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这是在保护殿下啊!”
半晌,方从哲抬头,幽幽的说道。.
定国公府的事情,如今已经在京城传开了,毫无疑问,朱常洛和徐文壁的交涉很成功,如此一来,便如同斩掉了徐弘基的一臂,没了定国公府的帮助,徐弘基不说在京城寸步难行,行事也会大大被掣肘。
当然,徐文壁不可能正面出言,最多袖手旁观而已,毕竟定国公府和魏国公府同出一脉,他可以保持中立,但不会出手对付魏国公府。
但是没了定国公府,不代表徐弘基就会坐以待毙。
接下来才是难对付的地方,大明朝最难对付的莫过于文臣,而杨俊民在朝中根基深厚,两代尚书积累下的人脉非同小可,可不是容易对付的。
何况杨俊民的情况和徐文壁不同,朱常洛可以和徐文壁谈判,以利诱之,只求他不要插手此事便是。
但是对于杨俊民,朱常洛要的,是让他当着天下人的面承担自己的过错,所以二者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唯有不死不休的斗上一场。
这才是朱常洛即将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而此刻皇帝将事情接手过去,只能是出于对于朱常洛的保护。.
这一点其实并不难想明白,皇太子新立,要树立威信,更要在朝臣面前,树立属于自己的政治态度。
扬州大案,就是皇帝给朱常洛的舞台!
这么一场大案,朱常洛面临的压力,几乎是半个朝堂,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常洛尚且能够坚持原则,不卑不亢,并没有因为强大的压力而妥协,应当说在朝臣的心目当中,已经成功的成为了一个贤明的太子形象。
而最近朝野疯传的各种流言,明显是魏国公府向朱常洛发起的反击,他几经转圜,摆平了定国公府,这件事情虽然不算张扬,但可以想见的是,只要朝中有些势力的人,都会看到太子殿下的手段。
事到此处,皇帝想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接下来的事情就不必朱常洛再插手了。
终究,这件案子的牵扯太大,大到朱常洛即便是东宫太子,也未必能够承受的住,毕竟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朝堂上的杨俊民等人,还有事过不究的官场潜规则,一不小心,可能会触动其他的势力插手。
这一点朱常洛也明白,他和方从哲等人看到的又有不同,朱翊钧的这道旨意,是教导,也是劝告。
朱翊钧是在教他,何为帝王之道……
君王者,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也同样有所制约,并非无所不能,即便是朱翊钧,面对着官场的隐形规则,也不能正面对抗。.
朱常洛不知道朱翊钧是如何让杨俊民上这一封自劾疏,但是他清楚,朱翊钧是在告诉他,身为君王,有些时候不必亲自下场,只需居中斡旋,最后裁决便是。
但是即使是他,也要通过这种迂回的方式,来处置麻溶等人,可见官场这套规则的压力,并非是一般人可以触动的,就连皇帝也要忌惮三分……
何况过刚易折,朱常洛一个太子,如此强势的去和一位朝廷大员对抗,未免锋芒太露。
“既然如此,殿下便不要再插手黄册一案了,户部的杨大人上了自劾疏之后,便自去冠带,归府等候处置,户部之事暂时由侍郎张养蒙代管,陛下此番下旨,令殿下前往户部协管,参与主持倭国和谈一事,便是想让殿下休养生息一番了!”
倭国和谈,是稳稳的功劳,此番大战得胜,倭国自是予取予求,朱常洛只要跟着石星等人,老老实实的完成和谈,签下国书,功劳便能到手,进而更加稳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皇帝这一手,不可谓不是用心良苦。
“可是……”
朱常洛踌躇了片刻,仍是有些犹豫。
他的性格,本不是半途放弃之人,黄册之案事关重大,朱常洛本下定了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讲此案查办到底。
现在只办了一半,就要交到别人的手中,尽管陈矩已经说了,会彻查到底,可朱常洛还是有些不放心。
“殿下不可执念!”
