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个极其残暴而荒淫的王朝;明朝,一个放纵私欲而无所顾忌的王朝。
明朝,一个刻薄寡恩而又昏君迭出的王朝;明朝,一个宦官横行而又阴森恐怖的王朝。
翻开一部厚厚的《明史》,看看有明的16位帝王,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之中的有绝大部分都有严重的性格缺陷或者说是人格分裂。在他们人格缺陷的背后,明朝的帝王大或是刻薄寡恩,或顽劣成癖,或愚蠢不堪,或兼而有之,但是有一点却几乎是共有的——好色,所以有人戏称明朝为中国古代历史的“下半身”,自然明朝的帝王便也成了用“下半身”思考的皇帝了。
想起明朝的历代诸帝,我倒是想起了中唐诗人白居易的着名乐府长诗《长恨歌》。诗中有这样两句: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我以为,用“芙蓉帐暖度春宵”这其七个字来概括整整277年明朝历史虽然说不上是最为恰当,但也颇为切题。
而这一切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身上便已初露端倪。
朱元璋,位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为卑贱,命运最为坎坷,做过牧童、乞丐,甚至是游方僧人的皇帝,无论怎么讲,他的一生应当说是一个传奇。
出身安徽濠州(现在的安徽凤阳)一户佃农之家的朱元璋,幼年贫苦自不消说。稍长,为了生计,成了地主家的牧童。不久,他的家乡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灾荒,父母哥嫂在灾荒中相继而死。按照中国古人的说法,人生有三大不幸:其一,幼年丧父;其二,中年丧子;其三,老年丧偶。少年丧父又丧母的朱元璋应该是很大大的不幸了。也就在父母双亡之后,少年朱元璋只得靠乞讨为生了。做了几年乞丐,最后为了混一碗饭吃,不得已入皇觉寺做了和尚。可是年景不好,寺院里的香火钱养不下寺院里的出家人。于是,在寺院方丈的安排下,朱元璋又只得脚穿芒鞋,身着僧袍,做一名游方僧人,四处化缘去了。
可是,任谁也没想到,这个出身社会最低层的朱元璋后来竟然能坐上九五至尊的皇帝宝座,甚至于开创277年的大明王朝。
其实,朱元璋的成功最主要的有三个因素。
其一,就是历史的机遇。来自于蒙古高原的蒙古人,错误的推行“民族分化政策”,将全国的百姓分成了三六九等。在蒙古人看来,要在这个汉人占绝大多数的国家,维持少数的蒙古人的统治,这就是最好的办法。就这点来看,蒙古人是比不上后来的满洲人,他们始终无法融入汉人社会;实际上,他们也非但拒绝融入汉人的社会。善于骑射的蒙古人并不知道,他们对汉人的排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自己帝国的最终命运。因为,没有哪一个忽视占有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人口族群的国家能够久长。
其二,则是个人的奋斗。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就在这乱世中依靠自己的拼杀,逐渐成长为一方势力。当时,随着元朝瓦解之后,中原地区主要有六大军事集团:一是以湖北武昌为中心的陈友谅集团,一是以重庆为中心的明玉珍集团,一是因苏州为中心的张士诚集团,一是以浙东为中心的方国珍集团,一是以福建为中心的陈友定集团,再一个就是以应天(南京)为中心的朱元璋集团。
其三,是朱元璋用才选能用、知人善任,最终打败了实力远比他还强大的陈友谅、张士诚集团。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
明朝建立之后,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总结历代统治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封建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如在行政建置上,他大胆废除了沿袭千年之久的丞相制度;在选士制度上,他开启了科举选士的新阶段——八股取士;在军事上,他采用军政和军务的分离,以及卫所制度;此外,在对待诸子亲王的问题上,他采用了颇受争议的“分封制”。总之,朱元璋的改革奠定了明清两朝将近600年的政治格局。
明朝建立后,经济上百废待兴,他重视农业,奖励生产,鼓励垦荒,亲民重民,在他在位的31年中,明朝的经济逐渐从战乱中恢复过来,并有了一定的发展。所以清朝康熙皇帝曾称他“治潞唐”,其功业“远迈汉唐”。
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既是一个传奇,也不愧为一代英主。
但是,作为封建皇帝,朱元璋从当上皇帝的那一天起,就表现出了少有的刻薄寡恩的嗜杀滥杀的性情!清代史学家赵翼在论及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曾说过这样的话:“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 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赵翼的这种评价虽有过激之处,却指出了朱元璋滥杀的事实。
