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情很是重要:一个是故乡;一个是事业。不管他贫穷还是富有,不管他做什么职业,也不管他走在天涯海角,只要他有人之常情,都会有对故乡的恋念情感。我现在要说的原石炭井区武装部部长刘树生就是一个恋念乡情的人。他对故乡有非常深切的恋念,那里是他的出生地;那里是他度过童年的地方;那里是他学习知识并懂得人生意义的地方;那里有他的父母兄弟姐妹;那里有他景仰的人和事;那里有他的友谊和爱情;那里曾给他留下过许多美好或艰涩的回忆。
刘树生1957年出生在革命圣地陕北清涧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革命老区的农民自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人,因为1937年到1947年经过长征后的红军曾在这里住过十年,陕北的名城延安成了中共中央革命委员会和八路军总部的所在地,她成了领导和指挥人民与日本鬼子作战的大后方,是毛主席领导全国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并取得胜利的最高指挥部,是全国人民心目中的革命圣地。
陕北的人民更是积极的加入到革命的行列中去。他的家庭虽然在清涧,但革命的宣传早以深入人心,跟着**闹革命的人多如繁星。参加革命队伍的人何止千万,为革命牺牲的人何止千万?他的家庭就是这千千万万个家庭中的一家,他的大伯就是一个当年跟着刘志丹闹革命的红军战士,他作战勇敢,英勇顽强,不幸在一次与敌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他的家庭就成了一个革命烈士家庭。
刘树生虽然没有见过他大伯,但他大伯的事迹不断的从家乡的老人那里听到,不断的从父亲那里听到。他父亲还曾不断的告诉他,他们家乡的谁谁在什么地方,为咱家乡人争了光,谁谁在什么方面,做出了多少成绩,给家乡人办了好事,……耳孺目染,他知道了许多事情,也明白了许多革命的道理。他从小就立下志向,也要向革命前辈学习,长大要为家乡人争光,要为父母争光,要为他这个革命烈士家庭争光。
他后来参军,每当要回家探亲之时,他就会想到他的大伯,他在心里想:我要归来时,我一定去看您的坟墓。那是大伯的坟墓,前面有松树,有花草,还有一条小路。我归来时,便要到您的身边,我要看看大伯的坟,我的大伯是一个红军战士,是刘志丹麾下的战士,大伯把生命献给了故乡的土地和亲人。有谁不爱故乡的土地,故乡的土地曾埋下红军战士的忠魂。
在农村,在一个贫困家庭,能上到高中毕业很不容易,他忘不了这个曾给他知识的地方,他忘不了这里曾给他传授知识的人,他更忘不了这里与他共读的同学和一个他所爱的女孩儿,就是他未来的妻子张爱国。她的家庭也是一个革命家庭,她的父亲是县上的政协主席。因为在这里,有着他们的爱情。他们在课余课外,在风清月白之夜,在林间小路,在杏岸边,在烈士墓前,在革命纪念馆,曾谈论着未来,谈论着前程,谈论着将来究竟走向何方?爱是生命的火花,就是这个爱情充实了他们的生命,真正的爱情能够鼓舞人,唤醒他内心沉睡着的力量和潜藏着的才能。
1975年还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但是他还是在这一年高中毕业了。虽然他所在的学校不是什么有名的学校,虽然在那个时期也很难学得很多知识,但是,他自己觉得知识对自己的将来会大有用处的,外界的影响对他的干扰较少,在有时不能正常学习的时候,他就自己学习,他把自学的东西加起来就能比较的丰富了自己。
因为一个人一辈子自学的时间总是比在学校的时间长,没有老师的时候总比有老师的时候多。他觉得主动自学,随时注意自己发现求学的门径和学问的兴趣,更为要紧。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三年下来他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在当时的条件下,自己的路在何方?机遇在哪里?他都一无所知。一度使他有了报国无门的感慨。出不去,只有在家务农,可务农就能很好的“务”吗?他有点茫然了。是在那时的灾难里,阴谋家用鲜红的颜色染过的污腥的尘粒,往他心灵里落得太多了吗?是他在前进的道路上,把完全不应该背上的包袱,落在背上太沉了吗?做为一个农村的青年在那时有点迷惘是很正常的事,他也希望能有沸腾的生活召唤他,他也多次的想,勇敢些,坚实些,主动些,能早日投入生活那汹涌的激流中去。
一个作家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要几步,特别是当年轻的时候。生命中成功的秘诀,是随时准备把握时机。机遇也没有侥幸这一回事,似乎最偶然的意外都是事有必至的。正因为他的家庭是一个革命烈士的家庭 ,他也因为从小就有参军报效国家,继承和发扬革命烈士未竟的遗愿,他时刻都盼望着能有当兵的机会,时刻关注县上征兵的消息。就在他高中毕业的第二年1976年2月,他的机遇来了,军委号召广大青年应征入伍通知来了,他通过各个方面的考察和检查,都顺利的通过了,他光荣的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这是他人生的一次大的转折。
