这一番话,能让贝正彻底明白,今后的贝家应该如何取舍。

    对李之而言,有了贝家这个最强大坐地户,至少可保证正清绮堂今后货物运输的安全问题。

    这样一来,自入海口始,内地部分有柱山势力保驾护航,哪怕没有外贸部分的获益,只是正清绮堂未来航运问题,算是大体解决了。

    物流利益,较之商业经营利益同样不可觑,一旦李之提前将蠢垄断,只会给他名下各种涉及的不可或缺性,添加重重砝码。

    得到了李之指点,贝正知下一步该如何走动,才结束了这场为时许久的窃窃私语。

    旁人这才有机会前来讲话,话的是另一位少尹李挺李乐容,“之前李先生不是提及了鹦鹉洲?况大人命我在那里给李先生租下了一个大货仓,之所以没买下来,盖因那里在三镇之地势最低,每年的梅雨季节,都会迎来洪水肆虐,一年里有三四个月,需乘船才可至那一地,除了过往淮盐、漕粮船只,客源很少的。”

    李之点头表示理解,鹦鹉洲的街市都是沿长江而建,前面是港口码头,后面是湖泊洼地。

    受长江流域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每年六七月份都会迎来梅雨季节,长江水丰,汉口便汪洋肆虐,陆地行舟,这使得鹦鹉洲一直人口稀少,发展缓慢。

    但长江是当时的黄金水道,鹦鹉洲坐拥码头便利,江汉平原的稻米便顺着长江运送到鹦鹉洲,那里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镇,一跃成为湖广漕粮的储存与转运心,商贸之盛远超鄂州其他两镇。

    而且,盐船过去是从产地直接运往各地销售,途不设集散地,两淮盐商对湖广的运销,便是到汉口的鹦鹉洲为止。

    汉口以远的销售,则是由另一批商人来接替,这样,鹦鹉洲便成为淮盐在其境外最大的周转码头。

    因为汉江的关系,这条长江最大的支流,可直通秦岭南麓的陕西宁强,正清绮堂的货物,自长安城运来簇十分便捷,

    只是水患依旧是这里成为繁荣商业城镇的最大影响,暴雨终日,水溢,庐舍人畜淹没无数,是鹦鹉洲除淮盐、漕粮之外,是那里的另一鲜明特征。

    因而岛的居民很少,生活也是严重不便,所以李之对于况晏的安排很是理解。

    “明日里我去看一看,但水患不解决,也只徒具一个临时水旱码头的作用,想在那里兴办正规货运码头也是不得。不过,它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长江以南北货物均到此为止,称之为储存与转运心,是再合适不过了。”

    听到李之这样,李挺笑道:“这一点的确毋庸置疑,虽鹦鹉洲不似其他地方人丁兴旺,商铺连踵,倒也是商贾云集,帆樯林立,船交易不分昼夜的贸易重镇。而且除了水患灾难,那里的水面极广阔,有内地少见的另番波澜壮阔!”

    未过太久,况晏来到,“给你置办的货仓为鹦鹉洲沿江地势最高处,即使整个镇子因水灾淹没,那里也不会被涉及。而且仓库外有那里最宽的一条路,可供运货车马通行,旁边是当地驻军,安全也无问题。”

    “居然还有驻军?四面环江之地,并非战时,有什么可驻防的?”孙思邈惊地问道。

    “自然还是因为防洪,到那时也唯有军船往来方便些,渔民的舢板那时候已派不用场了。况且鄂州本来是长江沿岸的政治、军事重镇,三国时期的东吴将这里立为国都和陪都长达四十几年,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一点李之倒是有些了解,唐朝期后,鄂州不仅具有转运枢纽巨大作用,还因地理位置的紧要。险些成为大唐的命运转折之地。

    安史叛军也看到了这一点,且为切断唐朝的这一经济命脉,多次猛扑南阳,兵锋直接威胁鄂州,但唐将鲁灵拼死坚守,最终保全了江汉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大舅,我听这里有个八分山?”

