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滴血瞳
    .

    我的心不禁一动,黄大仙貌似十分认真的样子,它会留给我什么东西呢?

    黄大仙的身子抖动着,旋即慢慢地弯曲,佝偻的程度,貌似那头马上就可以贴着地面了,此时,它一身的长袍赫然褪下了去,慢慢地露出了原本的模样——却是一只堪比中型犬的黄鼠狼。.

    这是它成为妖形的模样,我有些吃惊,黄大仙怎么会突然间以它的真面貌来示人呢?随后,它慢慢地张大了嘴巴,这嘴巴张开,一股黄色的气体喷出,一股奇异的味道袭来,这味道直直地把人的眼睛给冲的睁不开来。

    “嗨,这老黄,还是这个不爱洗澡,你看看这体味儿臭的,几乎可以把人给熏晕了……”灰仙摇动着手中的白纸折扇,有些烦躁地皱着眉头。

    看到这一幕,我赫然觉得,貌似我小时候看得动画片《邋遢大王奇遇记》当中,很多东西都是假的吧,这灰仙真的是有洁癖。

    “吼——”黄大仙发出了一声低沉的吼叫声,旋即它慢慢地抬起头来,直起了身子,此时它的手中也出现了一颗珠子。我定睛一看,是一颗黄的透亮的珠子,在他的手中散发着柔和的光辉。

    “这是……”看到了这颗珠子,我赶紧迎了上去。

    黄大仙气喘吁吁,貌似很累,它试了试额头上面的汗珠,“这是我的一颗妖丹,放在你这边,有什么事情,我可以即使联系你,小天,你现在也可以靠着它来修炼内力,你们陆判宗的道法科仪,很多还是和内力有关系的。”

    内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注重周天火候炼药,而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习。.是宋代至现代主流的修行方式,主张内炼成丹(内丹),外用成法(雷法)。从中华道教宗祖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记载算起,内丹已经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丹道祖经丹道的发源,是非常早的事。

    丹者,单也,一者,单也。惟道无对,故名曰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长生。中华气功修炼术源远流长,气功通过内炼精气,修炼内丹的理论思想与中医思想不谋而合,经过丹能在经络里的不断疏通,从而达到“经络全通、百骸俱暖”高质量生活状态,其修炼步骤是“炼己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

    随着南北隋唐老庄与佛教融合所产生的本土禅宗大行其道。为此自宋代张伯端对道教弊端改革。其《悟真篇》指出当时魏晋道教法术众多:“如炼五芽之气,服七耀之光,注想按摩,纳清吐浊,念经持咒,(口巽)水叱符,叩齿集神,休妻绝粮,存神闭息,运眉间之思,补脑还精,习房中之术,以至炼金石草木之类。”

    然而效果却是“于修身之道率多灭裂,故施力虽多,而求效莫验。”而性命双修的内丹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

    内丹亦称“还丹”、“金丹”、“内金丹”、“大丹”,为道教重要的炼养方术。内丹是指在人体内炼成的长生不死药,其所需原料精、气、神,亦用外丹术语喻称铅汞,其炼制过程亦如外丹之经七返九还而复归本初之道,故亦称还丹、金丹。

    张伯端《金丹四百字》云:“以火(喻神)炼金(喻气),返本还源,谓之金丹也。”内丹炼养之道,渊源于先秦以来稷下黄老道家的精气、行气、守一等术,是此类方术在实践和宗教化过程中发展成熟的产物。.2yt.la

    “七窍相通”,是用来形容悟道后,感官可以互用,甚至不用感官而能知能见外界事物。这种悟后的体验,在先秦典籍中也有类似之记载。《列子?黄帝篇》,叙述列子学道九年后之悟道境界,耳目口鼻无不同,与此经所说者相似,文云:

    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眄而已。五年之后,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

    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内外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

    又,《列子?仲尼篇》载亢仓子悟道后,也有类似的境界,而所述悟道次第,更与内丹修炼次第,有惊人的巧合,今录于下:

    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亢仓子应聘而至,鲁侯卑辞请问之。亢仓子曰:传之者妄,我能视听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鲁侯曰:此增异矣。其道奈何?寡人终愿闻之。亢仓子曰: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

    文中亢仓子所言之“体合于心,心合于气”,颇似内丹修炼之炼精化气阶段;气合于神,则似内丹家之炼气化神;神合于无,则为炼内丹所说之炼神还虚,先秦时期的《列子》与唐宋后的内丹书,年代相隔悬远,而所述修道次第,则若合符节。

    而黄大仙的这枚妖丹,一看就知道,这是聚天地之灵气,汇日月之精华,由此可观,并非一般动物所能修炼得知,可是它也就是千年道行,怎么会修炼如此纯净呢?

    我有些疑惑地望向了他,灰仙抿嘴一笑,“后生你有所不知,你黄二大爷的妖丹修炼,可是受到了陈抟老祖的影响。”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北宋着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

    唐咸通十二年(871年),陈抟出生于亳州真源县(今安徽省涡阳县义门镇)(或云普州崇龛县,今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唐文德元年(888年),陈抟受皇帝召见,赐号“清虚处士”。五代吴越宝正七年、后唐长兴三年(932年),陈抟去京城洛阳应考进士,名落孙山。后唐清泰二年(935年),隐居武当山九石岩。后晋天福二年、南唐升元元年(937年),返古蜀,拜邛州天庆观都威仪何昌一学锁鼻术。着有《胎息诀》、《指玄篇》等专着。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游峨眉山讲学,号“峨眉真人”。

    着有《观空篇》等。并拜麻衣道者为师,从事《易》学研究,着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现流传的着作托名者居多。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陈抟同麻衣道者隐居华山云台观。

    常游历于华山、武当山之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受周世宗柴荣召见,任命“谏议大夫”,不仕,赐“白云先生”。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赵光义召见陈抟。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太宗再次召见陈抟,赐“希夷先生”称号。北宋端拱初年(988年),仙逝于华山张超谷,享年118岁。

    陈传学术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老》学为主,兼融道家易。从《老子》等书中的宇宙人物生成论,又以道家反本说和《老子》返朴归真、归根复命的信念为旨归。

    将《周易》卦爻变化的节序性、规律性的思想与《老子》论道体的自然无为思想相结合,将道体的虚无自然看作是具象个体变化的本质,而具象个体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规律性和节序性又是虚无自然道体的内容和显现,道体不离个体变化之用,个体变化之用显现道体的内容,从而以体用的方式贯通道体与器用,沟通形上与形下,为道教修持确立形上的本体依据,也为形上的道体奠定形下的现实的、物质的基础。

    做到既“穷高极远”,又能落到实处。系统地构筑起人物生成及修炼还元的理论体系。从隋唐内丹道的流变看,内丹道流也多征引《老子》“专气致柔”等语为典要。这是陈传学术思想的主要来源。陈传将内丹理论系统地建立在对《老》与道家易的阐发上,他以老庄易相发明的思想方法,深受先秦道家与王弼及唐人的影响。

    陈抟继承先秦两汉等道家易思想,在《正易心法》的注文中,陈传引用《列子?天瑞篇》的说法,以《老子》“视之不见”的道、解释《周易》所谓“易”,说:

    易者大易也,大易未见气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日易。易者,希微玄虚凝寂之称也。及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

    “记着,这个东西你一定要收好,日后将有大用……”它一边说着,一边拍着我的肩膀。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