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也没有离开过父母兄弟姐妹。世界上最难断的是感情,最难求的是爱情,最难还的是人情,最难得的是友情,最难找的是真情,最难分的是亲情。他和他们有着最难得的真情,有着割不断、分不开的亲情。他姊妹7人,家庭又贫困,要养活这么一大家子是很不容易的,更不要说叫他们姊妹都上学念书了。由于家庭负担过重,加上贫穷、疾病,他的父亲55岁就离开了人世,家庭负担一下子就落在了他的兄长头上,他也想过不再上学了,在家帮助哥哥操持家务。
可是,他哥哥说什么也不答应,说:你不能休学,家里的负担再重,有哥哥在,也不叫你操心,你就安心读你的书。咱家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你的身上了。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因为社会是又一个个家庭组成的,社会面貌和家庭面貌是紧密相关的,家庭又是每个人的城堡,因为家庭能给每个人以可靠的保护。一家人能够紧密的配合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
古语云:兄弟如手足,他们兄弟可以说是真正的范例。他的兄长虽然不能明白多少高深的大道理,但是他知道一个家庭中如果没有一个读书明理的人,也就不是一个好的家庭。因此,他说什么也不叫弟弟放弃学业。为了此事,他深受感动,哥哥为他吃的苦,受的累,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在心里也发下誓愿,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哥哥。后来发生的事真应了他的誓愿,后面会再说到的。
他参军了,成了一个现役军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子弟兵,是保卫祖国的柱石,是有一个铁的纪律的军队。部队开向哪里?他在等待着命令,他仿佛听到有人说:战士,向北走,他走出陕北,向北,走进宁夏,还向北,走到宁夏贺兰山的最北端。这里是望不到边的荒原、沙漠。二月的大荒漠,风冷,沙冷,石头冷,太阳也像巨大的冰块,射着雪白的光。一丘连一丘的沙浪,滚向望不见的地方,没有小树没有草丛,没有蒙古包,没有骆驼的双峰。只有寒风刮来,吹起一层沙烟。沙烟漫过去了,抹出一环一环的沙痕,像冻凝的水波……不知何时,沙丘上出现了一行脚踩的小坑,一个紧跟一个向北延伸去。远处,一队战士草绿色的身影,飞快的跃动,一会儿隐进沙谷,一会儿跃上沙丘,一直向北……
这里,就是刘树生所在部队的营地,是一个叫“四十一”的地方,据说,这里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是踞贺兰山抗拒外敌人侵的屏障。这里,它的东边是石嘴山;它的南边,是一个国营的煤矿,叫石炭井矿务局,他还没有想到多少年后还要和这个矿区的基层武装部打交道,还得指导和管理他们的工作;它的西边是阿拉善左旗;它的北边是漫无边际的沙漠。即使离他们军营最近的地方,也有好几十里。他们最奢侈的娱乐方式就是在休息的时候到矿区转一转,买点生活用品。而这里,也不是什么好去处。
这里有一句流行语:风刮石头跑,房子像碉堡,男的多,女人少,对象不好找。可见他们军营更可想而知了。说得诗意一点,这里可看到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这里出门无所见,黄沙遮荒原。他当30年军人也没有太多的离开过这个地方。他在开始的几年士兵生活中,正是中国和前苏联关系紧张的年代,积极备战,时刻准备与敌浴血奋战的气纷如同在弦之箭,常常是枕戈待旦。他所在的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在这个部队当了四年战士,然后任分队文书兼通信员,尔后任班长,在任班长期间被树为标兵,在军训中被树为“四会”教员,射击能手。
在他们的营地,到处是乱石、沙窝,环境十分恶劣。特别是这里的风,尤其可怕。常常有暴虐的狂风,呼号着,怒卷着,它掀动了石头,卷起了沙尘,它要滚滚尘烟遮去碧蓝碧蓝的天空,甚至要搅动乌云遮严太阳。但是,在这里的军人不怕。他们既然把这里作为军队的家,那就有决心改造这里的环境。各个连队都在行动了,指导员带着战士,抬着帐篷来了,要在这有流沙的地方安营扎寨,他们踏遍多少地方,找出最佳的地形,最好的方位。偶尔,他们在这寸草不生的地方,发现了一棵枯槁的老树。树叫什么名字,已无法辨认,只有半截干硬的树桩,撑起一根干裂的枝条。战士要把枯树刨掉,指导员制止了。他说:这毕竟是一棵真正的树!它没有被流沙卷走,说明它有深深的根须。我们要像这棵树一样,把根扎在这里。于是,他们在这里支起了帐篷。他幻想着天亮就能看到树上的绿芽,长出翡翠般的鲜嫩的小叶。但是,这棵树终于没有返绿,而他却像树的枝桠一样在这里生根发芽了。一呆就是多少年哦!!!
