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杨诚和王君轩这一走就没了音讯,杨家上下虽然谁也不提这茬,但心里都悄悄惦念着,杨山去陈氏的坟头祭拜也是越来越勤快。
杨柳儿整日里忙着管家,时不时还要跑去连家大院走动,活计不轻快,但依旧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这般过了半个月,她实在烦心这样的日子,就起意再开条财路,一来占占心思,省得相思成灾;二来她手里没多少银子了,所谓腰里没钱,心头发慌,多赚银子总是没坏处。
认真说起来,她打算做的这个买卖还是在皇都时兴起的念头,当初那几块蜂窝煤可是二哥和王君轩考中举人的大功臣,若是制作出来,冬日里取暖,比木炭耐烧又廉价,绝对不会愁销路。
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那蜂窝煤炉子和蜂窝煤的制法太简单,若是有人想要仿制,太过容易了,这买卖说不定只能一锤子砸下去,以量取胜,不等人推出复制品,最好杨家已经先卖遍大街小巷了。
当然这买卖,她一个人可张罗不来,于是接了消息,魏春就带着媳妇一起回来了。
杨柳儿听说姊姊要小住一个月,欢喜的很,喊了春分帮忙拾掇行李。杨杏儿见夫君和小妹都是满眼冒金光的财迷模样,看了就觉得好笑,就让春分留下伺候茶水,她则带着魏家跟来的丫鬟小翠儿转去后院了,毕竟是自己娘家,四处都熟悉,哪里需要人引路伺候。
杨柳儿也不跟姊姊客套,抓了姊夫就把她的新生意仔细说了。
魏春是个谨慎的性子,虽然琢磨着这买卖是个好主意,但没见到实物也轻易不敢应下。
杨柳儿就干脆拿出昨晚画好的蜂窝煤炉子图样,还有蜂窝煤的制作方子,通通交给他去张罗。当然,这两样都是要保密的。
魏春也不是傻子,匆匆进城去找了几家打铁铺子,把炉子的部件拆分开来打制,至于蜂窝煤,找家煤场扔下一把铜钱就拉一车回家,他也不用别人,亲自动手,很快就拓了几十块。
没过两日,杨柳儿正跟姊姊坐在树下乘凉吃点心,就见姊夫赶着骡车上门了,她也不多说,直接喊冬雪去灶间端出一盆玉米碴子来,这东西最是费火,平日烧木板子都要煮上几个时辰,今日用来试验最好不过。
魏春也不是没吃过苦的,亲手点燃了炉子,待火烧得旺了,杨柳儿就把装了玉米碴子的小铁锅放了上去。
众人都是一脸好奇,春分和小翠儿坐在不远处做针线,冬雪也凑到跟前,一边摘菜一边探头探脑的张望,就是被杨诚留在家里读书的谢晖也从书房跑了出来,手里装模作样的拿了本书,眼睛却一直盯在炉子上。
杨柳儿见众人如此,差点笑出声来,借口要喝茶水自己躲得远远,结果没多久,围在炉子最前边的魏春和冬雪就热的受不了了,随后春分和小翠儿也抱起针线筐跑掉了。
“这炉子也太热了!”
“就是啊,冬日烧起来可真是比炭盆热多了。”
冬雪性子活泼,忍耐不住上前揭开锅盖,见里面沸水滚滚,玉米碴子已是煮得要开花了,不禁喜道:“去年冬天在城里住,没钱买木炭和柴禾,小弟还冻得直哭。那时候要是有个这样的炉子可就太好了!”
魏春听得眼睛一亮,扭头去喊笑着躲懒的姨妹,“小妹,这炉子和煤球咱们就卖城里人如何?!”