在这个殿中,最清楚朱常洛想法的,莫过于叶李二人,见朱常洛此番表情,便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叶向高当下便沉了脸色,严肃道。
“殿下先前为了魏国公府一事,已经违逆了陛下的意思,此事偶一为之,或可令陛下见殿下之风骨原则,然可一不可再二,皇上此番旨意,不仅仅是在保护殿下,恐怕其中也存了试探之意,若是殿下迟迟不放,只会让陛下以为殿下恋栈权位,并非一心为国,只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殿下三思!”
朱常洛顿时一惊,这才想起,他和朱翊钧不单单是父子关系,更是君臣关系,为人子者,可以和父亲有所争执,但是为臣者的本分,却是臣服于君上,不可有任何逾越冒犯。
若是朱常洛继续抓着黄册一案不放的话,未必就不会引起皇帝的不满。
“先生教训的是,是学生考虑不周!”
朱常洛拱了拱手,道。
叶向高的脸色这才缓和下来。
“殿下也不必着急,衷总宪的性格,殿下应该知道,此番既有陛下旨意在身,必定会严查此案,虽非殿下查办,可到底结果相差仿佛,殿下虽不好再继续插手,却可继续关注此案,若有不妥之处,再向陛下禀明便是!”
气氛微微活跃了起来,朱常洛的脸色也不似方才一般凝重,道。
“先生这就小看本宫了,此案既然已经移交都察院,本宫自然不会再插手,倒是这户部的事情,也未必就是摘桃子这么简单啊!”
若是没有定国公府那一趟,或许朱常洛还会觉得和谈一事是手到擒来,但是经过徐弘武的叙述,朱常洛却知道,那德川家康可不是什么好相与的人物。
“怎么?和谈出了什么差错?”
这话倒是让几人有些意外,叶李二人都是新晋到京城不久,熟悉手头的工作尚且需要一段时间,哪有工夫关注其他,而方从哲虽然久在京城,但是管的是国子监,和和谈八竿子打不着关系,虽然听说其中出了问题,但是也未曾仔细关注过……</P>
半晌,方从哲抬头,幽幽的说道。.
定国公府的事情,如今已经在京城传开了,毫无疑问,朱常洛和徐文壁的交涉很成功,如此一来,便如同斩掉了徐弘基的一臂,没了定国公府的帮助,徐弘基不说在京城寸步难行,行事也会大大被掣肘。
当然,徐文壁不可能正面出言,最多袖手旁观而已,毕竟定国公府和魏国公府同出一脉,他可以保持中立,但不会出手对付魏国公府。
但是没了定国公府,不代表徐弘基就会坐以待毙。
接下来才是难对付的地方,大明朝最难对付的莫过于文臣,而杨俊民在朝中根基深厚,两代尚书积累下的人脉非同小可,可不是容易对付的。
何况杨俊民的情况和徐文壁不同,朱常洛可以和徐文壁谈判,以利诱之,只求他不要插手此事便是。
但是对于杨俊民,朱常洛要的,是让他当着天下人的面承担自己的过错,所以二者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唯有不死不休的斗上一场。
这才是朱常洛即将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而此刻皇帝将事情接手过去,只能是出于对于朱常洛的保护。.
这一点其实并不难想明白,皇太子新立,要树立威信,更要在朝臣面前,树立属于自己的政治态度。
扬州大案,就是皇帝给朱常洛的舞台!
这么一场大案,朱常洛面临的压力,几乎是半个朝堂,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常洛尚且能够坚持原则,不卑不亢,并没有因为强大的压力而妥协,应当说在朝臣的心目当中,已经成功的成为了一个贤明的太子形象。
而最近朝野疯传的各种流言,明显是魏国公府向朱常洛发起的反击,他几经转圜,摆平了定国公府,这件事情虽然不算张扬,但可以想见的是,只要朝中有些势力的人,都会看到太子殿下的手段。
事到此处,皇帝想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接下来的事情就不必朱常洛再插手了。
终究,这件案子的牵扯太大,大到朱常洛即便是东宫太子,也未必能够承受的住,毕竟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朝堂上的杨俊民等人,还有事过不究的官场潜规则,一不小心,可能会触动其他的势力插手。
这一点朱常洛也明白,他和方从哲等人看到的又有不同,朱翊钧的这道旨意,是教导,也是劝告。
朱翊钧是在教他,何为帝王之道……
君王者,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也同样有所制约,并非无所不能,即便是朱翊钧,面对着官场的隐形规则,也不能正面对抗。.