在1979年的新春,刘树生的机遇又一次来了,这次机遇是他人生的又一次转折。由于他在各方面成绩突出,军队也准备培养一批军事干部,他被保送到当时的兰州军区步兵学校学习,到学校就当上了副班长。可以说,他是幸运的。兰州,在他眼里,是一个很大的城市,这里有八路军驻兰办事处旧址;有清流泄地、瀑布垂空、乔木蔽天、断崖陡立的名胜五泉山;有雄伟壮丽、图案绚丽的甘肃省博物馆;有气势雄伟、巍然屹立、雕梁画栋、纹饰精美、飞檐挑空、高深宏敞、曲栏回廊的白云观;有岗埠起伏、盘结城郊、具拱抱金城之势的白塔山;有建于明崇祯四年、通体砖砌的白衣寺塔;更有结构美观、气势雄伟的黄河铁桥;……还有兰州的宽敞的大街,各种各样的名点小吃,都叫人流连忘返。这里与他们营地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但是,一个真正的军人的心是永远和军队紧紧连在一起的。大城市是很美丽,他们正是为了使祖国的山山水水更加美丽,他们才在那不毛之地戍边。不到两年的军事学校的学习,使刘树生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都更上一层楼。1980年8月,他又回到了原部队,当上了排长。在这个时候,正是军事训练和国防工程施工最紧张的时候,他的重新回到部队,就仿佛是春天闯进了沙漠,在这里做彩色的翔舞。仿佛要在枯黄色的“大海中”激扬起紫红色的、浅绿色的波涛。这里的春天,是他们开垦出来的,他们有了自己的菜地,有了自己“花园”,连周围的山和土地都似乎有了绿色。这里的春天,可惜过于短暂,好像雨后的彩虹,好像一场热烈而匆忙的梦。他带领全排指战员立即投入这两项工作中去。
这里的山石非常的坚硬,国防工事就要从这坚硬的山石中穿过,在外界看似平静的地方,里面却是炮声隆隆,人员川流不息。他们正用肉的躯体和铁一样的岩石抗争。他们的手磨破了,流血了,又磨破了,又流血了,渐渐的长出了茧子,渐渐的变成了厚厚的茧子。它不再流血了,也不再觉疼了,而山石却在他们面前一寸一寸退缩,它们被隆隆的炮声和战士的勇气吓退了,变成了可以使战士前进纵横的通途。变成了可以通车、可以住宿、可以贮存的地下堡垒。
他们每天只能休息4个小时,修筑工事、军事训练、政治学习,像车轮一样伴随着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心,仿佛是升起一面帆,它鼓满风,鼓满力。他们心上的这面帆,还鼓着青春,鼓满理想。无论他们在大山深处,还是在荒凉的原野,他们都在学习、在劳作、在攀登;无论他们是在倾谈,还是在散步,他们的心帆都迎着军营生活的滔滔波浪疾驶飞跃。每当满鼓劲风的风帆升起的时候,多少声音在向他们召唤;多少色彩在向他们闪耀,多少光芒在向他们迸射,多少生命的力量在他们心里生长——多少生活的浪花会一起涌来。
遇到暴风骤雨,他们的心帆会迎风展浪;
遇到风平浪静,他们的心帆会舒展远航;
遇到危礁暗礁,他们的心帆会不迷方向。
心帆呵!在战士心里永不歇息,永不降落。鼓满心帆才是他们热爱的军营生活。由于刘树生的成绩优秀,他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中国军队是一支坚不可摧的军队,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人民军队是保卫人民的柱石,而军队人员却是根据国际国内情况不断变动的,因此,中国进行了百万大裁军,1983年部队第一次精简整编,组织上把刘树生调到守备师部队任后勤处副连职战勤参谋,而后又参加了兰州军区西宁后勤培训大队正规化集训,每天工作的紧张而有秩序,按点起床、按点吃饭、按点出操、按点练队列、射击、投弹、刺杀……按点学习、按点休息。各种训练考核都非常的严格。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集训期间由于他的成绩优异,被评为优秀学员,1984年参加守备师战勤参谋业务智力竞赛,取得个人二等奖。
刘树生常常回头审视自己的脚印,最应当珍爱的是沿着陡峭的山崖攀登上峰顶,留在险路绝壁上的脚印;也没有忘怀通往成功的坦途上的脚印,如若那上面洒下了他迈步前行时流下的汗水。他常常告戒自己,不要把去领取荣誉证书时留下的脚印,作为向生活索取的资本。如果这样做,那一个个原本还算深沉的脚印,就会猛然变得十分肤浅。难道在成功的欢呼声中留下的坚实的脚印面前,就可以停滞不前或尽情索取吗?不!那是自己在无情的让自己往陷阱里陷落。他也常常想,也不要忘记自己徘徊的脚印,已经过去,却又折了回来。这,是失去信心的证明。犹豫,才会徘徊;只有充满信心,才能永远前行。
人生啊,难免不在失败的路上也留下脚印。这,是锻炼,是考验。有人也许就此小心得不敢落脚,但是,他却会更有力的迈开大步。
1985年,对刘树生来说有好事,也有坏事。元月他调到大武口区武装部任军事科副连职参谋,这对他来说,又是一大转折,因为他从荒原调到了城市,从一个荒芜人烟的地方,来到了一个塞北绿城石嘴山市的政府所在地。对他所处的环境而言,可以说又是一个天壤之别。有了一个新工作,又有了一个新环境,更需要一个好心情、好状态。另一件好事是结婚三年的夫妻,终于不再过牛郎织女般的生活了,妻子张爱国可以随军了。
