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华一早起来,就着茶水吃了两块糕点,洗漱装扮了就去大太太那里请安,刚到门口就被截住了。
来传话的是大太太院子里的一个三等小丫鬟,跑的气喘吁吁,“奶奶万福,太太说,今儿免了请安。”
“怎么回事?”温华诧异,“太太怎么了?”
眼前的小丫鬟不过十一二岁的年纪,努力平复着急促的呼吸,“太太没怎么,是二太太找们太太有事。”
“知道了,”温华让抓了把钱给她,“瞧这一头汗,话既然已经传到,回去就走慢些。”
小丫鬟领了赏钱,福身谢过退了出去。
温华转身往回走,打了个哈欠,“得了,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日头不错,昨儿有没晒完的今天继续晒。”
颜恕这一走,她竟轻松起来,也不用考虑吃什么喝什么,更不用琢磨该怎样度过和颜恕一起的时间,除了每天按时晨昏定省,其余的时间想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竟有些回到前世寒暑假的滋味了。
春日的阳光透过窗纸温温柔柔的洒进屋里,梅瓶里插着的那支迎春花正怒放,温华决定给颜恕写信。
铺开文房用具,往砚台上滴了几滴水,捏着半块墨锭细细的研了一刻钟,摊开一张裁得整齐的雪白的连史纸,提笔蘸墨,用小狼毫写的端端正正的小楷,略有些秀气,内容无非是嘱咐些饮食衣裳,又讲了讲这两天家里发生的事。
“……春捂秋冻,万不可过早减了衣裳……园子里的花都开了,不知书院怎样?……这两日二老爷又纳了一名美妾,园中遇见了一回,齐之福未必是好享受……肉松比家里常吃的略咸些,酥饼不要放久了……”
书院清苦,虽然束修花费颇高,却决不许学生们胡乱混日子,每日都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课业也重,饭食上也没太多花样,颠来倒去不过是那几样菜式,颜恕偶尔也会像那些家中富裕的学子般山下的饭馆里点餐,然而那到底不是过日子的常态,便常常捎带些食材去书院,原先温华未嫁时,都是给平羽多多的预备,颜送楚濂就经常带着酒肉去他那里蹭吃蹭喝。
待写完了,温华却没有将信送出去,颜恕才走了两三天就寄信,让看见了怕是要笑话。
她信的末尾写上日期,打算等过几天再送去,没准儿到时候还能再多写两张呢。
把信纸收好,锁进书桌的抽屉里,百无聊赖的拨了几下琴弦,看了会儿琴谱,竟趴桌上睡着了。
一连两三天都是这么过的,她终于坐不住了,似乎颜恕一走,就把她的心思也带走了,前前后后转了几圈也没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她决定还是每天去大奶奶那里打发时间,哪怕看着大奶奶处理家务,也比如今这日子充实得多。
大奶奶却不许她去,“听三婶婶说了,如今的身子可得保重,这时节一不小心就容易受凉生病,那里又来往的,还是给老实些,稳稳妥妥的挨过头三个月再说。”
温华脸上就有些烧,半天才哼唧了一句,“大夫也没说准是不是呢……”
大奶奶瞪了她一眼,“不管怎么样,老实待着。”
说着,又不放心,叮嘱雁竹,“给好好守着们奶奶,不许她动针线,看书写字也不许太过,这会儿是宜静不宜动,做得好,回头有大赏,做的不好,哪怕们奶奶拦着,也要罚。”
温华只好回去了。
二奶奶笑道,“看这可怜的,恐怕是屋里待腻了呢。”
大奶奶道,“她这会儿可是累不得,不然叫几个小的去陪陪她也成,也是怕她年纪小不意,才拘着她。”
“知道——”二奶奶打趣,“可见是亲嫂子。”
雁竹因为有大奶奶的那句“宜静不宜动”的嘱咐,生怕温华有什么不妥,针线筐子都藏了起来,就连下地走动也至少有一旁扶着,这严阵以待的阵势直让温华叹气,她只好坐炕上看书、写信,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顺便重点提了一下她现的待遇,两三天的工夫就攒了十几张信纸,有时候坐累了,就直接往后一躺闭眼睡觉——现天气暖和了,按说火炕就不会再像深冬时烧得那样热了,可她这儿不,依然烧得热烫烫的,炕烧得热,屋里就只需穿件薄夹衣,有时候睡醒了就是一身的汗。