有史为证: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御史中丞涂节、商嵩告发丞相胡惟庸南通倭寇北接旧元(元朝灭亡,残余的蒙古势力返回到蒙古高原),意欲谋反。朱元璋命羽林军将胡抓捕,审问得实,寸磔于市,牵连被杀达3万人。
洪武十五年(1382),又有了空印案。原来,按照规定,每年各布政使司和各府、州、县都要派遣官吏到户部报告地方财务情况,户部审核清楚才算了结。户部的审核很严格,钱谷数字如稍有不合就得重新造册填报。重新造册不算困难,主要是账册上要有地方衙门的印信才行,而从中央到地方重新盖印往返要 很长时间,因此地方官员习惯带些备用的空白文册,一旦遇到驳回的情况,只须重新填写而不必往返了。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户部也很清楚,照例默认,没有人去追究。再说,这种文册盖的是骑缝印,也不能用作他图,没有什么危害。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发现这种情况,非常震怒,认为是故意欺骗他,下令将各地衙门长官主印的一律处死,佐贰官杖一百充军边地。很多人蒙冤受死,其中就包括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他是当时人公认的好官。
洪武十八年(1385),郭桓案又起。这年,御史余敏等人告发户部侍郎郭桓等人串通舞弊,吞盗官粮。 朱元璋十分重视,将他们全部逮捕。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等人亦 牵连在内。最后追赃粮700万石,郭桓等数百人被处死,各地布政使官员入狱被杀者又有数 洪武刻本《御制大诰》万人。追赃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地主,因此破产者不计其数。洪武二十三年(1390),有人告发丞相李善长交通胡惟庸情状,朱元璋又将当时已经77岁的李善长,大明朝的开国第一功臣赐死,并诛灭其家。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靖宁侯叶升也因牵连于此案亦被杀。
洪武二十六年(1393)正月,又兴蓝玉案。蓝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极力维护太子朱标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燕王为窃取储君之位,伺机在太祖面前挑唆,致使朱元璋在猜疑的心态下制造了蓝玉党案。事发后,朱元璋颁《逆党案》,布告天下,有国公一人,列侯13人,伯爵2人,都督10余人名列其中。蓝玉以谋逆罪被杀,连坐被诛杀者达1。5万人。
胡蓝案使得大明的开国功臣几乎被屠戮殆尽。空印案、郭桓案则使得全国各地的许多大地主、中等地主都被牵连进去,抄家问罪,所以史书上说,中人之家多破产。
当然对于朱元璋的猜忌和嗜杀滥杀,除了开国功臣中实有不少人居功自傲,不守法度,像前面讲到的胡惟庸、蓝玉等人都有这些问题;空印案、郭桓案也有整顿吏治的一面,但是朱元璋为何却大开杀戒,株连甚众呢?
历史上记载了一个小故事也许能为我们揭开这一谜团。
据史书记载,太子朱标对他大开杀戒不以为然,曾数次劝谏。一次,朱元璋命人找来一根长满尖刺的荆棘放到朱标面前,让太子朱标去拿,朱标畏惧不敢伸手。于是朱元璋就对自己大杀文武功臣进行解释:“汝弗能执与,使我润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险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杀人就是像去掉荆棘上的尖刺一样,这样你将来才可以安坐天下。
原来如此!
只是令朱元璋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他在为子孙扫除障碍的同时,也为自己的王朝埋下了祸根。原来,他的太子朱标早死,为了避免子孙为争夺帝位,相互仇杀,他册立了自己的长孙为皇太孙。后来,他的孙子,也就是历史上的建文帝锐意削藩,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立即起兵“靖难”,夺取天下。假使当时蓝玉等能征惯战的开国功臣还在,燕王朱棣未必敢兴兵,建文帝也不用“逊国”了。
上面讲的似乎都只是朱元璋的刻薄寡恩,以及猜忌和嗜杀、滥杀。至于“芙蓉帐暖度春宵”这几个字似乎与他不合。其实不然。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也是够得上的。一部《传奇皇帝朱元璋》的电视连续剧写尽了朱元璋的好色成性。此虽非信史,但也绝非是空穴来风。
史书记载:朱元璋有25个儿子,16个女儿,或许这已经说明了问题。
不过,作为大明朝王朝的缔造者,朱元璋知道创业的艰辛以及守业的不容易,故此还能在自己的“芙蓉帐”里有所克制,自然也就无法与他的后辈们相比了。
.