可是,就在这一年,他的兄长去世了。他患的是白血病,在哥哥患病期间,刘树生一次次的回家寄钱,一次次的去信问候,有机会回去的时候积极主动的为哥哥看病,他不在家的时候,由他的妻子张爱国常常伺候病人。因为他忘不了哥哥曾辛辛苦苦的劳作,辛辛苦苦的供养他读书。兄弟的基础在于两个人的心肠和灵魂有着最大的相似,危机一到,兄弟立刻就来报到,他会立刻出现在有难者的身旁。刘树生为了他哥哥的病到底花了多少钱,他自己也不知道,只是尽其所有,尽其所为。但是,他哥哥终于还是离他而去了。
他哥哥有五个孩子,他对哥哥承诺,一定要把这五个孩子抚养成人。他哥哥对弟弟的承诺很是放心,因为他知道弟弟的为人,知弟莫如兄啊!他放心的撒手人寰。他的三个侄子已经在他的身边,有的已经给找到了工作,有的还在供养上学。对于在嫂子身边的两个,他也还是不断的寄钱个他们,以保证他们母子的生活所需。真正的兄弟有如健康,不到失去时,不知其珍贵。此刻才显出他们兄弟之间的情意。1986年根据中央军委1985年5号文件规定,县区武装部归属地方建制,一并移交石炭井武装部,刘树生任军训科副科长,1988年任军训科科长,本年度参加宁夏军区军事干部竞赛取得团体二等奖和个人二等奖,同时被石炭井区委、区政府评为优秀党员,多次被上级军事机关评为军事训练的先进个人。
1994年12月武装部又归回军队建制,他在第二年的5月又担任石炭井武装部副部长,又回到大山深处,在没有配制正职的情况下,武装部成了兰州军区的基层正规化集训试点单位,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刘树生承担起抓正规集训的主要责任,按照集训大纲的要求,分步按层次的抓好全面训练,从此,这里多了军号声,多了口令声。他们的生活有多么丰富的声音;他们的声音,有多么和谐的旋律。他十分喜爱他们的声音,因为哪里有他们的声音,哪里就有他们的军队;哪里就有他们的进军;哪里就有他们的歌唱;哪里就有他们的事业;哪里就有他们的生活。
它充满着时代的光亮;充满着时代的色彩;充满着时代的音符。在他们召开的正规化集训训练现翅上,他们表演的所有项目均取得优异成绩,那整齐的队列,那洪亮的喊声,那比武的动作,那射击的准确……无一不是优秀。他们受到了兰州军区和宁夏军区首长的好评及与会人员的充分肯定。武装部被兰州军区评为正规集训的先进单位,刘树生也荣立三等功一次。
刘树生于1995年5月开始人石炭井区人民武装部部长,在此任职期间,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抓机关的军事训练、国防工程的管理、维护、抓基层武装部的全面建设,这就是上面曾提到的与石炭井矿务局机关及各矿区的基层武装部的联系。其达标率达95%以上。他积极主动的配合政委抓好机关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
刘树生于1999年当选为石嘴山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参加人代会期间积极为地方的发展与经济建设撰写提案并提不少合理化建议,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1999年石炭井武装部被评为全国国防工程管理维护的先进单位,刘树生也被评为全国国防工程管理维护的先进个人,并颁发一枚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
刘树生从军几十年,他对自己有一个评价:从军三十一片情,守卫边疆一颗心。建功立业走在前,树为国防先进人。
刘树生的军旅生活大多是艰苦的,也是十分单调了,但是,他始终没有受到影响,这里面也有他的亲属的帮助和鼓励。尤其是他的妻子张爱国,更是全力支持和帮助他。由于他常常在部队吃住,家庭的事情顾不上,他的妻子不仅做好自己的工作,家庭的事情都是靠她操劳,家庭日常事务的处理,两个孩子的学习成长教育都是她一手做的。他的长子于2002年顺利的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女儿也已顺利的进入初级中学阶段。
石嘴山市电视台《军营生活》栏目曾对刘树生在抓武装部全面建设、以劳养武、国防工程管理工作的先进事迹进行过多次报道。陕西省清涧县电视台设立了一个《家乡人》栏目,对刘树生在部队期间的工作及生活情况进行过全面的宣传报道,并制作了光盘和出版了一本书 。
刘树生在他知天命之年50岁的时候,按军队的规定,团职干部就要退休了。他也就遵命而退了。但是,他的军旅情结并未了,那鲜艳的军旗仍在他心中飘扬。他仿佛看到一尊战士的雕像,似自己,又似战友。似看到千万匹骏马呼啸着奔驰而来,满山苍翠的青松一起呼啸,应和着千军万马的奔腾。这是一种诗的对话,每一句都浸透着军装的绿色。战士的雕像屹立着,显示着战士的坚韧和威武。他似随着声浪奔驰,这是严峻的声威,这是军人的气度,这是一个军人的情怀!他会停止下来吗?不会。冷却了的只是他沉思的外壳,燃烧着的依然是他那颗炽热的军人的心房。
(完)
.