颜恕的回信里肉麻兮兮的说了一番类似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类的话,而后就是嘱咐她乖乖听话,等休沐的时候他给她带好吃的回来等等,就这么点话题,竟也写了七八张纸,温华捧着信笑一会儿乐一会儿,反复看了好几遍。
结果没过两天,永宁坊就派来了,来给她送了好多吃的用的,来是大嫂卢氏的陪嫁婆子,倒把温华吓了一跳,以为家里有什么事,那婆子是卢氏信重之,说话也很有分寸,温华听了她说的,才知道原来是三哥平羽从书院传信回来,说妹妹有了喜信,让家里留意着颜家的消息。
宋氏等了两三天,颜家都没有消息,这下可坐不住了——难道是出了什么事?女儿年纪小,一不注意出了意外也是有可能的,可这种事总要女儿婆家先来报信他们才好上门——急得直上火,卢氏这两年一直没有好消息,宋氏作为婆婆没有给过她脸色,她却忐忑得很,总想找机会婆婆面前表现,因此就给出了个主意,打着送东西的名义来探问探问。
温华哭笑不得,只好解释道,“前几日荣安堂的大夫诊出来的,只是还不确定,要过一个月再看看,长辈们觉得大夫既然说出来了,八成就是真的,所以这些日子不许乱跑,打算等确定了喜信再给家里送信,这真是误会了。”
这婆子先时颜大奶奶那里得了准信儿,这会儿又听了自家姑奶奶的解释,便笑道,“没事儿就好,家里生怕您受委屈呢,既然大夫说了,可见是有几分准头的,咱们老太太知道了,不定多高兴呢。”
颜家给置办了回礼,温华又给添了三分,赏了那婆子一个二两重的大红封,“多费心了,回去告诉老太太和两位嫂子,没事儿,长辈们也都和气,便是有那不省事的也管不到头上来。春天患病的多,让她们一定注意身体,等到五月节的时候就能回去看她们了。”
京师风俗,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和九月初九重阳节,家里有已出嫁女儿的都要请女儿回家归宁,因此又称为女儿节,所以温华才如此说。往常娘家有什么事,她跟太太禀报一声,娘家就能来接她,可若是确诊了有喜,不管是娘家还是婆家,恐怕都不会轻易让她出门,唯有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接女儿归宁,她才能回去看看宋氏。
送走了来,温华实闲得发慌,就把自己的私账取出来查看,逐年上升的红利意味着家里的这些铺子已经渐渐站稳了脚跟,尽管如此,她却也不敢拿这些生意来解闷,商行里的掌柜和管事们都是做熟了的,向来不用她多问,她只每月和年底核账时过问一下,现她就是想给自己找些事做,还担心会不会给手下添麻烦。
最早的时候,她担心自己年纪小,会被管事们当成傀儡,管事们也担心她年纪小,不敢放权给她。后来日久见心,彼此相处的融洽了,也就找到了各自的定位。
对她来说,她是大股东,掌柜和管事们都是参与公司分红的职业经理,各自都明白对方手里的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守规矩,不求一夜暴富,但求天下太平;对底下来说,她的背景掺和了利益共同体、情感归属、发展潜力和自由度等等因素,若是她没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力或背景,也就无所谓影响力,这些也不必事事买她的面子。
她本能看明白账,又有内外管事一力支撑她,还有个好婆家,这些都是她的优势。
现如今,她依然没有掺和进商行实务,一来是她没有掌控实务的经历和能力,必须承认技不如,二来她也看得明白,实没有必要做这等费力不讨好的事。
规矩要趁早立,她不随意插手商行实务,就是一条规矩——现立下规矩,她遵守了,将来她的孩子们就也要守规矩,这些产业就不至于被败光。
温华想得再多,日子还是那样一天天过,每天准时准点儿吃饭睡觉,读读书写写字,累了就睡会儿,烦了就给颜恕写信,针线摸不得,走路也只能慢慢走,她就这么屋里养了十来天,谁见了都说她气色好,可不好么?天天这么养着,搁谁谁都好。
来传话的是大太太院子里的一个三等小丫鬟,跑的气喘吁吁,“奶奶万福,太太说,今儿免了请安。”
“怎么回事?”温华诧异,“太太怎么了?”