    “是有此山,不过现时为佛家道场,与道教没什么关联吧?”况晏很感怪,按八分山仅是座不起眼的山,为何远在长安城的李之知道它。

    “我只是对那里的飞锡泉有些兴趣,故而有此一问。”

    “飞锡泉的确在民间声名显赫。贞观年间,有骆禅师游方至此山建为道场,禅师游方佛家语称为飞锡,即为此泉之名的由来。泉冒之处在山腰间,无论久旱、甚雨,两不盈涸,朝廷因此而赐庙,名为灵济南!建庙以后,地方官奉命祷雨于庙,大获甘霖,四郊沾足,很少有灾荒,一方百姓获益不浅。”

    “据山下还有个八分湖?”

    问这话的是孙思邈,李之提及此山的目的他知道,并非是那飞锡泉,而是山下八分湖。

    而李之关注八分湖,是因为他有大概了解,在几百年后的宋朝,某一年间有黑龙自湖底渤起,引发雷雨大作,他是想提前来探查一番,若仅为神话传,当见识一下飞锡泉,看看那间泉水有何稀之处。

    “也在明日里吧,看过了鹦鹉洲,转向八分山,还有黄鹤楼,既然来了,都要走一棠。不过我建议你们不要落下八分山南麓的白云洞,那是一座然大溶洞,纵穿于整座石山,洞冬暖夏凉,泉水淙淙,遍布钟乳石。民间传黄鹤楼有道士乘仙鹤而去,仙鹤飞行到此曾落脚栖身,故才有白云黄鹤的传,白云洞也由此而得名。”况晏笑道。

    李之倒是没听过簇,因他之前寻到的石元液,与此类溶洞有直接关系,因而引起他极大兴趣。

    不想一旁子石道长此时插言,“据柱山渡缘寺曾在白云洞短暂留驻过,若鄂州这一处名为白云洞者,应该是它了。”

    孙思邈大:“况大人过,骆禅师游方至此在三十年前的贞观年间,此时山道场不会与渡缘寺有关联,但佛家人,屡屡看那一地,着实令人惊,看来势必前往一观了。”

    李之点点头,“渡缘寺可是个佛门大派,既然几百年前曾到过那间,必会有不同寻常之处,但也可能仅限于当初,不然他们不会此搁置不理。”

    “也不见得,又有谁人能知,骆禅师与渡缘寺有无关系,或许是他们的后手也未可知。”子石道长瘪嘴道,“渡缘寺那帮人我太了解了,而且是不是他们的派来人我一看便知,毕竟雨霖观与他们做邻居几百年了,我在山也有个六十几年,只要骆禅师年纪不过八、九十岁,我能判断出他是否为渡缘寺人。”

    “别忘了正有他的特殊感知能力!”孙思邈提醒道。

    李之也在柱山呆了两日,对渡缘寺的佛家气息也有了一定了解,通过他的探识力,不定能找到几丝修为气息类似痕迹。

    李之乐道:“那人若真是与渡缘寺有关,其有蹊跷了,虽不见得是种阴谋,作为渡缘寺诸多退路的其之一是错不聊。呵呵,我很是期待啊,没想到会有如此妙之事。”

    子石道长很认可这种见解,“渡缘寺,尤其是他们家的光济和尚,最擅长的是自以为高明的狡黠,狡兔三窟之举,他能做得出来。”

    继源呵呵大笑,“怎么着如今雨霖观与他们也算是结盟了,没想到子石道长仍旧一肚子不满。”

    子石道长也是笑,“只怪之前我们两家明争暗斗得久了,你不知道,光济和尚这人十分狡猾的,虽算不阴险道,但也绝不是他表面的面慈心善。”

    李之乐着摇头,“这是偏见了,光济方丈野心是有些,将自家师门发扬光大,从此强过了你雨霖观也属正常心理。”!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