刘树生1957年出生在革命圣地陕北清涧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革命老区的农民自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人,因为1937年到1947年经过长征后的红军曾在这里住过十年,陕北的名城延安成了中共中央革命委员会和八路军总部的所在地,她成了领导和指挥人民与日本鬼子作战的大后方,是毛主席领导全国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并取得胜利的最高指挥部,是全国人民心目中的革命圣地。
陕北的人民更是积极的加入到革命的行列中去。他的家庭虽然在清涧,但革命的宣传早以深入人心,跟着**闹革命的人多如繁星。参加革命队伍的人何止千万,为革命牺牲的人何止千万?他的家庭就是这千千万万个家庭中的一家,他的大伯就是一个当年跟着刘志丹闹革命的红军战士,他作战勇敢,英勇顽强,不幸在一次与敌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他的家庭就成了一个革命烈士家庭。
刘树生虽然没有见过他大伯,但他大伯的事迹不断的从家乡的老人那里听到,不断的从父亲那里听到。他父亲还曾不断的告诉他,他们家乡的谁谁在什么地方,为咱家乡人争了光,谁谁在什么方面,做出了多少成绩,给家乡人办了好事,……耳孺目染,他知道了许多事情,也明白了许多革命的道理。他从小就立下志向,也要向革命前辈学习,长大要为家乡人争光,要为父母争光,要为他这个革命烈士家庭争光。
他后来参军,每当要回家探亲之时,他就会想到他的大伯,他在心里想:我要归来时,我一定去看您的坟墓。那是大伯的坟墓,前面有松树,有花草,还有一条小路。我归来时,便要到您的身边,我要看看大伯的坟,我的大伯是一个红军战士,是刘志丹麾下的战士,大伯把生命献给了故乡的土地和亲人。有谁不爱故乡的土地,故乡的土地曾埋下红军战士的忠魂。
在农村,在一个贫困家庭,能上到高中毕业很不容易,他忘不了这个曾给他知识的地方,他忘不了这里曾给他传授知识的人,他更忘不了这里与他共读的同学和一个他所爱的女孩儿,就是他未来的妻子张爱国。她的家庭也是一个革命家庭,她的父亲是县上的政协主席。因为在这里,有着他们的爱情。他们在课余课外,在风清月白之夜,在林间小路,在杏岸边,在烈士墓前,在革命纪念馆,曾谈论着未来,谈论着前程,谈论着将来究竟走向何方?爱是生命的火花,就是这个爱情充实了他们的生命,真正的爱情能够鼓舞人,唤醒他内心沉睡着的力量和潜藏着的才能。
1975年还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但是他还是在这一年高中毕业了。虽然他所在的学校不是什么有名的学校,虽然在那个时期也很难学得很多知识,但是,他自己觉得知识对自己的将来会大有用处的,外界的影响对他的干扰较少,在有时不能正常学习的时候,他就自己学习,他把自学的东西加起来就能比较的丰富了自己。
因为一个人一辈子自学的时间总是比在学校的时间长,没有老师的时候总比有老师的时候多。他觉得主动自学,随时注意自己发现求学的门径和学问的兴趣,更为要紧。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三年下来他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在当时的条件下,自己的路在何方?机遇在哪里?他都一无所知。一度使他有了报国无门的感慨。出不去,只有在家务农,可务农就能很好的“务”吗?他有点茫然了。是在那时的灾难里,阴谋家用鲜红的颜色染过的污腥的尘粒,往他心灵里落得太多了吗?是他在前进的道路上,把完全不应该背上的包袱,落在背上太沉了吗?做为一个农村的青年在那时有点迷惘是很正常的事,他也希望能有沸腾的生活召唤他,他也多次的想,勇敢些,坚实些,主动些,能早日投入生活那汹涌的激流中去。
一个作家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要几步,特别是当年轻的时候。生命中成功的秘诀,是随时准备把握时机。机遇也没有侥幸这一回事,似乎最偶然的意外都是事有必至的。正因为他的家庭是一个革命烈士的家庭 ,他也因为从小就有参军报效国家,继承和发扬革命烈士未竟的遗愿,他时刻都盼望着能有当兵的机会,时刻关注县上征兵的消息。就在他高中毕业的第二年1976年2月,他的机遇来了,军委号召广大青年应征入伍通知来了,他通过各个方面的考察和检查,都顺利的通过了,他光荣的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这是他人生的一次大的转折。