眼前的小丫鬟不过十一二岁的年纪,努力平复着急促的呼吸,“太太没怎么,是二太太找们太太有事。”
“知道了,”温华让抓了把钱给她,“瞧这一头汗,话既然已经传到,回去就走慢些。”
小丫鬟领了赏钱,福身谢过退了出去。
温华转身往回走,打了个哈欠,“得了,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日头不错,昨儿有没晒完的今天继续晒。”
颜恕这一走,她竟轻松起来,也不用考虑吃什么喝什么,更不用琢磨该怎样度过和颜恕一起的时间,除了每天按时晨昏定省,其余的时间想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竟有些回到前世寒暑假的滋味了。
春日的阳光透过窗纸温温柔柔的洒进屋里,梅瓶里插着的那支迎春花正怒放,温华决定给颜恕写信。
铺开文房用具,往砚台上滴了几滴水,捏着半块墨锭细细的研了一刻钟,摊开一张裁得整齐的雪白的连史纸,提笔蘸墨,用小狼毫写的端端正正的小楷,略有些秀气,内容无非是嘱咐些饮食衣裳,又讲了讲这两天家里发生的事。
“……春捂秋冻,万不可过早减了衣裳……园子里的花都开了,不知书院怎样?……这两日二老爷又纳了一名美妾,园中遇见了一回,齐之福未必是好享受……肉松比家里常吃的略咸些,酥饼不要放久了……”
书院清苦,虽然束修花费颇高,却决不许学生们胡乱混日子,每日都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课业也重,饭食上也没太多花样,颠来倒去不过是那几样菜式,颜恕偶尔也会像那些家中富裕的学子般山下的饭馆里点餐,然而那到底不是过日子的常态,便常常捎带些食材去书院,原先温华未嫁时,都是给平羽多多的预备,颜送楚濂就经常带着酒肉去他那里蹭吃蹭喝。
待写完了,温华却没有将信送出去,颜恕才走了两三天就寄信,让看见了怕是要笑话。
她信的末尾写上日期,打算等过几天再送去,没准儿到时候还能再多写两张呢。
把信纸收好,锁进书桌的抽屉里,百无聊赖的拨了几下琴弦,看了会儿琴谱,竟趴桌上睡着了。
一连两三天都是这么过的,她终于坐不住了,似乎颜恕一走,就把她的心思也带走了,前前后后转了几圈也没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她决定还是每天去大奶奶那里打发时间,哪怕看着大奶奶处理家务,也比如今这日子充实得多。
大奶奶却不许她去,“听三婶婶说了,如今的身子可得保重,这时节一不小心就容易受凉生病,那里又来往的,还是给老实些,稳稳妥妥的挨过头三个月再说。”
温华脸上就有些烧,半天才哼唧了一句,“大夫也没说准是不是呢……”
大奶奶瞪了她一眼,“不管怎么样,老实待着。”
说着,又不放心,叮嘱雁竹,“给好好守着们奶奶,不许她动针线,看书写字也不许太过,这会儿是宜静不宜动,做得好,回头有大赏,做的不好,哪怕们奶奶拦着,也要罚。”
温华只好回去了。
二奶奶笑道,“看这可怜的,恐怕是屋里待腻了呢。”
大奶奶道,“她这会儿可是累不得,不然叫几个小的去陪陪她也成,也是怕她年纪小不意,才拘着她。”
“知道——”二奶奶打趣,“可见是亲嫂子。”
雁竹因为有大奶奶的那句“宜静不宜动”的嘱咐,生怕温华有什么不妥,针线筐子都藏了起来,就连下地走动也至少有一旁扶着,这严阵以待的阵势直让温华叹气,她只好坐炕上看书、写信,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顺便重点提了一下她现的待遇,两三天的工夫就攒了十几张信纸,有时候坐累了,就直接往后一躺闭眼睡觉——现天气暖和了,按说火炕就不会再像深冬时烧得那样热了,可她这儿不,依然烧得热烫烫的,炕烧得热,屋里就只需穿件薄夹衣,有时候睡醒了就是一身的汗。
