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东夷传》还记叙了箕子后代的情况:”其后四十余世,至朝鲜侯准,自称王。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千口;而燕人卫满击破准而自王朝鲜,传国至孙右渠。””昔箕子违衰殷之运,避地朝鲜。始其国俗未有闻也,及施八条之约,使人知禁,遂乃邑无淫盗,门不夜扃,回顽薄之俗,就宽略之法,行数百千年,故东夷通以柔谨为风。异乎三方者也。苟政之所畅,则道义存焉。仲尼怀愤,以为九夷可居,或疑其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三国志·东夷传》也有相同的记述。《三国志》注引《魏略》记述得更详细,而且记述箕准南逃以后,”其子及亲留在国者,因冒姓韩氏”。现在,该国的确既有箕姓,又有韩姓。

    9韩国华人多殷民每年祭箕子

    编辑

    韩国殷氏宗亲为“暴君”鸣冤

    如今,每年都有许多韩国的氏族宗亲不远万里到朝歌寻根谒祖,但最早把朝歌当作祖根地的并不是韩国宗亲,而是日本人。早在1984年,日本东京国学院、日本现代书道研究院组团到朝歌访问,就提出姓氏寻根的概念,其团长中岛司有当场振臂高呼,并提笔写下“淇民朝歌开国庆”几个大字。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世界各地的殷氏、石氏、康氏、孙氏等宗亲,先后多次到朝歌谒祖,朝歌一时成为多个姓氏,千万宗亲的祖根地。

    王小运介绍:“箕子朝鲜包括今中国辽东半岛的东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都城在大同江畔的平壤。我个人认为,当时古朝鲜还是比较落后的,而箕子带去的5000人中,大多都是对殷商有感情的知识分子,是精英。

    这种说法尽管只是一家之言,但中原礼乐制度与先进的生产力,着实建成了令今天民众难以忘怀的‘东方君子国’。”

    箕子带去的5000人中,包括懂诗书、礼乐、医药、阴阳、巫术的知识分子,懂得各种技艺的能工巧匠。他们把中原文明带到朝鲜,教化臣民,使古朝鲜习行中国礼乐制度,衙门官制、饮食起居逐渐沿习中原习俗。

    政治上,箕子颁布八条成文法,禁止杀人、伤人、盗窃;经济上,推广殷商的田亩制度和中原先进的耕作、养殊技术。据朝鲜王朝史学家安鼎福编着的《东史纲目》记载,箕子在朝鲜治理不到三年,当地民风大变,夜不闭户,没了盗贼,妇人守贞不淫,男婚女嫁不重聘礼,民众节俭敬睦,社会和谐安定。还有人把平壤郊外的大同江比作黄河,把永明岭比作嵩山,编成歌典来歌颂和赞美箕子。

    中国唐代大诗人柳宗元所说的箕子“化及民”,就是箕子在朝鲜教化百姓,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对此,《高丽史》也有记载:公元1102,礼部上奏称,中国教化礼仪,自箕子始,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