明朝,一个刻薄寡恩而又昏君迭出的王朝;明朝,一个宦官横行而又阴森恐怖的王朝。
翻开一部厚厚的《明史》,看看有明的16位帝王,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之中的有绝大部分都有严重的性格缺陷或者说是人格分裂。在他们人格缺陷的背后,明朝的帝王大或是刻薄寡恩,或顽劣成癖,或愚蠢不堪,或兼而有之,但是有一点却几乎是共有的——好色,所以有人戏称明朝为中国古代历史的“下半身”,自然明朝的帝王便也成了用“下半身”思考的皇帝了。
想起明朝的历代诸帝,我倒是想起了中唐诗人白居易的着名乐府长诗《长恨歌》。诗中有这样两句: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我以为,用“芙蓉帐暖度春宵”这其七个字来概括整整277年明朝历史虽然说不上是最为恰当,但也颇为切题。
而这一切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身上便已初露端倪。
朱元璋,位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为卑贱,命运最为坎坷,做过牧童、乞丐,甚至是游方僧人的皇帝,无论怎么讲,他的一生应当说是一个传奇。
出身安徽濠州(现在的安徽凤阳)一户佃农之家的朱元璋,幼年贫苦自不消说。稍长,为了生计,成了地主家的牧童。不久,他的家乡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灾荒,父母哥嫂在灾荒中相继而死。按照中国古人的说法,人生有三大不幸:其一,幼年丧父;其二,中年丧子;其三,老年丧偶。少年丧父又丧母的朱元璋应该是很大大的不幸了。也就在父母双亡之后,少年朱元璋只得靠乞讨为生了。做了几年乞丐,最后为了混一碗饭吃,不得已入皇觉寺做了和尚。可是年景不好,寺院里的香火钱养不下寺院里的出家人。于是,在寺院方丈的安排下,朱元璋又只得脚穿芒鞋,身着僧袍,做一名游方僧人,四处化缘去了。
可是,任谁也没想到,这个出身社会最低层的朱元璋后来竟然能坐上九五至尊的皇帝宝座,甚至于开创277年的大明王朝。
其实,朱元璋的成功最主要的有三个因素。
其一,就是历史的机遇。来自于蒙古高原的蒙古人,错误的推行“民族分化政策”,将全国的百姓分成了三六九等。在蒙古人看来,要在这个汉人占绝大多数的国家,维持少数的蒙古人的统治,这就是最好的办法。就这点来看,蒙古人是比不上后来的满洲人,他们始终无法融入汉人社会;实际上,他们也非但拒绝融入汉人的社会。善于骑射的蒙古人并不知道,他们对汉人的排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自己帝国的最终命运。因为,没有哪一个忽视占有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人口族群的国家能够久长。
其二,则是个人的奋斗。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就在这乱世中依靠自己的拼杀,逐渐成长为一方势力。当时,随着元朝瓦解之后,中原地区主要有六大军事集团:一是以湖北武昌为中心的陈友谅集团,一是以重庆为中心的明玉珍集团,一是因苏州为中心的张士诚集团,一是以浙东为中心的方国珍集团,一是以福建为中心的陈友定集团,再一个就是以应天(南京)为中心的朱元璋集团。
其三,是朱元璋用才选能用、知人善任,最终打败了实力远比他还强大的陈友谅、张士诚集团。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
明朝建立之后,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总结历代统治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封建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如在行政建置上,他大胆废除了沿袭千年之久的丞相制度;在选士制度上,他开启了科举选士的新阶段——八股取士;在军事上,他采用军政和军务的分离,以及卫所制度;此外,在对待诸子亲王的问题上,他采用了颇受争议的“分封制”。总之,朱元璋的改革奠定了明清两朝将近600年的政治格局。
明朝建立后,经济上百废待兴,他重视农业,奖励生产,鼓励垦荒,亲民重民,在他在位的31年中,明朝的经济逐渐从战乱中恢复过来,并有了一定的发展。所以清朝康熙皇帝曾称他“治潞唐”,其功业“远迈汉唐”。
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既是一个传奇,也不愧为一代英主。
但是,作为封建皇帝,朱元璋从当上皇帝的那一天起,就表现出了少有的刻薄寡恩的嗜杀滥杀的性情!清代史学家赵翼在论及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曾说过这样的话:“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 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赵翼的这种评价虽有过激之处,却指出了朱元璋滥杀的事实。
