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好,浑身都有劲。

    第二天一早,薛诗华与林氏便早早地起来。男主外,女主内。薛诗华出门放羊,林氏的身影出现在锅灶上。

    心情好,痛苦容易忘记;心情好,世界充斥着无穷的诗意。

    羊儿在小山坡上悠闲地吃草,薛诗华搜肠刮肚,寻找能够表达此时自已淡定、从容、喜悦、自然的心境的词藻。上下求索,寻寻觅觅,反复推敲,由于文化有限,他不知道如何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已心中的意象、情感、理想。

    山风徐徐吹来,群羊如同一朵朵白云飘浮在绿野之上;也仿佛众多的刚刚洗净的衣服,它们晾在青色的竹杆之上。如果天使也有稼穑之艰,如果世上只有天使没有人类,那么这些羊群也如同天使一样。

    小羊咩咩叫唤,老羊亲切应答;牧童吹起短笛,劳人打起了号子。在这些声音的作用之下,薛诗华产生了幻象。在高山之下,原野之上,薛诗华看到了一个正在劳作的勤劳的、善良的女人的身影,既像他的母亲,又像他心目中的美乐女神。

    她是谁啊?

    自从她来到这儿之后,天空纯净了,四畜山不再是恐惧的化身,四进山也不再是文人相轻的战场。

    她是谁啊?

    她就是他上下求索、寻寻觅觅、反复推敲,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已心中的意象、情感、理想的符号。她就是他的山娘!啊,山娘!

    他的山娘,是他淡定的化身;

    他的山娘,是他从容的化身;

    他的山娘,是他喜悦的化身;

    他的山娘,是他自然的化身;

    他的山娘,是他希望的化身;

    他的山娘,是他执着的化身;

    他的山娘,见证了他的一生;

    他的山娘,记录了他的仇人;

    他的山娘,叫他记住卸乐;

    他的山娘,叫他忘记大仇恨;

    他的山娘,像背负着弱小的襁褓一样背负着他;

    他的山娘,搀着、领着众多兄弟姐妹与他同行!

    周遭诗情画意、天籁地音尽收他的眼底、耳中。他情不自禁地由这一处山坡之顶向另一处山坡之顶跑去。他站在另一处山坡之顶,向远山深情而大声地呼唤:

    “山娘!你的山娃子来了!”

    群山回音,众谷相和;原野吐纳,河流沸腾。

    这时, 仿佛有所感应似的,林氏不由自主地流泪、愣神。

    她想成为他的小龙女而不能;

    她不想成为他的妻子却与他同床共枕。

    她与他近在咫尺,却不能相亲相爱、携手同行;

    她与他近在咫尺,却心隔天涯、情疏海角。

    他有自由之身,却不能随心所欲地离去;

    他有多种选择,却要死心踏地地霸占。

    天空透明、纯净;地上广阔、无垠。天罗地网不是童话,众生悲痛万分难以活下。人间何时是天堂?地狱处处放光芒。

    因为老是流泪,所以林氏喜欢井水和河流。井水和河流都可以清洗她的随时而来、难计其数的痛苦的符号。她爱摇动辘轳一次又一次地打水,也喜欢到河边一遍又一遍地浣纱。

    井水颜色暗淡,正如她的萎蘼的精神;井水之中鱼少,仿佛她心中的希望不多一样。井水比河水要冰,与她和别的女人不一样一样。她是一个特别的人,具有一颗水灵灵的心,还有一个澄彻见底的魂。

    打来井水,用之洗碗、淘米;烧水、理菜,自然还是它唱主角。

    河水碧波荡漾,充斥着柔弱和仁爱。朵朵浪花是无色的河波的眼泪。它伤心是因为河中的众生之中具有像她一样的伤心者、失意人。河伯荒淫昏聩,到处是贪官污吏、江洋大盗,弱肉强食,民不聊生。爱情成了难得一见的夜明珠,情人则成了稀有动物。

    茫茫世界,谁主沉浮?苍生祸福,谁来裁定?三生太长,一生何求?

    不用求索、寻觅、推敲,泪水自然而来、理直气壮,它承载了她的渴望、痛苦、不幸、幻想、希望、欢乐、幸福。帝舜二位妃子娥皇、女英是世上最能哭且泪有神奇之效的人之一,她们泪染青竹,使之生斑。而她不是谁的妃子,她只是一介平民诗华的情人、爱人、妻子。

    她的诗华,是她渴望的化身;

    她的诗华,是她痛苦的化身;

    她的诗华,是她不幸的化身;

    她的诗华,是她幻想的化身;

    她的诗华,是她的希望化身;

    她的诗华,是她的欢乐化身;

    她的诗华,是她的幸福化身;

    她的诗华,使她千娇百媚;

    她的诗华,使她柔情似水;

    她的诗华,使她国色天香;

    她的诗华,使她倾国倾城;

    她的诗华,使她如夏花一般灿烂;

    她的诗华,使她如秋叶一般静美;

    她的诗华,使她如冬竹一般坚韧;

    她的诗华,使她如春风一般骀荡!

    诗华成了她泪水之中核心,她边浣纱、捶衣边流泪。情深之时,她会喋喋不休地问河水:

    “小龙女,让我变成你呗!你是没有眼泪的,因为你是幸运女儿!”

    .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