“好啊,姊夫。”杨柳儿脆生生的应了,“乡下都不缺柴禾,就是城里才好卖呢。几块煤球就能烧一日夜,煮饭取暖都解决了,到时候一定好卖。”
此时杨山正好从外边回来,见炉子古怪也是围着转悠了好几圈,但他种了一辈子的地,对于行商终究不擅长,看了半晌除了觉得这炉子烧的热呼,也没什么别的想法。
不过听说小女要同大女婿联手做买卖,他倒是没有反对,自家小女儿虽说年纪不大,但抓银子的本事却是全家皆知,若是这买卖赚了银钱更好,即便不赚,家里每年有粮租,有铺子的孝敬银子,总不至于饿肚子。
对于一个自觉亏欠女儿的父亲来说,只要女儿欢喜,就没有什么不能应的。
第四十一章赚钱解愁思(2)
巧姨娘一直笑咪咪看着众人说笑,也没插话,这会见杨山回来,就大着胆子说:“先前我嫁去的那个村子离这里只有五十里,叫黑山沟,村子后面就有个小煤窑。本来也开过两年,但不景气就散了,剩了很多的碎煤末子堆在窑洞外边。咱家若是能用的上,不如派人去问问,说不定给里正扔个几十文钱就都拉回来了。”
“真的?”杨柳儿第一个欢喜应声,“姨娘可是帮了我大忙了,我还以为要跑去府城那边买碎煤呢。这买卖若是成了,给姨娘一成的红利做谢礼!”
“哎呀,我就是闲话两句。”巧姨娘赶紧摆手推辞,她一个做姨娘的,半个奴仆身分,说话能得主子采纳就是长脸面了,怎么还能收谢礼呢。
杨柳儿却是不容她反驳,应道:“我说给,姨娘就别推辞了。左右也没有多少银子,姨娘留着买些胭脂水粉吧。”
杨山最喜一家人相处亲厚和乐,见状也劝道:“孩子一片好心,你就收下吧。”
巧姨娘琢磨着那煤球不过两文一块,再赚钱也没多少,于是就顺水推舟应了下来,哪里想的到,这一成红利居然足够她吃喝不愁到老,不过这是后话了。
魏春一连在岳家泡了两日,连着杨柳儿都是忙得废寝忘食,两人几乎把所有细节都商量好了,最后定了规矩,本钱各出一半,魏春负责推销,杨柳儿负责安排人手做蜂窝煤,正好王君轩还给她留了一个免商税铺子的名额,直接找家铁匠铺子入伙就成了。
至于获利如何计算,几番推迟下,最后魏春得四成红利,杨柳儿得五成。期间,杨杏儿笑咪咪在一边听着,听累了就做针线、琢磨吃食,半句也不曾插言,左右都是自家人,谁多谁少都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一有了决议,魏春立马就回城张罗开了。要选口碑好又知道底细的打铁铺子,要在甘陇境内各县,甚至还有更北的寒山府城租用库房,事情是琐碎又费心。
杨柳儿也带着家里的人手在庄园外搭建了长长一溜的简易棚子,又从村里喊人手,租借牛车、马车,等魏春同黑山沟的里正谈妥,就立刻派出去往回拉碎煤,剩下的黄泥之类就随地取材……
这一忙起来,日子果然过得快了许多,眼见就要到中秋了。今年老天爷照旧过的很欢乐,没掉几滴眼泪,田里的玉米又旱得不成样子。
先前村里的收成同杨家无关,杨家都放了两次水解决燃眉之急,如今其中还有自家三成收入,更是不能吝啬。
因此,时常可见杨家庄园里有黑色的烟柱冲天而起,山上的孙叔见到这个约定好的信号就会帮忙打开山顶的水渠。
杨家的小水塘得了源源不断的活水,转而又流淌进村里各家的旱田,玉米秧们解了渴,眼见就精神起来了,这让柳树沟人人走路都是脚下生风,特别是看到别村田里蔫头耷脑的玉米秧,心里就没来由的生出一股子骄傲,哪怕人家酸溜溜的说柳树沟一村都是杨家奴才,也没人气恼。
这世道、这年头,还有什么比填饱肚子更重要。
尊严,自由?那是什么东西,顶饿吗?
再说杨家从未同那些富贵人家一般,苛待过他们这些乡亲,不但田租收的少,进庄园做长工还有工钱拿,就是这几个月,村里后生被招去做煤球,也是一日供两顿饱饭的,即便再刻薄的人也说不出半个不字,若不是借着同村的情义,这样的好日子哪能轮得到自家身上?
做人最重要的是要知足!