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也没有离开过父母兄弟姐妹。世界上最难断的是感情,最难求的是爱情,最难还的是人情,最难得的是友情,最难找的是真情,最难分的是亲情。他和他们有着最难得的真情,有着割不断、分不开的亲情。他姊妹7人,家庭又贫困,要养活这么一大家子是很不容易的,更不要说叫他们姊妹都上学念书了。由于家庭负担过重,加上贫穷、疾病,他的父亲55岁就离开了人世,家庭负担一下子就落在了他的兄长头上,他也想过不再上学了,在家帮助哥哥操持家务。
可是,他哥哥说什么也不答应,说:你不能休学,家里的负担再重,有哥哥在,也不叫你操心,你就安心读你的书。咱家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你的身上了。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因为社会是又一个个家庭组成的,社会面貌和家庭面貌是紧密相关的,家庭又是每个人的城堡,因为家庭能给每个人以可靠的保护。一家人能够紧密的配合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
古语云:兄弟如手足,他们兄弟可以说是真正的范例。他的兄长虽然不能明白多少高深的大道理,但是他知道一个家庭中如果没有一个读书明理的人,也就不是一个好的家庭。因此,他说什么也不叫弟弟放弃学业。为了此事,他深受感动,哥哥为他吃的苦,受的累,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在心里也发下誓愿,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哥哥。后来发生的事真应了他的誓愿,后面会再说到的。
他参军了,成了一个现役军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子弟兵,是保卫祖国的柱石,是有一个铁的纪律的军队。部队开向哪里?他在等待着命令,他仿佛听到有人说:战士,向北走,他走出陕北,向北,走进宁夏,还向北,走到宁夏贺兰山的最北端。这里是望不到边的荒原、沙漠。二月的大荒漠,风冷,沙冷,石头冷,太阳也像巨大的冰块,射着雪白的光。一丘连一丘的沙浪,滚向望不见的地方,没有小树没有草丛,没有蒙古包,没有骆驼的双峰。只有寒风刮来,吹起一层沙烟。沙烟漫过去了,抹出一环一环的沙痕,像冻凝的水波……不知何时,沙丘上出现了一行脚踩的小坑,一个紧跟一个向北延伸去。远处,一队战士草绿色的身影,飞快的跃动,一会儿隐进沙谷,一会儿跃上沙丘,一直向北……
这里,就是刘树生所在部队的营地,是一个叫“四十一”的地方,据说,这里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是踞贺兰山抗拒外敌人侵的屏障。这里,它的东边是石嘴山;它的南边,是一个国营的煤矿,叫石炭井矿务局,他还没有想到多少年后还要和这个矿区的基层武装部打交道,还得指导和管理他们的工作;它的西边是阿拉善左旗;它的北边是漫无边际的沙漠。即使离他们军营最近的地方,也有好几十里。他们最奢侈的娱乐方式就是在休息的时候到矿区转一转,买点生活用品。而这里,也不是什么好去处。
这里有一句流行语:风刮石头跑,房子像碉堡,男的多,女人少,对象不好找。可见他们军营更可想而知了。说得诗意一点,这里可看到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这里出门无所见,黄沙遮荒原。他当30年军人也没有太多的离开过这个地方。他在开始的几年士兵生活中,正是中国和前苏联关系紧张的年代,积极备战,时刻准备与敌浴血奋战的气纷如同在弦之箭,常常是枕戈待旦。他所在的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在这个部队当了四年战士,然后任分队文书兼通信员,尔后任班长,在任班长期间被树为标兵,在军训中被树为“四会”教员,射击能手。
在他们的营地,到处是乱石、沙窝,环境十分恶劣。特别是这里的风,尤其可怕。常常有暴虐的狂风,呼号着,怒卷着,它掀动了石头,卷起了沙尘,它要滚滚尘烟遮去碧蓝碧蓝的天空,甚至要搅动乌云遮严太阳。但是,在这里的军人不怕。他们既然把这里作为军队的家,那就有决心改造这里的环境。各个连队都在行动了,指导员带着战士,抬着帐篷来了,要在这有流沙的地方安营扎寨,他们踏遍多少地方,找出最佳的地形,最好的方位。偶尔,他们在这寸草不生的地方,发现了一棵枯槁的老树。树叫什么名字,已无法辨认,只有半截干硬的树桩,撑起一根干裂的枝条。战士要把枯树刨掉,指导员制止了。他说:这毕竟是一棵真正的树!它没有被流沙卷走,说明它有深深的根须。我们要像这棵树一样,把根扎在这里。于是,他们在这里支起了帐篷。他幻想着天亮就能看到树上的绿芽,长出翡翠般的鲜嫩的小叶。但是,这棵树终于没有返绿,而他却像树的枝桠一样在这里生根发芽了。一呆就是多少年哦!!!