有史为证: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御史中丞涂节、商嵩告发丞相胡惟庸南通倭寇北接旧元(元朝灭亡,残余的蒙古势力返回到蒙古高原),意欲谋反。朱元璋命羽林军将胡抓捕,审问得实,寸磔于市,牵连被杀达3万人。
洪武十五年(1382),又有了空印案。原来,按照规定,每年各布政使司和各府、州、县都要派遣官吏到户部报告地方财务情况,户部审核清楚才算了结。户部的审核很严格,钱谷数字如稍有不合就得重新造册填报。重新造册不算困难,主要是账册上要有地方衙门的印信才行,而从中央到地方重新盖印往返要 很长时间,因此地方官员习惯带些备用的空白文册,一旦遇到驳回的情况,只须重新填写而不必往返了。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户部也很清楚,照例默认,没有人去追究。再说,这种文册盖的是骑缝印,也不能用作他图,没有什么危害。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发现这种情况,非常震怒,认为是故意欺骗他,下令将各地衙门长官主印的一律处死,佐贰官杖一百充军边地。很多人蒙冤受死,其中就包括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他是当时人公认的好官。
洪武十八年(1385),郭桓案又起。这年,御史余敏等人告发户部侍郎郭桓等人串通舞弊,吞盗官粮。 朱元璋十分重视,将他们全部逮捕。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等人亦 牵连在内。最后追赃粮700万石,郭桓等数百人被处死,各地布政使官员入狱被杀者又有数 洪武刻本《御制大诰》万人。追赃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地主,因此破产者不计其数。洪武二十三年(1390),有人告发丞相李善长交通胡惟庸情状,朱元璋又将当时已经77岁的李善长,大明朝的开国第一功臣赐死,并诛灭其家。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靖宁侯叶升也因牵连于此案亦被杀。
洪武二十六年(1393)正月,又兴蓝玉案。蓝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极力维护太子朱标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燕王为窃取储君之位,伺机在太祖面前挑唆,致使朱元璋在猜疑的心态下制造了蓝玉党案。事发后,朱元璋颁《逆党案》,布告天下,有国公一人,列侯13人,伯爵2人,都督10余人名列其中。蓝玉以谋逆罪被杀,连坐被诛杀者达1。5万人。
胡蓝案使得大明的开国功臣几乎被屠戮殆尽。空印案、郭桓案则使得全国各地的许多大地主、中等地主都被牵连进去,抄家问罪,所以史书上说,中人之家多破产。
当然对于朱元璋的猜忌和嗜杀滥杀,除了开国功臣中实有不少人居功自傲,不守法度,像前面讲到的胡惟庸、蓝玉等人都有这些问题;空印案、郭桓案也有整顿吏治的一面,但是朱元璋为何却大开杀戒,株连甚众呢?
历史上记载了一个小故事也许能为我们揭开这一谜团。
据史书记载,太子朱标对他大开杀戒不以为然,曾数次劝谏。一次,朱元璋命人找来一根长满尖刺的荆棘放到朱标面前,让太子朱标去拿,朱标畏惧不敢伸手。于是朱元璋就对自己大杀文武功臣进行解释:“汝弗能执与,使我润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险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杀人就是像去掉荆棘上的尖刺一样,这样你将来才可以安坐天下。
原来如此!
只是令朱元璋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他在为子孙扫除障碍的同时,也为自己的王朝埋下了祸根。原来,他的太子朱标早死,为了避免子孙为争夺帝位,相互仇杀,他册立了自己的长孙为皇太孙。后来,他的孙子,也就是历史上的建文帝锐意削藩,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立即起兵“靖难”,夺取天下。假使当时蓝玉等能征惯战的开国功臣还在,燕王朱棣未必敢兴兵,建文帝也不用“逊国”了。
上面讲的似乎都只是朱元璋的刻薄寡恩,以及猜忌和嗜杀、滥杀。至于“芙蓉帐暖度春宵”这几个字似乎与他不合。其实不然。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也是够得上的。一部《传奇皇帝朱元璋》的电视连续剧写尽了朱元璋的好色成性。此虽非信史,但也绝非是空穴来风。
史书记载:朱元璋有25个儿子,16个女儿,或许这已经说明了问题。
不过,作为大明朝王朝的缔造者,朱元璋知道创业的艰辛以及守业的不容易,故此还能在自己的“芙蓉帐”里有所克制,自然也就无法与他的后辈们相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