春末收麦子的时候,杨山几乎日日都要去田里转几圈,这会轮到要收玉米,他反倒跑城里跑得勤了。
杨柳儿整日里忙着管家,时不时还要跑去连家大院走动,活计不轻快,但依旧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这般过了半个月,她实在烦心这样的日子,就起意再开条财路,一来占占心思,省得相思成灾;二来她手里没多少银子了,所谓腰里没钱,心头发慌,多赚银子总是没坏处。
认真说起来,她打算做的这个买卖还是在皇都时兴起的念头,当初那几块蜂窝煤可是二哥和王君轩考中举人的大功臣,若是制作出来,冬日里取暖,比木炭耐烧又廉价,绝对不会愁销路。
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那蜂窝煤炉子和蜂窝煤的制法太简单,若是有人想要仿制,太过容易了,这买卖说不定只能一锤子砸下去,以量取胜,不等人推出复制品,最好杨家已经先卖遍大街小巷了。
当然这买卖,她一个人可张罗不来,于是接了消息,魏春就带着媳妇一起回来了。
杨柳儿听说姊姊要小住一个月,欢喜的很,喊了春分帮忙拾掇行李。杨杏儿见夫君和小妹都是满眼冒金光的财迷模样,看了就觉得好笑,就让春分留下伺候茶水,她则带着魏家跟来的丫鬟小翠儿转去后院了,毕竟是自己娘家,四处都熟悉,哪里需要人引路伺候。
杨柳儿也不跟姊姊客套,抓了姊夫就把她的新生意仔细说了。
魏春是个谨慎的性子,虽然琢磨着这买卖是个好主意,但没见到实物也轻易不敢应下。
杨柳儿就干脆拿出昨晚画好的蜂窝煤炉子图样,还有蜂窝煤的制作方子,通通交给他去张罗。当然,这两样都是要保密的。
魏春也不是傻子,匆匆进城去找了几家打铁铺子,把炉子的部件拆分开来打制,至于蜂窝煤,找家煤场扔下一把铜钱就拉一车回家,他也不用别人,亲自动手,很快就拓了几十块。
没过两日,杨柳儿正跟姊姊坐在树下乘凉吃点心,就见姊夫赶着骡车上门了,她也不多说,直接喊冬雪去灶间端出一盆玉米碴子来,这东西最是费火,平日烧木板子都要煮上几个时辰,今日用来试验最好不过。
魏春也不是没吃过苦的,亲手点燃了炉子,待火烧得旺了,杨柳儿就把装了玉米碴子的小铁锅放了上去。
众人都是一脸好奇,春分和小翠儿坐在不远处做针线,冬雪也凑到跟前,一边摘菜一边探头探脑的张望,就是被杨诚留在家里读书的谢晖也从书房跑了出来,手里装模作样的拿了本书,眼睛却一直盯在炉子上。
杨柳儿见众人如此,差点笑出声来,借口要喝茶水自己躲得远远,结果没多久,围在炉子最前边的魏春和冬雪就热的受不了了,随后春分和小翠儿也抱起针线筐跑掉了。
“这炉子也太热了!”
“就是啊,冬日烧起来可真是比炭盆热多了。”
冬雪性子活泼,忍耐不住上前揭开锅盖,见里面沸水滚滚,玉米碴子已是煮得要开花了,不禁喜道:“去年冬天在城里住,没钱买木炭和柴禾,小弟还冻得直哭。那时候要是有个这样的炉子可就太好了!”
魏春听得眼睛一亮,扭头去喊笑着躲懒的姨妹,“小妹,这炉子和煤球咱们就卖城里人如何?!”