在1979年的新春,刘树生的机遇又一次来了,这次机遇是他人生的又一次转折。由于他在各方面成绩突出,军队也准备培养一批军事干部,他被保送到当时的兰州军区步兵学校学习,到学校就当上了副班长。可以说,他是幸运的。兰州,在他眼里,是一个很大的城市,这里有八路军驻兰办事处旧址;有清流泄地、瀑布垂空、乔木蔽天、断崖陡立的名胜五泉山;有雄伟壮丽、图案绚丽的甘肃省博物馆;有气势雄伟、巍然屹立、雕梁画栋、纹饰精美、飞檐挑空、高深宏敞、曲栏回廊的白云观;有岗埠起伏、盘结城郊、具拱抱金城之势的白塔山;有建于明崇祯四年、通体砖砌的白衣寺塔;更有结构美观、气势雄伟的黄河铁桥;……还有兰州的宽敞的大街,各种各样的名点小吃,都叫人流连忘返。这里与他们营地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但是,一个真正的军人的心是永远和军队紧紧连在一起的。大城市是很美丽,他们正是为了使祖国的山山水水更加美丽,他们才在那不毛之地戍边。不到两年的军事学校的学习,使刘树生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都更上一层楼。1980年8月,他又回到了原部队,当上了排长。在这个时候,正是军事训练和国防工程施工最紧张的时候,他的重新回到部队,就仿佛是春天闯进了沙漠,在这里做彩色的翔舞。仿佛要在枯黄色的“大海中”激扬起紫红色的、浅绿色的波涛。这里的春天,是他们开垦出来的,他们有了自己的菜地,有了自己“花园”,连周围的山和土地都似乎有了绿色。这里的春天,可惜过于短暂,好像雨后的彩虹,好像一场热烈而匆忙的梦。他带领全排指战员立即投入这两项工作中去。
这里的山石非常的坚硬,国防工事就要从这坚硬的山石中穿过,在外界看似平静的地方,里面却是炮声隆隆,人员川流不息。他们正用肉的躯体和铁一样的岩石抗争。他们的手磨破了,流血了,又磨破了,又流血了,渐渐的长出了茧子,渐渐的变成了厚厚的茧子。它不再流血了,也不再觉疼了,而山石却在他们面前一寸一寸退缩,它们被隆隆的炮声和战士的勇气吓退了,变成了可以使战士前进纵横的通途。变成了可以通车、可以住宿、可以贮存的地下堡垒。
他们每天只能休息4个小时,修筑工事、军事训练、政治学习,像车轮一样伴随着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心,仿佛是升起一面帆,它鼓满风,鼓满力。他们心上的这面帆,还鼓着青春,鼓满理想。无论他们在大山深处,还是在荒凉的原野,他们都在学习、在劳作、在攀登;无论他们是在倾谈,还是在散步,他们的心帆都迎着军营生活的滔滔波浪疾驶飞跃。每当满鼓劲风的风帆升起的时候,多少声音在向他们召唤;多少色彩在向他们闪耀,多少光芒在向他们迸射,多少生命的力量在他们心里生长——多少生活的浪花会一起涌来。
遇到暴风骤雨,他们的心帆会迎风展浪;
遇到风平浪静,他们的心帆会舒展远航;
遇到危礁暗礁,他们的心帆会不迷方向。
心帆呵!在战士心里永不歇息,永不降落。鼓满心帆才是他们热爱的军营生活。由于刘树生的成绩优秀,他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中国军队是一支坚不可摧的军队,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人民军队是保卫人民的柱石,而军队人员却是根据国际国内情况不断变动的,因此,中国进行了百万大裁军,1983年部队第一次精简整编,组织上把刘树生调到守备师部队任后勤处副连职战勤参谋,而后又参加了兰州军区西宁后勤培训大队正规化集训,每天工作的紧张而有秩序,按点起床、按点吃饭、按点出操、按点练队列、射击、投弹、刺杀……按点学习、按点休息。各种训练考核都非常的严格。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集训期间由于他的成绩优异,被评为优秀学员,1984年参加守备师战勤参谋业务智力竞赛,取得个人二等奖。
刘树生常常回头审视自己的脚印,最应当珍爱的是沿着陡峭的山崖攀登上峰顶,留在险路绝壁上的脚印;也没有忘怀通往成功的坦途上的脚印,如若那上面洒下了他迈步前行时流下的汗水。他常常告戒自己,不要把去领取荣誉证书时留下的脚印,作为向生活索取的资本。如果这样做,那一个个原本还算深沉的脚印,就会猛然变得十分肤浅。难道在成功的欢呼声中留下的坚实的脚印面前,就可以停滞不前或尽情索取吗?不!那是自己在无情的让自己往陷阱里陷落。他也常常想,也不要忘记自己徘徊的脚印,已经过去,却又折了回来。这,是失去信心的证明。犹豫,才会徘徊;只有充满信心,才能永远前行。
人生啊,难免不在失败的路上也留下脚印。这,是锻炼,是考验。有人也许就此小心得不敢落脚,但是,他却会更有力的迈开大步。
1985年,对刘树生来说有好事,也有坏事。元月他调到大武口区武装部任军事科副连职参谋,这对他来说,又是一大转折,因为他从荒原调到了城市,从一个荒芜人烟的地方,来到了一个塞北绿城石嘴山市的政府所在地。对他所处的环境而言,可以说又是一个天壤之别。有了一个新工作,又有了一个新环境,更需要一个好心情、好状态。另一件好事是结婚三年的夫妻,终于不再过牛郎织女般的生活了,妻子张爱国可以随军了。