朱常洛不知道朱翊钧是如何让杨俊民上这一封自劾疏,但是他清楚,朱翊钧是在告诉他,身为君王,有些时候不必亲自下场,只需居中斡旋,最后裁决便是。
但是即使是他,也要通过这种迂回的方式,来处置麻溶等人,可见官场这套规则的压力,并非是一般人可以触动的,就连皇帝也要忌惮三分……
何况过刚易折,朱常洛一个太子,如此强势的去和一位朝廷大员对抗,未免锋芒太露。
“既然如此,殿下便不要再插手黄册一案了,户部的杨大人上了自劾疏之后,便自去冠带,归府等候处置,户部之事暂时由侍郎张养蒙代管,陛下此番下旨,令殿下前往户部协管,参与主持倭国和谈一事,便是想让殿下休养生息一番了!”
倭国和谈,是稳稳的功劳,此番大战得胜,倭国自是予取予求,朱常洛只要跟着石星等人,老老实实的完成和谈,签下国书,功劳便能到手,进而更加稳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皇帝这一手,不可谓不是用心良苦。
“可是……”
朱常洛踌躇了片刻,仍是有些犹豫。
他的性格,本不是半途放弃之人,黄册之案事关重大,朱常洛本下定了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讲此案查办到底。
现在只办了一半,就要交到别人的手中,尽管陈矩已经说了,会彻查到底,可朱常洛还是有些不放心。
“殿下不可执念!”
在这个殿中,最清楚朱常洛想法的,莫过于叶李二人,见朱常洛此番表情,便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叶向高当下便沉了脸色,严肃道。
“殿下先前为了魏国公府一事,已经违逆了陛下的意思,此事偶一为之,或可令陛下见殿下之风骨原则,然可一不可再二,皇上此番旨意,不仅仅是在保护殿下,恐怕其中也存了试探之意,若是殿下迟迟不放,只会让陛下以为殿下恋栈权位,并非一心为国,只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殿下三思!”
朱常洛顿时一惊,这才想起,他和朱翊钧不单单是父子关系,更是君臣关系,为人子者,可以和父亲有所争执,但是为臣者的本分,却是臣服于君上,不可有任何逾越冒犯。
若是朱常洛继续抓着黄册一案不放的话,未必就不会引起皇帝的不满。
“先生教训的是,是学生考虑不周!”
朱常洛拱了拱手,道。
叶向高的脸色这才缓和下来。
“殿下也不必着急,衷总宪的性格,殿下应该知道,此番既有陛下旨意在身,必定会严查此案,虽非殿下查办,可到底结果相差仿佛,殿下虽不好再继续插手,却可继续关注此案,若有不妥之处,再向陛下禀明便是!”
气氛微微活跃了起来,朱常洛的脸色也不似方才一般凝重,道。
“先生这就小看本宫了,此案既然已经移交都察院,本宫自然不会再插手,倒是这户部的事情,也未必就是摘桃子这么简单啊!”
若是没有定国公府那一趟,或许朱常洛还会觉得和谈一事是手到擒来,但是经过徐弘武的叙述,朱常洛却知道,那德川家康可不是什么好相与的人物。
“怎么?和谈出了什么差错?”
这话倒是让几人有些意外,叶李二人都是新晋到京城不久,熟悉手头的工作尚且需要一段时间,哪有工夫关注其他,而方从哲虽然久在京城,但是管的是国子监,和和谈八竿子打不着关系,虽然听说其中出了问题,但是也未曾仔细关注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