“好啊,姊夫。”杨柳儿脆生生的应了,“乡下都不缺柴禾,就是城里才好卖呢。几块煤球就能烧一日夜,煮饭取暖都解决了,到时候一定好卖。”
此时杨山正好从外边回来,见炉子古怪也是围着转悠了好几圈,但他种了一辈子的地,对于行商终究不擅长,看了半晌除了觉得这炉子烧的热呼,也没什么别的想法。
不过听说小女要同大女婿联手做买卖,他倒是没有反对,自家小女儿虽说年纪不大,但抓银子的本事却是全家皆知,若是这买卖赚了银钱更好,即便不赚,家里每年有粮租,有铺子的孝敬银子,总不至于饿肚子。
对于一个自觉亏欠女儿的父亲来说,只要女儿欢喜,就没有什么不能应的。
第四十一章赚钱解愁思(2)
巧姨娘一直笑咪咪看着众人说笑,也没插话,这会见杨山回来,就大着胆子说:“先前我嫁去的那个村子离这里只有五十里,叫黑山沟,村子后面就有个小煤窑。本来也开过两年,但不景气就散了,剩了很多的碎煤末子堆在窑洞外边。咱家若是能用的上,不如派人去问问,说不定给里正扔个几十文钱就都拉回来了。”
“真的?”杨柳儿第一个欢喜应声,“姨娘可是帮了我大忙了,我还以为要跑去府城那边买碎煤呢。这买卖若是成了,给姨娘一成的红利做谢礼!”
“哎呀,我就是闲话两句。”巧姨娘赶紧摆手推辞,她一个做姨娘的,半个奴仆身分,说话能得主子采纳就是长脸面了,怎么还能收谢礼呢。
杨柳儿却是不容她反驳,应道:“我说给,姨娘就别推辞了。左右也没有多少银子,姨娘留着买些胭脂水粉吧。”
杨山最喜一家人相处亲厚和乐,见状也劝道:“孩子一片好心,你就收下吧。”
巧姨娘琢磨着那煤球不过两文一块,再赚钱也没多少,于是就顺水推舟应了下来,哪里想的到,这一成红利居然足够她吃喝不愁到老,不过这是后话了。
魏春一连在岳家泡了两日,连着杨柳儿都是忙得废寝忘食,两人几乎把所有细节都商量好了,最后定了规矩,本钱各出一半,魏春负责推销,杨柳儿负责安排人手做蜂窝煤,正好王君轩还给她留了一个免商税铺子的名额,直接找家铁匠铺子入伙就成了。
至于获利如何计算,几番推迟下,最后魏春得四成红利,杨柳儿得五成。期间,杨杏儿笑咪咪在一边听着,听累了就做针线、琢磨吃食,半句也不曾插言,左右都是自家人,谁多谁少都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一有了决议,魏春立马就回城张罗开了。要选口碑好又知道底细的打铁铺子,要在甘陇境内各县,甚至还有更北的寒山府城租用库房,事情是琐碎又费心。
杨柳儿也带着家里的人手在庄园外搭建了长长一溜的简易棚子,又从村里喊人手,租借牛车、马车,等魏春同黑山沟的里正谈妥,就立刻派出去往回拉碎煤,剩下的黄泥之类就随地取材……
这一忙起来,日子果然过得快了许多,眼见就要到中秋了。今年老天爷照旧过的很欢乐,没掉几滴眼泪,田里的玉米又旱得不成样子。
先前村里的收成同杨家无关,杨家都放了两次水解决燃眉之急,如今其中还有自家三成收入,更是不能吝啬。
因此,时常可见杨家庄园里有黑色的烟柱冲天而起,山上的孙叔见到这个约定好的信号就会帮忙打开山顶的水渠。
杨家的小水塘得了源源不断的活水,转而又流淌进村里各家的旱田,玉米秧们解了渴,眼见就精神起来了,这让柳树沟人人走路都是脚下生风,特别是看到别村田里蔫头耷脑的玉米秧,心里就没来由的生出一股子骄傲,哪怕人家酸溜溜的说柳树沟一村都是杨家奴才,也没人气恼。
这世道、这年头,还有什么比填饱肚子更重要。
尊严,自由?那是什么东西,顶饿吗?
再说杨家从未同那些富贵人家一般,苛待过他们这些乡亲,不但田租收的少,进庄园做长工还有工钱拿,就是这几个月,村里后生被招去做煤球,也是一日供两顿饱饭的,即便再刻薄的人也说不出半个不字,若不是借着同村的情义,这样的好日子哪能轮得到自家身上?
做人最重要的是要知足!
春末收麦子的时候,杨山几乎日日都要去田里转几圈,这会轮到要收玉米,他反倒跑城里跑得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