颜恕的回信里肉麻兮兮的说了一番类似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类的话,而后就是嘱咐她乖乖听话,等休沐的时候他给她带好吃的回来等等,就这么点话题,竟也写了七八张纸,温华捧着信笑一会儿乐一会儿,反复看了好几遍。
结果没过两天,永宁坊就派来了,来给她送了好多吃的用的,来是大嫂卢氏的陪嫁婆子,倒把温华吓了一跳,以为家里有什么事,那婆子是卢氏信重之,说话也很有分寸,温华听了她说的,才知道原来是三哥平羽从书院传信回来,说妹妹有了喜信,让家里留意着颜家的消息。
宋氏等了两三天,颜家都没有消息,这下可坐不住了——难道是出了什么事?女儿年纪小,一不注意出了意外也是有可能的,可这种事总要女儿婆家先来报信他们才好上门——急得直上火,卢氏这两年一直没有好消息,宋氏作为婆婆没有给过她脸色,她却忐忑得很,总想找机会婆婆面前表现,因此就给出了个主意,打着送东西的名义来探问探问。
温华哭笑不得,只好解释道,“前几日荣安堂的大夫诊出来的,只是还不确定,要过一个月再看看,长辈们觉得大夫既然说出来了,八成就是真的,所以这些日子不许乱跑,打算等确定了喜信再给家里送信,这真是误会了。”
这婆子先时颜大奶奶那里得了准信儿,这会儿又听了自家姑奶奶的解释,便笑道,“没事儿就好,家里生怕您受委屈呢,既然大夫说了,可见是有几分准头的,咱们老太太知道了,不定多高兴呢。”
颜家给置办了回礼,温华又给添了三分,赏了那婆子一个二两重的大红封,“多费心了,回去告诉老太太和两位嫂子,没事儿,长辈们也都和气,便是有那不省事的也管不到头上来。春天患病的多,让她们一定注意身体,等到五月节的时候就能回去看她们了。”
京师风俗,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和九月初九重阳节,家里有已出嫁女儿的都要请女儿回家归宁,因此又称为女儿节,所以温华才如此说。往常娘家有什么事,她跟太太禀报一声,娘家就能来接她,可若是确诊了有喜,不管是娘家还是婆家,恐怕都不会轻易让她出门,唯有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接女儿归宁,她才能回去看看宋氏。
送走了来,温华实闲得发慌,就把自己的私账取出来查看,逐年上升的红利意味着家里的这些铺子已经渐渐站稳了脚跟,尽管如此,她却也不敢拿这些生意来解闷,商行里的掌柜和管事们都是做熟了的,向来不用她多问,她只每月和年底核账时过问一下,现她就是想给自己找些事做,还担心会不会给手下添麻烦。
最早的时候,她担心自己年纪小,会被管事们当成傀儡,管事们也担心她年纪小,不敢放权给她。后来日久见心,彼此相处的融洽了,也就找到了各自的定位。
对她来说,她是大股东,掌柜和管事们都是参与公司分红的职业经理,各自都明白对方手里的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守规矩,不求一夜暴富,但求天下太平;对底下来说,她的背景掺和了利益共同体、情感归属、发展潜力和自由度等等因素,若是她没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力或背景,也就无所谓影响力,这些也不必事事买她的面子。
她本能看明白账,又有内外管事一力支撑她,还有个好婆家,这些都是她的优势。
现如今,她依然没有掺和进商行实务,一来是她没有掌控实务的经历和能力,必须承认技不如,二来她也看得明白,实没有必要做这等费力不讨好的事。
规矩要趁早立,她不随意插手商行实务,就是一条规矩——现立下规矩,她遵守了,将来她的孩子们就也要守规矩,这些产业就不至于被败光。
温华想得再多,日子还是那样一天天过,每天准时准点儿吃饭睡觉,读读书写写字,累了就睡会儿,烦了就给颜恕写信,针线摸不得,走路也只能慢慢走,她就这么屋里养了十来天,谁见了都说她气色好,可不好么?天天这么养着,搁谁谁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