可是,就在这一年,他的兄长去世了。他患的是白血病,在哥哥患病期间,刘树生一次次的回家寄钱,一次次的去信问候,有机会回去的时候积极主动的为哥哥看病,他不在家的时候,由他的妻子张爱国常常伺候病人。因为他忘不了哥哥曾辛辛苦苦的劳作,辛辛苦苦的供养他读书。兄弟的基础在于两个人的心肠和灵魂有着最大的相似,危机一到,兄弟立刻就来报到,他会立刻出现在有难者的身旁。刘树生为了他哥哥的病到底花了多少钱,他自己也不知道,只是尽其所有,尽其所为。但是,他哥哥终于还是离他而去了。
他哥哥有五个孩子,他对哥哥承诺,一定要把这五个孩子抚养成人。他哥哥对弟弟的承诺很是放心,因为他知道弟弟的为人,知弟莫如兄啊!他放心的撒手人寰。他的三个侄子已经在他的身边,有的已经给找到了工作,有的还在供养上学。对于在嫂子身边的两个,他也还是不断的寄钱个他们,以保证他们母子的生活所需。真正的兄弟有如健康,不到失去时,不知其珍贵。此刻才显出他们兄弟之间的情意。1986年根据中央军委1985年5号文件规定,县区武装部归属地方建制,一并移交石炭井武装部,刘树生任军训科副科长,1988年任军训科科长,本年度参加宁夏军区军事干部竞赛取得团体二等奖和个人二等奖,同时被石炭井区委、区政府评为优秀党员,多次被上级军事机关评为军事训练的先进个人。
1994年12月武装部又归回军队建制,他在第二年的5月又担任石炭井武装部副部长,又回到大山深处,在没有配制正职的情况下,武装部成了兰州军区的基层正规化集训试点单位,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刘树生承担起抓正规集训的主要责任,按照集训大纲的要求,分步按层次的抓好全面训练,从此,这里多了军号声,多了口令声。他们的生活有多么丰富的声音;他们的声音,有多么和谐的旋律。他十分喜爱他们的声音,因为哪里有他们的声音,哪里就有他们的军队;哪里就有他们的进军;哪里就有他们的歌唱;哪里就有他们的事业;哪里就有他们的生活。
它充满着时代的光亮;充满着时代的色彩;充满着时代的音符。在他们召开的正规化集训训练现翅上,他们表演的所有项目均取得优异成绩,那整齐的队列,那洪亮的喊声,那比武的动作,那射击的准确……无一不是优秀。他们受到了兰州军区和宁夏军区首长的好评及与会人员的充分肯定。武装部被兰州军区评为正规集训的先进单位,刘树生也荣立三等功一次。
刘树生于1995年5月开始人石炭井区人民武装部部长,在此任职期间,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抓机关的军事训练、国防工程的管理、维护、抓基层武装部的全面建设,这就是上面曾提到的与石炭井矿务局机关及各矿区的基层武装部的联系。其达标率达95%以上。他积极主动的配合政委抓好机关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
刘树生于1999年当选为石嘴山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参加人代会期间积极为地方的发展与经济建设撰写提案并提不少合理化建议,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1999年石炭井武装部被评为全国国防工程管理维护的先进单位,刘树生也被评为全国国防工程管理维护的先进个人,并颁发一枚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
刘树生从军几十年,他对自己有一个评价:从军三十一片情,守卫边疆一颗心。建功立业走在前,树为国防先进人。
刘树生的军旅生活大多是艰苦的,也是十分单调了,但是,他始终没有受到影响,这里面也有他的亲属的帮助和鼓励。尤其是他的妻子张爱国,更是全力支持和帮助他。由于他常常在部队吃住,家庭的事情顾不上,他的妻子不仅做好自己的工作,家庭的事情都是靠她操劳,家庭日常事务的处理,两个孩子的学习成长教育都是她一手做的。他的长子于2002年顺利的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女儿也已顺利的进入初级中学阶段。
石嘴山市电视台《军营生活》栏目曾对刘树生在抓武装部全面建设、以劳养武、国防工程管理工作的先进事迹进行过多次报道。陕西省清涧县电视台设立了一个《家乡人》栏目,对刘树生在部队期间的工作及生活情况进行过全面的宣传报道,并制作了光盘和出版了一本书 。
刘树生在他知天命之年50岁的时候,按军队的规定,团职干部就要退休了。他也就遵命而退了。但是,他的军旅情结并未了,那鲜艳的军旗仍在他心中飘扬。他仿佛看到一尊战士的雕像,似自己,又似战友。似看到千万匹骏马呼啸着奔驰而来,满山苍翠的青松一起呼啸,应和着千军万马的奔腾。这是一种诗的对话,每一句都浸透着军装的绿色。战士的雕像屹立着,显示着战士的坚韧和威武。他似随着声浪奔驰,这是严峻的声威,这是军人的气度,这是一个军人的情怀!他会停止下来吗?不会。冷却了的只是他沉思的外壳,燃烧着的依然是他那颗炽热的军人的心房。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